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白屋诗人吴芳吉先生写有著名的《几水歌》五首,他在第一首中这样写道:“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娇,云山四面起,井屋一湾遥。顶塔端于弦上箭,风帆密似鸟处巢。清趣无尘嚣,来往杂渔樵……”
《几水歌》是吴芳吉先生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顶塔端于弦上箭”,指的是长江围津城流成“几”状,北岸高家坪山文风塔,犹如搭上这“几水”弯弓似的弦上之箭。这描写既真实又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旧时各地的文风塔很多。文风塔又叫文塔,也称“文峰塔”“文笔塔”等,是十四世纪以来道教堪舆学与封建科考制度双重作用下的产物。旧时各地修建文塔,原意在“补山水之形胜,助文风之盛兴”。民俗认为:文风塔关系一地之文风,科举时代,功名出自考试,各地方尤多以山川形势之胜,论文风之盛衰。山川若有缺陷,则建文风塔以相补益。因而各州府县邑,兴起修建大小文塔之风。
旧时江津有名的文风塔有三个:一是立于县城南的鼎山旁,俗名小塔,离城最近;一是峙于武城山。具体位置在后来的长风医院附近,近城约一华里,称大塔;又一是屹立江津北岸高家坪,与武城山之塔(大塔)隔江相竞崛起,称中塔。隔江,离城最远。江津大中小三塔,若在天日清朗之时,塔影倒映于津城内的菱塘水中,煞是好看,此为津城胜景。
由远及近,先说北岸之中塔。此为江津三塔中最为雄壮者。该塔建于清乾隆年间,江津进士蹇滋善有记。记曰:“风水之说,儒者弗道,而山川形胜,或有缺陷。古人陟巘降原,相度之祭,未尝不继之以人力。邑侯正万曾公,粹然儒者也。三莅津邑,造福于我津者至矣。而培植文风,尤三致意焉。乾隆丁酉岁,于圣庙落成之后,环视地脉,谓东南北三方稍陷,必大为培补,始足以崇礼势而壮黉宫。先于东门内建奎星阁,立著成效。侯曰:未已也,鼎山之南,大江之北,当建两文塔。侯亲为卜地,诹吉兴工。曾侯以致仕回籍,未获竣事。后复致书于邑人,期在必成。然屡兴屡废,讫无成功。岁甲寅,余言于邑侯涂公,请公项若干。复募费重修,南塔先成。惟江北之塔,厥功甚距,费尤不赀,历数寒暑,而功始竣。制军孙补山先生,题其额曰:标建奎躔。自是而文风亦蒸蒸日上矣。是役也,曾公倡之,涂公继之,趋事者明经程诗钟、张光组、太学生何绣裳三君之力居多。捐赀以建碑亭者,则司马戴君登霄也。”
古人建文塔意在培补文风。但如上记所云:“风水之说,儒者弗道。”江津三座文风塔,在县人心目中有其重要地位,它不仅是江津当时的标志建筑,更是县人心中重要的人文景观。当时江津百姓称高家坪文塔为荐元星,因它在江津文庙的东北方,又被称为催官方。
人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山水风物,自然会使我们有心旷神怡之美感。高塔雄峙江岸,有如一个人挺然卓立,使其极目所观,有若高举出尘之感。凡从县中各场镇入城,或由长江上下游来城,人们首先看到这座高塔,油然生出“如归”的心情。尤其是远客游子归程,远看高塔时,心里喜悦无以言表,不由自主地产生“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娇”之感觉。
中塔有着坎坷的遭遇。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自1939年起,日机即开始轰炸重庆,企图动摇国人抗战意志。初期日机是绕道江津轰炸主城重庆,后来日机以此江津文风塔为航标,往东飞向重庆主城上空实施轰炸。那时江津百姓很不情愿,但为抗日不得不忍痛割爱,于是这有着200多年历史的文风塔,便在日机威肋下被拆除了。据说拆除前几天,很多百姓前往游览,一些人还烧香跪拜。
2010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江津北岸的文风塔遗址被列为“抗战遗址”,属市级抗战文保单位。
其次说武城山上的大塔,大塔位于江津且城东门外武城山上。塔中空,有旋阶道盘旋而上,高大雄伟,如入云霄。此大塔呈白色,武城山上童家院子附近有一大水井,在演武厅侧,据《江津县乡土志》“卷三·地理”篇记载:该井是明嘉靖已亥年江津主薄宋秀清修建。该井四季不枯,水盈其盘,清冽甘醇。其白色高塔之影,一年四季倒映在井中,水泉涌荡,塔影犹如白龙搅波,此井惠及当地百姓,被称之为白龙井,又称为白龙泉。该处是津城百姓春季踏春的最佳去处,他们多是先出东门看“金水寒泉”,再看“方塘弥漫侵江城”的荷塘,再爬武城山登大塔,塔下石凳上小歇后下山回城。可是,就在江津对岸的中塔被拆除后不久,此大塔也受到同等遭遇,被相关部门拆毁。
抗战胜利后,中国开始调查全国损失情形,以便提请日本赔偿。国民政府颁布纲要,规定了调查范围。在里人周开庆等的倡导下,江津将两座被拆毁的文塔作为调查登记的赔偿物上报。旨在希望得到日本侵略者的赔款,赔款将重建两文塔,以恢复这代表江津卓然挺立英姿的人文景观。但是由于政府腐败,加上他们急于打内战,结果是“泥牛入海无消息”了。
再说离城最近的小塔。小塔的遭遇也算是“坎坷不平”。最先的小塔是崇祯八年(1635)年修建,位于城南,后损毁坍塌。清乾隆丁酉年(1767)江津知县曾受一选址在城南外鼎山下,奠基启筑,未果。至乾隆五十九年(1794),津城募众合力,并领公项而建成。但在光绪八年(1882)该塔又被蠹绅王某霸毁,传说因此导致次年乡榜时江津无一中式,百姓愤慨。光绪十二年翰林院庶吉士、甘肃陇西人张继任江津知县,“复因旧砖修此,以培阖邑文风”。此地属笋里一都,恰在城外鼎山处。需要说明的是鼎山不是艾坪山,今人常将鼎山误为艾坪山。鼎山在南城门外,即在今天的云辉丽都一带。“鼎山叠翠”是江津有名的前八景之一。此塔离菱塘最近,与城中文庙侧的奎星楼形成对望,固成一景。坊间传说此方位是元魁星,因此受人敬仰。遗憾的是该塔在民国时塌毁。
最后说城内的奎星楼。蹇进士在“高家坪文风塔记”中提及的城中“奎星阁”至今还在。奎星阁,又称魁星楼,是江津文庙建筑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江津城内,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进行了培修。阁坐北朝南,分上中下三层,楼通高十七点四九米,六角三层灰顶,琉璃瓦盖,石木结构,层层飞檐,各层有梯通达,均开窗以木条饰几何形图案,顶层有藻井。室内壁布满图案,人物花鸟俱备;第三层有魁星塑像。瓦当呈圆形,上铸有龙形图案。楼身采用自地面到顶的通柱建筑,六根石柱屹立,甚为壮观。素面台基,垂带式踏道,阁前有石狮一对。
“奎星楼”与城南鼎山下的小塔相对望,它在科举时代是士子们“夺魁”的象征,很富声望,几乎所有的学子都要来此燃烛、烧香、焚纸,进行祭祀。传闻修奎星阁后,县邑内教育昌盛,人才辈出。国民版《江津县志》记载:前清时值乡试,从八月初八日士子入考场开始,奎星楼主管香火的人便在楼上昼夜轮班击鼓,击两下便点一下,俗称“敲榜”,直到九月乡榜揭晓才停。后来,鼎山处小塔圮塌,奎星阁成“孤立一人”,又传说全县文风又有一蹶不振之势。
(江津城中的“奎星楼”)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没了“文塔”,作为士子“夺魁”象征的奎星楼也只是“孤立于市”,也没人来此烧香祭祀,但全县的文化教育事业仍是却是蒸蒸日上、日新月异。后来“奎星楼”被批准为文保单位。有一个小插曲,前约二十年,奎星楼险遭平毁,好在江津的干部和群众有远见、有认识,终将奎星楼保护下来,这是一件功德无量之事。现在的高楼大厦仍掩盖不了奎星楼的厚重和雄壮,在林立的高楼中奎星楼仍然显示出它古风古韵古朴古情古绪的特点,奎星楼它已成为江津几江半岛城区重要地标之一,它的故事在市民中永远流传。
(作者 庞国翔,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江津区作协主席。现供职于重庆市江津区文旅委)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