“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鲜活又富有美感的历史再现——评话剧《觉醒年代》
2025-10-26 13:44:36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鲜活又富有美感的历史再现——评话剧《觉醒年代》

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 雷鑫

2025年10月13日,重庆市涪陵大剧院上演了话剧《觉醒年代》,这是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的优秀剧目。这部话剧以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为背景,围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重要人物讲述那个时期的人们为寻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做出的努力与牺牲。这是一段耳熟能详的历史,但我看完话剧还是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几度落泪。话剧落幕,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词:鲜活。以下,我想探讨这部剧何以带给我如此感受。

首先,是话剧的情节设置。话剧从陈独秀作为老师、丈夫、父亲、朋友等多个角色的生活来展示人物的性格,让人觉得很生动。例如,陈独秀到北京与好友相聚时,在下雪天的亭子中,几个人喝着酒、谈天说地。看到这,我自然地想起自己的生活:我和知心朋友相聚时会做什么?这样思想上的互动说明角色走进了观众的内心。话剧还展现了作为革命家的陈独秀前期与后期的思想变化。最开始是在劝阻李大钊,说要理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当“谭嗣同”“20年不谈政治”;到后来发现不谈政治不行、自己愿意当下一个“谭嗣同”“这样的死才能不死”,这样的转变能让我们看到人物的立体与鲜活。

其次,是舞台细节的传递。舞台上除台词、旁白之外的细节信息传递,能使人物角色变得更加灵动鲜活。舞台场景中角色的不同站位,能够表现人物间的不同关系。北京大学开会,蔡元培总是坐在最中间的位置,说明其他人物对于蔡先生的尊敬;北京大学教授由是否赞成新青年的观点划分成了两派,这两派人物分别站在蔡先生的两边,这样的视觉传递自然地向观众表达出新旧两派在想法、观念上的对立。每位角色的不同服饰,也能传递给观众不一样的信息。如观念保守的教授们所穿的服装多为长袍、马褂;具新思想的教授们穿着多为西装、中山装等。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辜鸿铭这一人物的处理。他出场时,身边总跟着两个仆人,端茶、倒水又递烟斗…殷勤的程度在现在看来惹人发笑,但又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情况:仍然有人保留着封建习俗,可能还是大多数人。

第三,鲜活感还来源于剧中的生活化细节。陈独秀刚到北大任职的时候,会有同学举着旗子,喊着“陈独秀伪君子、陈独秀滚出北大……”,恰巧撞见陈独秀本人时,学生们就不敢喊了,还要向老师问好。陈独秀见了这样的事情,只是说“同学们好,你们忙……”看到这儿观众都笑了,这样的细节能够让我们看到陈独秀和学生们的可爱,能够看出北大包容的氛围;还有个细节是鲁迅在教育部辞职时,拿了个小板子,上面写着“不干了”三个字。现场观众都被这一行为可爱到了,可能大家联想到了自己作为“打工人”时,幻想过能像鲁迅先生那样,对不喜欢的工作简单直接地说出那三个字……这些细节能够让我们看到历史人物也是食人间烟火的,活脱脱的凡人啊!

除了鲜活感,话剧带给我的对话感、现场感和美感也值得一提。

对话感主要来源于演员独白的部分。舞台上饰演辜鸿铭的演员用颤抖的声音、急促的气息向我们发问时,好像那位辜教授真的穿越到了我们的面前,向大家诉说着他对国家危难、人民麻木的深切忧虑。这让我不自觉地跟着人物忧虑。演员独白时,舞台背景处理得十分干净,一片空灵,观众自然地静下心来去倾听和思考。

现场感主要来源于舞台设计。这部剧有多个场景:教室、校园、码头……还有多样天气:下雪天、下雨天。除了换掉背景荧幕上的图片外,声音的设计浑然天成、非常巧妙。例如陈独秀在码头送别孩子们时,背景音乐有海浪的翻滚声、轮船的鸣笛声……让人感觉好像就在现场。话剧中真实的雨水落下、视觉上的雪花飘落都能把观众直接拉到情境中去,这能够很好地传递信息并且推进情节。

美感是最触动人心的,它来源于舞美设计、演员表演等。舞台上有两堵可以移动的墙,墙的一面是平的,另一面是错综复杂的楼梯,像是在工厂、又像是在学校。随着情节的发展,这两堵旋转移动的墙会随之发生变化,让人不自觉地发挥想象,去感受不同情节下的不同场景。与灯光相配合,这两堵墙还呈现出别样的韵味。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饰演三位新文化运动的先锋人物陈独秀、李大钊和胡适的演员,他们错位站着,舞台两侧的灯光打在他们身上,再落到两面墙上,形成了三个从小到大的影子,极大的视觉冲击让我感觉伟人就在眼前。

美感还来自演员的表演。话剧中青年们洋溢着的青春热情多是通过演员的舞蹈以及音乐来烘托呈现的。比如包饺子的那段戏,演员们的动作既像舞蹈又像生活,收放自如、流畅舒适。表演中还有合唱的穿插,合唱能唤起力量感和凝聚力,我能够感受到青年们的那股强大的活力。人生和戏的距离在于美感,我们能从戏剧的美感中汲取能量。

最后,我想说两个让我有所触动的情节。一是,陈独秀两个孩子遇害。历史上陈延年、陈乔年是在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后相继被迫害离世的,但话剧中的处理是:陈延年、乔年和父亲告别后准备出国留学,他们走在一群年轻人的中间。突然,砰的一声枪响,有人倒下了,延年、乔年分别出现,再由旁白介绍他们是如何牺牲的。这部话剧并没有“浓墨重彩”地去呈现血腥和苦难,如此清淡的处理反而让我很触动。两个孩子牺牲后与父亲的站位发生了转变,陈独秀在舞台一侧拿起为孩子们炒的花生,泣不成声地卧在地上。孩子们则在另一侧边唱着歌边离去,依然是积极向上的模样。此时的陈独秀不是老师,不是革命家,他只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一个对孩子感到充满亏欠的父亲。这让我非常动容,因为我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我和他们的关系。

二是,被封建思想压迫的女性。在李大钊的剧情里,几个维护封建王朝思想的太监摇头晃脑地出现在舞台上,他们走路的姿势像蝙蝠又像老鼠,让人看了毛骨悚然。后面走上来了两个丫鬟和两个媒人,丫鬟举着红色帘子,象征着女子婚嫁时的婚轿,里面的女子被推了出来,被迫与媒人手里的公鸡成婚,而太监们在一旁用尖锐的声音说着“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同时,舞台后方荧幕上投射出“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红色字样,在特效音乐的烘托下,给人诡异与荒诞的感觉。这一情节对我冲击很大,我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压迫感,以及封建旧社会女子在婚姻中的委屈与无奈。我很庆幸自己生在了新时代,感恩为现在的中国做出努力的所有人。我突然想起陈乔年在牺牲前说的话: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享受前人披荆斩棘的幸福吧!

这部话剧将历史人物呈现得立体而丰满,让我收获了看待历史的新角度,启发了新的思考,这就是戏剧艺术的魅力。感恩这部话剧的创作团队、感恩历史中的伟人们、感恩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