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许时代——记“蘑菇书记”张文龙

2020-09-23 15:00:37 来源:重庆文艺网

http://www.cqwenyi.net/images/2020-09/23/t2_(0X16X330X346)153e8be5-20aa-4ed2-9058-82d6fbb52f0a.jpg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将来我的干坝村产业兴旺了,在外务工的人都能回来,在自己家门前挣钱养家糊口,都可以守着父母、为他们养老送终,多一些尽孝的机会,少一些‘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

这是被长寿区石堰镇干坝村村民和相关媒体誉为“蘑菇书记”的张文龙,写在日记里的一句话。这朴实的话语,对于他服务的三农工作,在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进程中,无疑只是一朵情感的浪花!然而,正是这一句朴实的话语,却表达了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的真实心声,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真切呼唤……

举家入渝

与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青年一样,怀揣“报效祖国”大志,一心“跳农门”服务人民的张文龙,经过二十年寒窗苦读,以优异的成绩从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毕业,同时,也赢取了同乡同学李玮娟的芳心。一个学的是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专业,一个学的是蔬菜种植专业,因为爱情,就“农”在一起,相爱一生。

张文龙的家并不富裕。他出生在国家级贫困县——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的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小学教师,母亲是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劳作了一辈子。在张文龙的记忆里,每天爸爸上班、妈妈下地干活、哥哥不带他玩,总是奶奶照顾他。在奶奶的关心呵护下,张文龙健康成长,出落得一表人才,玉树临风,兼具北方汉子的高大威武和南方汉子的清秀灵气,他的目光总是透着一份睿智和一种坚毅。

2008年,张文龙在河北农业大学研究生学院毕业前夕,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同年,由长寿区“人才引进”到长寿工作。

奔赴远在千里之外的长寿工作,无异于一次人生的“长征”!对于望子成龙的父母,对于培养他的母校,对于深爱他的恋人,都是一次抉择和考验!深明大义的父母支持他,给予厚望的母校支持他,无怨无悔的恋人愿意随君“出征”!

于是,由双方研究生导师主持,在学院公开为他俩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婚礼——张文龙与李玮娟,以爱的名义结为夫妻,以爱的名义奔赴远方。他们带着青春与梦想,爱情与事业,举家入渝……

来长寿之后,张文龙分配在长寿区畜牧局,他的爱人则分配到长寿区农业局工作。

这一干,就是十二年。这十二年里,他的儿子和女儿先后呱呱坠地,迎着东山的曙光,和着长江的涛声。十二年,对于人的一生,是一小段时光,而对张文龙而言,却是刻骨铭心的十二年……

2008年,他到祖代种猪场锻炼,喂猪、清扫猪圈、通宵为母猪接产。

2009年,他到乡镇驻村,支援新农村建设、指导种养循环发展。

2011年,他的岳父母赶来长寿,帮忙照顾他们的孩子。

2012年冬月的某个清晨,远在河北老家的父亲打电话告诉他,最爱他疼他的奶奶“走了”,张文龙唯一能做到的就是,从床上翻身而起,跪在地上,面向北方给奶奶磕了三个响头。

2017年春节,他的父母在家里煤气中毒,差一点“过去”的事,还是2018年国庆节,母亲在电话里说漏嘴,他才知晓。

2020年8月12日,儿子因病动手术,他没有顾得上回城,没有陪护在儿子身边,而是让儿子独自承受手术之痛。当主刀医生从微信告诉他“手术很成功”的时候,他只简简单单回复 “让哥费心了”几个字。他将朋友的帮助铭记于心,将妻子的艰辛付出铭记于心,却没有表现出一点儿女情长。他同时也相信,他的儿子也会如他一般坚强。

2018年8月,他受组织委派,从长寿区畜牧局来到干坝村担任第一书记兼驻村工作队队长。其时,儿子八岁、女儿仅一岁半。妻子李玮娟也是共产党员,对他的工作一直全力支持。当他离家驻村的那个早上,他从后视镜里看到一向坚强的妻子哭了!

用心扶贫

干坝村同样是贫困村。这,让他有回到了老家一样的感觉。

每当看到干坝村的乡亲们劳作的情景,他就会想起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心里就多了一份责任心和使命感。

为了这份发自内心的责任和使命,2018年国庆节前后,他没有给自己放假,而是将自己关在屋里,翻阅书籍资料、借鉴先进经验、研读政策文件,一是给自己充电,二是在知识中寻找工作的突破口和灵感。有时候,一个好的思路将他从梦中惊醒,哪怕深更半夜也翻身下床,赶紧记下灵光一现的思路。

石堰镇干坝村位于明月山腹地,北接四川邻水,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产业落后,曾是重庆市市级贫困村之一。2016年,穿村而过的七米宽公路通车,才结束了村民出门难的历史。由于干坝村区域属喀斯特地貌、土层净水能力差,区域划分属于“限养区”,不能新建、改建、扩建养殖场,他畜牧养殖专业没有了用武之地。

怎么办?自己舍妻别子,将家庭、子女抚养和岳父母的生活照顾等,都抛给妻子一人承担了,换句话说,妻子用她瘦弱的双肩,为自己解除了所有的后顾之忧,自己不该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吗?古话讲“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要理出一条思路,做好一个产业,既让乡亲们脱贫致富,还要让乡亲们有所依有所养。他站在办公室的窗前,凝望远山。雨后的阳光穿透云层,投下耀眼的一剂清新阳光,令他豁然开朗。

他,要迎难而上!

为了尽快熟悉情况,尽快进入扶贫工作,他到任的第二天一早,就联系走访干坝村三组的贫困户韦一体。由于初来乍到,路径不熟,本来要去三组老湾,他却走到了韦家小湾,后来由三组组长带路,快到中午才赶到韦一体的家。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走访完干坝村142户贫困户,摸清底细。他依据干坝村地形图,沿着地图走访,历时三个月,一张“扶贫作战图”赫然悬挂在村委会墙上。地图上密密麻麻写满了贫困户的名字和基本情况。其中,四户75岁以上老人:干坝村五组胡斌、胡书全,三组阳学兰、韦树全的名字旁边,还做了特别标注……

花开脱贫

在张文龙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个署名为“耀君就业奠基仪式纪念”,落款为“二零一一年五月十二日”的鼎型纪念品。这是“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基地”的奠基仪式纪念杯。他将这个纪念杯放在电脑主机上,以便随时能看见,随时警醒自己,时刻鞭策自己。

原来,几年前,村上调整出30亩地建立的“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基地”,开工奠基仪式不久,老板咣当入狱,村民的土地租金没有了下文。

虽然干坝村经历过“刑释解教人员就业培训基地”创建失败,他自己也在驻村之初,经历了某企业与村上签订土地流转合同,两周后又解除了合同的败绩……但,这些小小的挫败怎能阻挡他前行的步伐。张文龙深刻地意识到,要想早日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唯一的出路就是扭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

早在2015年,干坝村准备发展食用菌,启动了“一村一品”项目。但由于业主的原因,30亩山地平场后就搁置了。为了盘活这片遗留问题地块,走差异化扶贫主导产业,再次申报80万元“一村一品项目”,发展食用菌产业。可是,很多企业一听说首先要支付欠下的土地租金,都被“吓”跑了。

于是,他找到了2012年曾经到长寿畜牧园区接洽食用菌项目的企业,挨个联系企业老板,宣讲扶贫的相关政策,列举干坝村的优势。“我们村的环境好,周围没有工业,水质也好,以前人头山矿泉水就在这里;夏天温度低,恒温基地用电量小,还可以申请扶贫车间;我们村上有足够的劳动力,务工费也不高……”

经过多方联系和协调,两个多月的努力,龙蕈农业公司最终落户干坝村,建设6000余平米食用菌基地,年产值超150万元。项目落地,一举盘活了问题地块,也解决了50万元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有效使用难题。

这个项目落地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项目用地合同签了、方案设计也通过了,“牛队长”反悔了,项目开工建设受阻!这让张文龙感觉到事出有因,得对症下药。原来“牛队长”家穷,两代独儿,老母亲94岁,妻子病故多年,儿子脑壳也不灵光,儿媳妇带着孙子跑了……从外围了解到的这些线索,成为张文龙解决“牛队长”问题的突破口。

主动出击,解决问题,是张文龙雷厉风行的工作风格。

2018年12月13日晚上,雨后的干坝村有点冷,他带着两个队员踏进“牛队长”的牛棚,针对性地嘘寒问暖之后,“牛队长”深受感动,也向张文龙打开了话匣子。张文龙当即答应了“牛队长”办房产证、调解纠纷、修人行便道等合理诉求,并指导他科学养殖、推荐他儿子在本村务工,使项目得以开工建设。

集思广益,持续带动,是他工作成熟稳健的体现。

他广泛征求村民特别是贫困户的意见,利用“一村一品”项目,开启了生产托管入股分红、空置房屋变菇房、闲散土地建菇棚三种带贫模式,不但让村民享受 “保底分红+二次分红”收益,还利用基地淘汰的菌包种植地菇,改良土质,实现产业生态效益。

云大路上一处在建大棚,是干坝村食用菌基地,就是产业持续带动的例证。此举既巩固了脱贫成果,也培育了村集体经济增长点。即由龙蕈公司食用菌基地出技术、管理并负责销售,村集体出土地、大棚、劳动力,共同组建合作社。基地产权归干坝村村民委员会。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5万袋食用菌,实现年收入19万元左右。

双车道硬化水泥公路,穿越了群山,疾驰在明月山腹的干坝村内……这轻快的驰骋,该是“干坝速度”吧!

龙蕈食用菌基地20个大棚内,数以万计的菌包生机勃发、吐露芳华,俨然一片幸福的花海。

蘑菇书记

张文龙驻村不便回城,自然,极少照顾到家里。妻子一个人打理全家老小,也极不容易。他经历过妻子凌晨一点多钟打电话,告知“女儿高烧三十九度二,迷迷糊糊哭着找爸爸”的辛酸;经历过儿子手术,不能守护在旁的痛楚。

但他,都坚守在干坝村。

他说,干坝村是他的第二故乡,他不能对不起干坝村。朋友对此颇有微词。妻子虽然口中说“他心里只有干坝村”,但,她那毫不掩饰的笑容,却透露出对丈夫的肯定。

贫困户韦树全不满一岁半的曾外孙女萱萱突发疾病、反复发烧,因为交通不便,就医困难。此刻,张文龙出现了,协调驻村工作队员驱车十五公里送去就医。

他发动干坝村内企业(个人)慈善捐资、爱心敬老,助力开展九九重阳节慰问活动……

两年的驻村工作,他向干坝村民交出了一份人人满意的成绩单:

仅2019年,龙蕈食用菌产业基地年产食用菌20万袋,产能达200吨/年,吸纳村民务工170余人次(贫困户30余人次),支付土地租金(含遗留租金)14.7万元,给村集体分红5万元,村民务工收入16.2万元。

通过他牵线搭桥,引导企业老板收购村民种植的胭脂红薯;引导村民利用精品包装,实现订单销售。仅2019年,该村30户贫困户种植胭脂红薯10余亩,实现收入5.1万元。

倾力解决四户75岁以上贫困老人农产品销售难题,帮助销售红薯、南瓜、大米累计超一万斤。

指导曼洋农业公司科学规划,按照一定景观、图案播种的赤芍、丹参、吴茱萸等名贵药材,花开时节,将干坝村装扮得像美丽的花海,为下一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打下基础……

张文龙两年的驻村工作成效,村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都情不自禁地称他为“蘑菇书记”。

张文龙也有亲人,他也想家,也想念远隔千里的父母兄弟。而干坝村那些贫困老人无助的眼神,孩子们充满渴望的眼睛,将他的思绪引向了干坝村。推己及人,张文龙对这片土地更加倾心。由于他经常走村串户,访贫问寒,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连干坝村的狗也认亲一样,不咬张文龙。因此,张文龙在干坝村,又多了一个雅号:“狗不咬书记”。

山高水长,征帆在前!党的好干部,就是生活在人民中间。在时代使命的征途中,他无怨无悔,一往无前!

作者简介:


圆心:原名张文龙,男!生于六十年代末。曾用笔名圆心、张迦、文殊、南山圆心等。

在《诗刊》《诗歌报》《黄河诗报》《中国旅游报》《中国诗赋》《中国辞赋》《中国文学》《人间》《企业文化》《西部开发报》《青海湖》《重庆日报》《重庆商报》《重庆文学》《公民导刊》《钢花》《作家报》《银河系》《巴渝文化》等报刊杂志发表诗文1000余篇(首)。出版《山水剪影》《大美大湖》两部文化旅游书籍;多部个人诗文集待出。《南山的疼痛》《柚香别曲》多组诗歌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世界当代诗歌精选·亚洲卷》《中国实力诗人作品选读》《中国诗人诗典》等选集。诗歌《春天》收藏于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陈列馆;散文《我家小燕子》《重新默契》获《文艺生活》《文艺》杂志纯文学类二、三等奖;散文《南山又见君》获首届“亚圣杯”金奖;散文《香透长寿湖》,组诗《会议室》,中篇小说《移民的业余生活》多次荣获中国文联主办的赛事及中国作家新创作论坛一等奖、特等奖,多次荣获区政府文艺奖;另有多篇旅游及报告文学获奖。

重庆市第二届文代会、首届青创会、第四届作代会代表。中国诗歌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重庆市作家协会、新诗学会、杂文学会会员,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家协会理事,长寿区作协副主席。现任作家报社编委(重庆采编部主任),巴渝文化网站长、总编辑,圆觉传媒董事。长期从事文学与编辑工作。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