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书画名家档案 | 画家姜百瑞艺术作品赏析:融南北之气韵 绘江河之壮美
2022-07-12 22:08:16 来源:重庆文艺网

山水之难,莫难于意境;画家之心目,归于化工之极致。对于写意山水的创作而言,如何在看似随意的笔墨中,不失法度又能自如地表现自我及景物所生之情绪,从来都是艺术家苦心经营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它既是一种挑战,却又是充满了无限乐趣之所在。而这对于姜百瑞而言,写意山水的创作更多地是将自我内心对自然的理解外化为一种有迹可循的趣味,将技法与感知诉诸遒劲的笔端。

姜百瑞

姜百瑞,男,1959年生,陕西省渭南人,九三学社社员。1987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山水画创作以及美术理论研究的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贾又福山水画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

照片 226
5-26-01
3143

现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院长,副教授、学术带头人,校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校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民族文化研究会理事、终身研究员。陕西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重庆市渝州画院副院长,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顾问、合川区美术家协会顾问,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会员。

IMG_3271_1
3145
3152

出版个人专著、画册5部,主编画册6部,数百幅作品发表于全国各类杂志、刊物,部分优秀作品参加全国各种大赛、展览,并被国内外企业单位、收藏家收藏。

3153
3155

百瑞先生生于陕西渭南,是个典型的关中汉子,因此他的作品早先自然也受到西北画风及长安画派的影响,其早期作品有着用笔扎实稳健厚重夯实的刚健之风,即使是在写生于二00九年嘉陵江畔的《名山何必去 此地有群峰》之作,也同样呈现了一种典型的西北山水艺术的风格。

3157
3159

大约在二00七年之后,姜百瑞先生来重庆授业,因此,有了很多机会经常游走于西南的大山古镇之中,笔耕不辍地对西南的山水风景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从主城到涞滩 ;从凤凰到铜梁;从大巴山再到雅安上里……秦川渭水转而变成了巴山蜀水,一个西北汉子逐渐爱上了西南的山水,而他的绘画风格也发生了较为明显的转变。十多年来,百瑞先生的写意山水皆以西南地区的山水风景取材,多以山村小镇、嘉陵江畔及深山幽景为主题,在构图上灵活多变,既有以平远为主的小景山水(如二0一一年 《山浓欲染衣》),亦有以深远、高远为主的全景式构图(如二0一一年的《问道大自然》),而这种全景式构图实际源自北方山水的传统,百瑞先生将南方的葱郁的青山造入了一个个撑满视野的画面中,从而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楚地看到整个山石的局部特写,进而引起场域中的共鸣,满目苍翠更能突显幽静的意境。

3163
3165

最值得注意的是,百瑞先生非常善于使用湿笔,无论是山石树木的结构线条还是皴、擦、點、染,都可以自如地使用湿笔进行创作和描绘,干、湿、浓、淡层次分明。除了造型阶段和部分需要使用干笔进行描绘的部分,湿笔的使用使画面中充满水分感,氤氲的水墨效果跃然纸上,西南地区固有的雾雨蒙蒙的效果在画面上表现得更加淋漓精致。这种画面的处理效果一定是百瑞先生在对西南地区自然气候条件下的山水特征的长期观察和实践中得出的较为理想的处理结果。当然,这种湿润的气息又与雨后的江南山水大相径庭,因为它保有的雾中的朦胧之境。

3169
3170

从创作的方式上而言,百瑞先生的写意山水大致分为大、小写意混合运用表现的创作和写生雨类,创作类的写意山水则在创作工序上稍显复杂,而这本身倒也不算复杂,因为复杂本身只是在于干、湿笔和大、小笔处构思斟酌以及运笔的耐心、经验和想象力,形成丰富的用笔大小兼用、墨有干湿浓淡、线有粗细长短、颜色分冷暖既对立又统一的画面,因为这类作品大部分尺幅较大,处理起来也较为耗时。而写生类作品发挥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用笔姿意,挥毫不羁,长笔、短笔结合处理树木枝叶及山石皴擦,以自如挥洒处见笔意,故可曰气能流畅,则势合拍。这亦是笔力雄壮,顷刻可成的造境气度。

3172
3175

观姜百瑞的写意山水,总是让我想起山城雾都最朴实的山水景观,那一抹微微薄如轻纱的薄雾,环绕的梯坎蜿蜒向上,吊脚楼的炊烟与雾气缠绵在一起,嘉陵江与长江依旧浩然东去,屋前黄桷树下又开满了杜鹃花,恰似南朝宋文人谢莊的《懷園引》诗云:试托意兮向芳荪,心绵绵兮属荒樊。想绿苹兮既冒沼,念幽兰兮已盈园。

——重庆市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陈若愚对画家姜百瑞的艺术作品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3176
3179

姜百瑞的山水源于自然山川写生的强烈印象,有北方山水之雄,也有南方山水之秀,有巴山蜀水之幽奇,也有云贵高原之神秘,黄土高原之苍莽。显然,姜百瑞紧紧抓住了贴近生活,实境写生这一基本点,使他的作品没有惊世骇俗之象,保留了鲜活而丰富的现场真实感,给人的第一感受是传统皴法的程式消失了,代之的则是根据现实感受对传统笔墨的重组与整合,是对传统笔墨那些纯粹质感和表现力的体悟。在这里,自然时空的真实感被他特有的笔墨个性所阐述,山石的形态,丛林的层次和他的深沉微妙,浑厚润泽的笔墨个性互映统一。就这一点来说,他的根是扎在中国传统的土壤中的,但他的趋向却是向着当代的,强调空间深远的饱满构图,笔法丰富,点皴自然无拘,构图造境达到一种笔墨与造型兼容的综合性的有力境界。可以说,姜百瑞的作品已经形成了他自己的笔墨体系和风格,实实在在地将中国画笔墨与现代人心态联系起来,努力探讨中国山水画由传统向现代转换的价值重建。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主编、副社长贾德江。

3181
3184

姜百瑞先生完成着与自然之间的静默交流,似又不似,不似以似,不以形似为贵,而突出了神似,正如黄宾虹老先生所说,“山水乃图自然之性,非剽窃其形,画不写万物之貌,乃传其内涵之神”。姜百瑞先生给我们的是能唤醒每个人自然天性的山水风景,也是能感受到自我生命和性灵自由抒发的传神画境。

——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教研室主任蔚蓝

3186
3188

从姜百瑞的画中,我们可以读到他的画风的渐变,南北气韵的融合,有了一种凝重中的轻灵,这与他的艺术经历密切相关。这个出生于渭河平原的农耕家庭的关中汉子,他的血脉与乡土文化母体一脉相通,聚合了中华传统文化精义的关中地域文化,使得他的作品,质朴、凝重、大气、深远。之后他来到了西南重庆,姜百瑞先生的画风逐渐改变,他在对古人传统的思考领悟中,在对山川大江的描绘中加入了他个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领悟。正如李世南先生所说的那样,收收放放必成大器。

——重庆市人文美术馆副馆长刘建新

3189
3192

风物千般好,入心自在诚。华山脚下的渭南城是中国西部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文化名人辈出之地,姜百瑞先生的艺术之旅就是从“仰望华山绝壁,慕依太白雪花”的陕西关中出发,在饱览秦嶺风物,浸淫黄河文化的积淀中迈向了京华,在贾又福先生的指导下,画艺精进,并由此奠定了他的艺术品格与特质。近年来,通过在巴渝钓鱼城下对英雄的人文精神的精研,他的作品中传达出将黄河文化与巴渝文化的深切感受带入朴茂悠然的山水画中的新作派,并以“谁叹华山拥奇峰,更添繁花点翠屏”的感悟,将野逸幽静、豪迈凝厚的西部文化特征给予了个性化的表现,从而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跨北融南的淳厚的山水风貌而得到社会的赞许,名家的好评,也让重庆的艺坛高地上多了一棵挺拔的文艺之树。现在他正以自信的定力迈步于艺林,并在巴渝大地上续写着自己的新篇。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重庆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重庆市美协原副主席、华龙网书画艺术联谊会会长杨必位

3193
3195

百瑞先生自幼习画,师从名家,专攻山水,佳作连连,获奖无数。是作也,融南北之气韵,绘江河之壮美,得天地造化之灵气,画心中眷眷之情感。质朴而大气,凝重而悠远。善哉美哉!

杨圭言题跋

——欣闻姜百瑞在繁忙的教务工作中忙中抽闲、耗时数月精心创作了长达 20余米的书画长卷“巴山蜀水”正式出炉,四川美术学院原党委书记、书法家杨圭言欣然为其山水长卷作跋。

作品赏析

3196
3197
3198
3199
3200
3202
3203
3204
3205
3206
3207
3208
3209
3210
3211
3212
3213
3214
3215
3216
3217
3219
3220
3221
3222
3223
3224
3225
3226
3227
3228
3229
3231
3232
3233
3234
3235
3236
3237
3238
3239
3240
3241
3242
3243
3244
3245
3247
3249
3250
3251
3252
3253
3254
3256
3257
3258
3259
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