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眼TV-华龙网讯(肖顺财)10月25日,在长江与嘉陵江交汇的重庆朝天门,一场极具文化意义的展览——“木石巴渝——大圆祥藏品展”在重庆来福士朝天阁72楼云端展厅启幕。此次展览由重庆来福士与重庆大圆祥博物馆联合主办,将持续至11月25日,为观众带来一场跨越时空的巴渝文化盛宴。

当嘉宾们陆续走进位于云端的展厅,悠扬的巴渝特色背景音乐萦绕耳畔,古琴艺术家杨飞演奏的《秋江夜泊》、雷彦君演奏的《鹤鸣九皋》,如潺潺流水般的琴音瞬间将现场观众带入了一个宁静悠远的意境。箫演奏家简毓兴带来《半山听雨》《泣》,箫声婉转悠扬,仿佛诉说着巴渝大地千年的故事,让观众沉浸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之中。
策展人李剑在致辞中阐述了本次展览的核心策展理念。他提到:“传统不是过去,而是今天对过去的理解。”此次展览通过400余件巴渝古建木石构件,首次系统地呈现了重庆祖屋建筑的文化基因。在科技浪潮与全球化的语境下,这场展览更像是一场关于文化身份与精神归属的时代对话。这些展品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更是巴渝文化的鲜活载体,每一件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价值。

重庆大圆祥博物馆馆长刘牛分享了三十年抢救性收藏背后的故事与两代人的文化坚守。他们讲述了“从推土机下拯救文明碎片”的初心,那些散落在废墟中的门窗、器物、家规家训等巴渝古建构件,曾经面临着被毁坏的命运。正是刘健先生历时30余年的不懈努力,将这些“文明断章”一一收集起来。经过系统性的整理,这些展品首次以“木石巴渝”为脉络重构叙事,让每一件展品都能“开口说话”,向世人讲述巴渝建筑“功能即文化”的深刻内涵。

展览共分为“造像·心技相生”“门窗·光影史诗”“器物·载道日常”三大板块,解码了木材与石材在巴渝建筑中的哲学表达。石刻的永恒对应着木构的灵动,门框的礼制映射出窗棂的诗性,器物的肌理封存着匠人的温度。在“造像·心技相生”板块,精美的佛像展现了巴渝地区的文化和雕刻技艺;“门窗·光影史诗”中,那些造型各异的门窗,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体现了巴渝人民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智慧;“器物·载道日常”板块的各种器物,则反映了巴渝地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传统。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木石巴渝——大圆祥藏品展”将继续在重庆来福士朝天阁72楼云端展厅等待着更多观众的到来。走进这个展厅,仿佛穿越时空,与巴渝的历史和文化进行一场亲密的对话,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文化传承与精神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