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构建文学创作环境中的作家生活

2020-12-17 22:59:40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我们说,作家思想感情产生于他所处的客观现实生活,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理想、追求以及对生活的评价,均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反映。诚然,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是作家的创造之物。可社会生活中的人和事、情和景、矛盾和冲突,依然制约、决定着作家的创作愿望和创作内容。无论文学题材的变化、人物形像的变化、生活情境的变化,还是思想感情的变化、审美倾向的变化、主题宗旨的变化……如此等等,无不与作家所处时代环境的状况和发展变化密不可分,紧紧相连。所以,作家亟需不断积累自己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恰到好处地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有意识地、深入地体验社会生活。从而有所感动、有所思考,使生活经验和积累素材产生出活力。如此,创作方有激情,作品方有生命,思想方有深度。

我并以为,除了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创作环境亦影响、制约着文学创作。也就是说,要将创作环境转化为作家的生活经验。从客观上讲,文学作品总要以某种方式表现或再现现实生活,而这个现实生活便是作家本人所处时代的生活,也是作家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经过作家的中介、选择,创作环境可以成为作家创作的资料、题材、素材,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转化为文学的思想内容。一旦文学作品打上了特定时代的社会生活的烙印,那么,创作环境对于文学创作的影响就更加显而易见了。从主观上讲,创作环境影响了作家的世界观、思想感情,并进一步影响了作家的创作动机、作品主题、审美理想和创作个性的形成,从而影响整个作家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唯此,作家的创作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也要归结于社会、文化、文学环境的作用。文豪歌德就曾经很公允地认为,莎士比亚的创作成就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所处的时代的那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

那末,重庆文学院,其使命,就是要为重庆作家,尤其为文学院的历届学员,助推产生一股强有力的创作风气!

重庆,2003年,以自己城市的名字,创办了重庆文学院。这是重庆亘古以来所没有过的文学机构的建制,所以我们说重庆文学院的成立是重庆文学职能管理机制的完善。可是,我们更有理由讲,这是重庆作家尤其中青年作家生活的这座城市,给予作家一个创作生活的家园。它是一种环境,更是一种心境,它让作家生活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心心相印,互为渗透、融合一体,形成作家最有利的创作环境。

这是一个车轮上的而又扎根乡土的创作环境,一个其乐融融而又有思想激烈碰撞的创作环境,一个不断有活水涌来而非死水微澜的创作环境。

走进“新陕北、长江三峡线、渝怀铁路沿线与云贵高原内昆铁路新线体验生活,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贵州道真大磏、玉溪仡佬族苗族及其重庆武陵山黔江、酉阳、秀山、彭水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煤矿深井、化工车间、电站工地、稻田麦地、军营靶场、烧陶窑边有创作员的足迹;革命老区、林场农家、山区学校、社区街道、古寨村落,以及移民新区有创作员的身影。

重庆文学院建院17年,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方向,坚持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这一现实主义文艺思想理论的基本原则,带领作家深入生活,走进基层,贴近百姓,尽心竭力为创作员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创作环境。

近年,重庆文学院创作员亲近土地,走向社会,观察民间,走访民间,亲历民间,增进了与百姓的血肉联系,其创作受到震撼。创作员并向民间学习包括故事、歌谣、谚语在内的民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精神,把创作的视野转向了民间与民间题材,拓展了创作的审美空间,寻找和发现文学创作崭新的主题、情节、诗情和画意,反映社会经济与人民生活的历史巨变,描绘人民群众勤劳勇敢、建设家园,世代图强的精神图谱。创作员向民间学习语言、学习民歌,无论在黔江土家古寨、酉阳苗家茶山、阿依河边、毕卡兹茂密的森林,还是在茫茫沙漠的陕北榆林、绿草青青的阿坝草原,以及俄罗斯夕阳下的涅瓦河畔,都留下重庆文学院创作员学习民歌、唱响民歌,那一首首高亢而悠扬的歌声。

重庆文学院创作员向民间学习,开阔了创作视野,拓宽了创作思路,积累了创作素材。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有创新的突破。近年来,先后创作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文艺评论等作品,在全国大刊大报显峰露水,荣获桂冠。

应该说,生活本身,远比想像丰富,也远比文学精彩。对每一位作家来说,作家的“内”必须更多地接受生活的“外”,再把生活的“外”转化为“内”,使之得到丰富和拓展,从而实现作家的独特创造。狭隘的、重复的生活会使作家的眼光缺乏宽度与深度,作家应该通过接受新的生活,以获得更宽更广的感受与理解。深入生活,其实就是丰富作家的生活阅历。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是为了使文学艺术家们永远处于创作源泉之中,时刻获得创作的最生动最丰富的素材。“涉深水者得蛟龙,涉浅水者得鱼虾”,倘若像几滴油腥浮游水面,或如蜻蜓点水似的浅尝辄止,都不可能了解生活,熟悉人民,当然也就不可能深刻反映生活了。

我以为,文学,是艰苦的精神劳动,是作家对生活的勘探、开掘与发现。当下,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资讯十分发达,不出门就能获得丰富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还要不要深入生活?现代农业搞无土栽培、工业化生产,但文学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业化生产、闭门造车,就难以产生鲜活、朝气蓬勃、富有生命力的作品。

“出作品、出人才”是重庆文学院立院宗旨。作品要上,作家要下。优化创作员创作环境,为创作员提供多姿多彩的文学创作活动,无疑,这既是一种创作生态的优化,也是在为创作员的创作提供服务,更是文学院倡导核心价值观、弘扬现实主义文学精神、树立文学的自觉与自信、抓精品、出人才的有力举措!

优秀的文艺作品是时代的写照,它与时代紧密结合,有力反映社会现实。我们不排斥非现实题材的作品,诸如历史的、穿越的、玄幻的……但是,我们要以更大的热情倡导作家深入到基层人民的生活中去,坚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摆正“两个效益”即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主与次、重与轻的位置,以敏锐的眼光、高昂的激情、深邃的思考,融入时代、反映现实、体察民情、观察社会,秉持高尚的文学情怀,树立大境界,涵养大胸襟,把追求艺术高度与追求人生高度有机结合起来,给人们以思想和力量,用文学鲜活地书写时代与生活!

(作者:邓毅,系重庆文学院院长、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