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利的京剧人生(四)——记忆中的周利
2022-06-28 14:35:28 来源:重庆文艺网

“咔、咔、咔……”一会儿,一个交卷就没有了,一会儿又一个交卷拍完了,中途换胶卷就觉得是浪费时间……

1

2000年8月8日,重庆实验剧场演出《探谷》,周利饰演穆桂英 摄影:王美木

2000年8月8日,在重庆实验剧场,我正在拍摄京剧《杨门女将》中《探谷》一折,中途有人好像在对我说话,我没听清,也没理,继续拍摄,直到这出折子戏结束。“小伙子,这是我的电话,你刚刚拍的是周利……”原来刚刚跟我说话的正是周利的父亲,他正巧坐在我旁边:“交卷冲印出来后,能不能给我们几张,该多少钱到时候给你”。我接连说:“不用不用,我也正在学习摄影,照片冲印出来,一定联系你,送你。”这算是我第一次认识周利,之前90年代,我也在实验剧场看戏,应该也见过周利,但我并不知道其名字。

2

2000年8月8日,重庆实验剧场演出《探谷》,周利饰演穆桂英 摄影:王美木

我从小就喜欢唱京剧,大学攻读的专业是影像工程,放暑假的时候,我常带着单反照相机到处拍摄……

一周后我又去实验剧场拍摄,周利仍然演出的是折子戏,但换成了《昭君出塞》,台下我把照片给了她父亲,我继续拍摄,这次周利的戏排在前面,演完卸妆后,她也来到观众席,我第一次见到她,拿到照片她很感谢,我记得当时话不多,一直在谈剧照,我也简单介绍了一下我的京剧之缘:“我外婆是刀马旦兼花衫,当年演出过好几十出戏,外公最喜欢外婆演的《泗州城》《穆桂英大破天门阵》,不过我外婆在刚解放不久就病逝了……”

3

2000年,重庆实验剧场,周利出演《昭君出塞》 摄影:王美木

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常去实验剧场,拍摄了重庆京剧院演出的不少剧照,在周利的介绍下,我也常去后台拍照聊天,认识了和她一同在重庆艺校京剧班毕业的不少同学:何迅、刘宴、吴狄、史丰沙、建军、建忠、张力、张青、张萍、武梅、李锐、杨亮……

9月开学后,我也带着大学同学去京剧团拍摄,国庆后,学校办了摄影展,当时学校看展的人非常多,停留在京剧剧照面前迟迟不走的人很多。我拍摄的剧照得到了不少老师和同学的好评,还有不少同学打电话来问我摄影技术问题,我特别高兴,很感谢周利和她的同学们。

影展还没结束,学校才成立不久的杂志社——“全国首家大学生影像艺术杂志”《影像》就找到了我,任务就是撰写“京剧的周利”,我写完后主编不太认可,可能是文字功底不好吧,但主编特别认可我的拍摄,就安排了一个文字记者和我一同到京剧团采访周利,文字记者采访,我拍照,上午11点左右,我们去了京剧团的排练场,在渝中区正阳街,当时排练场只剩下周利一人,她一直在练功,难怪后来沈福存老师老是逢人就夸赞周利勤奋,的确名副其实……

4

2000年,采访周利 摄影:王美木

“你们要问什么问吧,都可以问……”她很谦和,采访大致用了一小时,面对完全不懂京剧的文字记者,她很耐心的在解答,之后,我拍了她当时练功的场景,以及她自己练习《昭君出塞》的过程。

5

2000年,周利反复练习《昭君出塞》 摄影:王美木

终于等到了杂志发表,周利刊登在《影像》杂志的封面,或许就是因为这封面,这一期杂志几天内就被一抢而空……

6

2000年,周利刊登在《影像》杂志封面 封面摄影:王美木

11月,我特地去排练场找周利,我有点不好意思的说:“帮我个忙吧,我参加了校园歌手大赛,我唱的京歌《中国功夫》进入了决赛。但是我想找个老师教一下我动作,不然在决赛里,我很吃亏!”实际上在初赛、复赛的时候,我自己也凭想象加了不少动作,特别是受了周利《昭君出塞》中有个“卧鱼”技巧的影响,我也跟着学,一个蹿步,落地……台下有的人说好,也有的人在笑,不规范是自然了,毕竟我没学过表演。周利很爽快的就答应了,就在排练场帮我找到了老师:“这是张青,他叫王美木,他想学几个动作……” “没问题,我们到这边来,这边人少些……”张青二话没说,就在排练场,马上教授了我几个简单的动作,他很能体谅我这样没有表演基础的同学,尤其是几个亮相,反反复复教了我很多遍……最后的决赛,我还真就拿到了“校园十佳歌手”的称号。

很长一段时间,我成了团里的常客,拍照自然也少不了。周利觉得老是这样免费拍摄有点亏待我:“美木,以后拍照你也不要‘白拍’,该产生的成本,还是得给你,交卷、冲印,这些不要费用吗,不能每次都是你自己出,你还是个学生,还没参加工作,帮忙是很好,只是照片的成本不能都让你来出。”在此之后,我周末拍了剧照,周一或周二,我就去排练场送照片,因为在排练场人都到得比较齐。周利就带着我,我带着照片,她挨个给需要照片的演员说:“美木经常来拍,成本还是要给别人,你若要这张照片5角,要底片就再加5角……”她很仗义,我很感动,一件小事,回想至今,难以忘记。

在2008年周利获得金奖之前,她几乎每年都有参赛,我知道她有过失落,只是她不说,其间的经历只有她自己知道。在台上展现给观众的都是敬业和尽美,台下面对票友时,她也很谦虚,票友有赞美也有提建议,合理不合理,她总是笑着点头,这个动作,我印象特别深。

为了方便学戏,周利买了台摄像机,毕竟在去北方学戏的机会难得,她录下一些珍贵的教学资料,我帮她剪辑过她学戏时录的《花木兰》,一边剪辑,一边我也学到不少戏里戏外的知识,我还记得她说:“这出戏,是老师自己花了很大心血重新编排的……”之后,我经常出差拍摄非遗,后有做科研管理工作,联系就很少了。

有趣的是2016年2月2号,我有幸和周利同台了。刘德奉院长极力推荐了我,参加重庆市文化委举办的春晚,我独唱了《向天再借五百年》,在后台,我抓紧时间跟周利和久违不见的团里演员,合影留念……

7

2016年2月2日,重庆市文化委春晚,王美木在后台与周利合影 摄影:重庆京剧院

2020年4月,疫情仍未结束,我苦于没有口罩,快3个月没下楼了。在一次偶然的“微信朋友圈”对话中,周利得知了我没有口罩,雪中送炭,把口罩放在我家小区门卫,门卫送到了我家,这件事,我终身难忘……

至今我再次撰写周利的“风采”,已时隔22年,我想这次写的文章应该能够发表了,22年间,感谢周利有那么多的精彩瞬间和幕后故事,就算我再不会写作,也有了充足的素材:从学习《昭君出塞》到拿到金奖;深造学习、结缘恩师;《张露萍》摘得梅花奖;推陈出新《梁红玉》《秦良玉》……

除了周利丰富的内容,更有我不少的回忆,祝愿周利再接再厉——承“尚”启下……

作者:王美木,系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