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徐云卿)当朝天门的夜色邂逅运河边的波涛,当山城的灯火遇见《北上》的航船,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10月15日晚,大型话剧《北上》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剧目、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这是该剧在运河流域各城市献演多场后,首次走进西南与重庆观众见面。
古今交错的运河历史长卷

大幕拉开,一幅纵贯百年的运河精神长卷在舞台上徐徐呈现。历史线沿着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与翻译谢平遥沿运河北上寻亲展开,当代线则聚焦2014年大运河申遗前后相关后辈的故事,以古今交织的叙事线索,时空并置的精巧结构演绎由杭州至通州、绵延运河两端的人间世情。
演出中,演员们身着清代与现代服饰交替登场,让观众随着时空切换在运河碧波上徜徉;多媒体影像与榫卯结构船只形成动态组合,让更多运河地标“活”在了舞台之上,观众仿佛亲身置身于这条千年水道;配合精心设计的灯光,剧中人物的情感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让剧情的感染力更直抵人心。随着跌宕起伏的剧情,观众时而开怀大笑,时而热泪盈眶,沉浸于这部运河史诗之中。

令人惊喜的是,《北上》还将杭州在地特色与季节风物带到了山城。“一日穿越运河”主题快闪互动区亮相重庆大剧院前厅,朱炳仁·铜“蒸蒸日上”小福包、中邮保险联名明信片、非遗蓝印花布票根等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在“开启‘北上’之旅”互动区,观众投掷绿色大骰子,重温剧中路线,赢取“运河宝藏”,在触摸杭州运河文化与戏剧物象的交融中,切身感受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与情感共鸣。
从文学巨著到舞台艺术的匠心打磨

在话剧《北上》导演李伯男看来,这部作品的魅力首先源于其扎实的内核——改编自著名作家徐则臣获茅盾文学奖的同名小说,该小说具有强烈的史诗品格,既有好看的中国故事,又兼具戏剧性与文学性。“同时,剧中的人物很能打动人心,我们还通过综合艺术手段,将中华运河之美与中华民族的精神具象化,最终为观众带来感官与心灵双重层面上美的享受。”李伯男说道。
而对于原著约30万字的体量,要改编为150分钟的舞台作品,这并非易事,《北上》主创是如何进行取舍的呢?
“我为自己画了一条创作上的‘运河线路’,对主要人物、关键事件和古今两条时间线等进行取舍,剧本历经无数次修改,才最终成型。”编剧解涛透露,话剧《北上》的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这与京杭大运河的走向相呼应,但其承载的不仅是南北的地理连接,更是所有运河儿女的精神的集体亮相。

对《北上》首次来渝演出,解涛充满期待。“这是运河与嘉陵江的对话,是运河儿女与长江儿女的共情。”解涛表示,自己曾多次带队来到重庆演出,这里观众素质高、热情高,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期待这次也能收获山城观众的宝贵意见。
观看话剧后,观众姚女士表达了惊喜与震撼,“话剧形式为原著带来了全新的呈现维度,《北上》通过多元艺术手法,让视觉冲击力更强,也让我能立体地触摸到那个时代的风貌。这种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让文学巨著的感染力得到了进一步放大。”
精益求精的“运河之约”

自2024年9月杭州首演以来,话剧《北上》已走过北京、上海、淮安、昆山、湖州、宁波等运河流域城市,始终秉持“不断打磨、持续淬炼”的创作理念,在剧本、表演、舞美等多方面反复推敲、精益求精。
此次《北上》赴渝献演,参评文华奖,对剧组来说是一次珍贵的激励,作为创演单位,中央戏剧学院、杭州话剧艺术中心携手,共同开启作品的新一轮打磨提升工作。主创持续推敲剧本、细改对白、反复排练,共同托举着这艘大船焕发更明亮的艺术光彩。
据介绍,《北上》于剧本结构、人物逻辑、舞台视觉等方面持续精耕细作,更聚焦谢、孙、邵三家后人在当代时间线上的交汇,更清晰地展现出运河后人们冥冥之中的生命联结,充分展现了大运河申遗成功十余年来的时代意义。

据悉,10月16日晚,《北上》还将继续在重庆大剧院上演。这场跨越千里的“运河之约”,不仅让山城观众读懂运河的故事,更让两地的文化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