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系列评论——“评重庆曲艺的创新和发展”之一|引领曲艺书场建设,促进曲艺市场发展——谈重庆市曲艺团“山城书场”试点工作
2022-06-30 15:16:17 来源:重庆文艺网

重庆地区曲艺历史悠久,其发展起源可追溯至汉代以前,在明、清时期开始遍及城乡各处。抗战时期,重庆成为南北说唱艺人的主要聚集地,曲艺发展空前繁荣,曲艺也随即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抗战宣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重庆市具有丰富的非遗曲艺资源,浓郁的本土文化,多彩的旅游资源,良好的曲艺观众基础。然而,随着科技进步,现代媒体冲击和娱乐方式改变,曾广泛活跃于舞台的曲艺曲种现已不足20种,其中:国家级代表项目有6项,分别为车灯、四川评书、四川竹琴、四川扬琴、四川清音、金钱板,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0人;市级代表性项目11项,市级代表性传承人50多人。

为进一步搜寻曲艺传统艺术发展和传承脉络,总结研究现代书场设立经验,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紧紧抓住文化和旅游部非遗司“关于试点开展非遗曲艺书场设立工作”的契机,按照曲艺书场的设立条件及管理要求,重点围绕演出场地、演出条件、演出团队、运营团队、资金支持、表演院团(班社)或非遗传承人等方面内容,对全市非遗曲艺书场做了进一步调查评估,重点考察了市曲艺团山城书场、万州区南浦书场等10个曲艺固定演出场所,并最终选定市曲艺团山城书场(含丰都南天湖非遗传习社)、沙坪坝区“巴渝书场”、万州区“南浦书场”、铜梁区“何代科书场”等4个书场开展非遗曲艺书场试点工作。

重庆市曲艺团“山城书场”确立为试点书场后,积极开展工作,发挥重庆非遗曲艺书场建设引领作用,集中资源推进各项工作,主要从场馆建设、传承传播、作品创作等方面着手,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完善场馆建设,创建传承基地

重庆市曲艺团的山城书场是主城区内,唯一专业从事多曲艺曲种传承演艺的艺术场馆。山城书场地处重庆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与在建中央艺术区交汇点,是现今市内两个原址上重建的“老字号”剧场之一。场馆总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是开展曲艺保护、传承和展演的主要阵地,其常年开展的表演艺术形式涵盖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评书、四川盘子、车灯、谐剧、相声、小品、金钱板、快板等。2020年10月,市文化旅游委充分结合非遗保护传承和文旅演艺市场两个功能建设,投入200余万元对场馆进行升级改造,形成了以非遗传承教学、曲艺专场演艺、多曲种综合演艺、曲艺非遗数字化展陈、非遗文创展示与售卖于一体的非遗保护传承研习基地。现有26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1名,各类曲种专业技术人员65名,常年依托剧场开展非遗传习演出活动。并于2021年6月底实现了“天天演”的预期规划,也逐步形成了“鼓曲专场”“诵说专场”“民族音乐会”“曲艺综合场”“山城轶事”“嘿有梗”“记兿山城”等多个品牌栏目,观众年龄结构也逐步趋于年轻化。

二、扩大传承队伍,开展曲艺项目库建设

重庆市曲艺团山城书场制定传承计划,开展研修研习培训。一直以来,“山城书场”把培养曲艺传承人作为工作重点,为此制定了“非遗人才传承培训”计划,聘请国家级、市级传承人10名为传承培训师资队伍,筛选出27名青年演员,围绕四川清音、四川扬琴、四川评书、四川盘子、相声、谐剧及曲艺伴奏等,分专业导师以“一对一或一对多”,“传授+成果汇报”的方式开展非遗传承培训工作。通过非遗传承培训工作,全面提高了演员乐员曲艺专业能力和技能水平;丰富并完善公司曲艺演出节目储备;解决曲艺专业人才队伍梯队化建设;匹配公司人才培养与储备发展战略;以收徒传艺、培训学习方式,实现非遗的保护传承。预计全年开展传承培训400余课次。截止2021年,已开展包括四川清音、车灯、四川盘子、金钱板等曲艺专题讲座24次。

为提高曲艺类非遗的整体活力,进一步拓展书场空间,每周定期开展“非遗研习活动”,为非遗传承人和广大曲艺艺术爱好者提供活动空间,充分发挥书场聚集效应,使曲艺受众面进一步扩大,增加曲艺艺术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为曲艺传承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重庆市曲艺团积极推进曲艺项目库建设工作,加强对曲艺传统曲本(脚本)、新创曲本、音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形成了记录成果目录;对传统剧目进行了挖掘、整理工作,并将部分剧目搬上舞台,实现了传统剧目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创、改编节目200多个;建立了曲艺非遗类项目曲目库,收集与整理书场演出的词本曲本、节目单和音像等相关资料,并保障了曲目库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三、融入现代生活,弘扬时代价值,创作文艺精品

山城书场在试点工作期间,创作了大量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其中四川评书《书生说书》获重庆市第八届艺术奖;四川清音《断发吟》、车灯《众志成城抗瘟疫》获重庆非遗优秀抗疫作品一等奖;相声《吃“祸”》荣获新时代文明实践“六讲”志愿服务文艺作品优秀奖。同时,他们坚持传承和创新并举的做法,新创、改编节目200多个,并将文本与节目文本汇总并整理成册,把许多传统节目搬上舞台与观众见面。

同时,书场还打造曲艺演出品牌,促进文旅融合。2021年“山城书场”深入研发曲艺作品,打造“记艺·山城”曲艺演出品牌。推出系列演出,即文旅融合曲艺主题晚会“记艺·山城”、“山城轶事”系列、“嘿有梗”单口喜剧秀。“山城轶事系列”以“山城曲艺场”二楼小剧场作为“山城轶事”演出活动场所,每周开展“山城轶事”系列曲艺诵说、鼓曲专场演出活动;“嘿有梗”单口喜剧秀,是以广大年轻观众为受众,将相声、车灯、谐剧等传统曲艺与开放麦呈现形式相融合,打造“摆言子、说笑话、谈家常、品故事”的喜剧秀“嘿有梗”品牌,目前已成为市民朋友周末休闲娱乐的又一个打卡地,聚集了一众“粉丝”;文旅融合曲艺主题晚会“记艺·山城”,是针对全域旅游打造的专属驻场演出,力争将“记艺·山城”打造成为一张富有重庆文化底蕴和旅游特色的文旅新名片。截至至今,包括“山城轶事”专场演出、“嘿有梗”喜剧秀、“记艺·山城”曲艺主题晚会在内共计完成近140余场,观众人数千余人次。

1

南天湖非遗传习社项目是由重庆市曲艺团投资、设计、建造、运营的集“展演传聚”四位一体的产业推广项目。项目划分为非遗展示区、非遗展演区、非遗文创售卖区、非遗大师工坊体验区四个功能区,通过运营实现“产业平台”的延伸,将非遗、文旅和吃、住、行、游、购、娱全部链接起来,形成非遗文旅主题的生态产业平台。该项目突出公益性,自2020年6月10日正式挂牌对外开放以来,全年开展经常性非遗曲艺演出,非遗研学活动百余场,旅游受众达3万余人次,为南天湖成功申报国家级旅游度假示范区发挥了重要的文化助力作用。

四、拓展曲艺传播途径,打造城市IP新地标

山城书场多渠道传播曲艺,探索线上直播模式。为拓展曲艺普及,扩大曲艺受众,一是与电视台、和各大互联网直播平台等开展合作,探索设立线上非遗书场,在当下新媒体快速发展的语境下,尝试用网络直播等形式助力曲艺传承发展。在相关工作准备就绪后,首先尝试在当下最热门的抖音平台进行线上非遗书场的直播。在重庆市曲艺团官方抖音账号定期进行《山城轶事》专场演出的同步直播,为线上观众呈现了涉及四川清音、四川扬琴、车灯、四川评书、相声、谐剧等三十余个精彩的非遗曲艺节目,吸引观众数千人次,收获点赞十万余次,直播平均点赞数超越90%同级别账号,直播数据最高一场超越了99%同级别账号。每次直播时观众也积极评论留言,参与节目现场互动,表现出对非遗曲艺线上直播形式的巨大热情,社会反响热烈,受此鼓舞,后续将在快手、B站等平台上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直播互动,让非遗曲艺与互联网达到更深层次的融合;二是与蜻蜓FM和喜马拉雅电台合作,上线《重庆回声丨非遗曲艺珍档》专题节目,充分发挥专业曲艺院团的优势,选送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每周不间断的更新,将本土非遗文化融入老百姓日常生活当中,共计推送9种非遗曲艺曲种,其中包括车灯、四川清音、四川评书、四川扬琴、金钱板、四川荷叶、四川竹琴、四川花鼓、相声等。推送曲目均为各曲种的泰斗级艺术家及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演唱,如“车灯”的创始人唐心林老师、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和代表人物邓碧霞老师以及国家级非遗曲艺代表性传承人徐勍、李静明、陈再碧、叶吉淑等老师,节目收听达十万余次,让非遗曲艺在互联网的文化生态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三是,重庆市曲艺团与华龙网举行紧密的战略合作,双方就非遗曲艺书场、人才培训、非遗演出、非遗传承与发展等方面展开合作,为非遗事业的宣传推广添砖加瓦。

2

五、重庆市曲艺团山城书场的经验和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

曲艺传承发展必须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机制,形成人才培养体系。一是加强对团队成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生涯规划引导,使其对曲艺传承更有使命感和责任感。二是做好曲艺人才职业规划,将非遗人才向专业化、职业化上发展,对每项非遗进行有针对性的传承与发展。三是增加演员演出频次,鼓励青年演员演拜师学艺,为非遗的传承发展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四是增加学习交流频次,建立完善的人才交流机制,向曲艺发展较好的地区取经。

(二)进一步拓展宣传途径。

一是在演出信息、购票途径、曲艺普及、理论研究、曲艺评论等方面,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重要作用。二是借助网络媒体如抖音、快手等,将非遗曲艺与现代媒介相结合,不断丰富曲艺的表现形式和演出模式。三是加强与线上电台等新媒体平台合作,扩大受众群体。四是深度线下宣传推广,举办有深度、有内容、有趣味的线下曲艺沙龙,聚集粉丝群体,形成粉丝效应。四是继续探索新的演出产业模式,依托新媒体,形成线上线下相互补充,解决一些团队的基本生存问题。

(三)精雕细琢打造曲艺精品

在剧目创作上,加强曲艺院团、书场之间的合作交流,共同打造曲艺精品,增加曲艺节目的曲目和品种,丰富表演形式,增强可看性。同时,可以聘请国内曲艺专家,对曲艺院团进行艺术上的指导和帮助,提升整体演出水平和剧目水准。

(四)加强政策引导,完善保障机制

一是建立资金投入保障机制。通过政府立项,设立稳定的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并与整合社会资源相结合的方式,以保障地方曲艺传承发展工作的健康发展。同时,鼓励社会参与,推动优秀的民族民间曲艺融入现代日常生活,融入文化产业,融入经济领域,使其充分发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构建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服务。二是扶持以曲艺艺术作为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方式,以曲艺为龙头带动地方其他文娱活动,积极发展地方特色曲艺,每年策划举办一定数量的曲艺活动,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三是从政策上给予扶持,给予地方曲艺院团、班社在人才引进、硬件设施、项目推进、宣传推广等方面扶持。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吕霖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