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江津有座艾坪山

2020-06-07 17:30:21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庞国翔

长江流经江津城时,绕流成一个“几”状,江津城就形成了一个半岛。城北、城东和城西都是长江,城南的南安门外便是鼎山。在清代和民国初时很有名的鼎其实很小,现在早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所淹没,根本找不到它的半点山脊。鼎山虽不在,但名字永存。与鼎山相连的就便是艾坪山。

艾坪山处于江津城南背,是津城背靠的唯一城郊之山。江津市民对艾坪山而言,可谓是家喻户晓,有如重庆城的市民人人皆知歌乐山一样。

这里早前曾设过一个行政村,村因山名,叫艾坪村,属琅山乡管辖。现在城市化了,琅山乡等这些地方都与江津城区联成了一片,到处是街道和高楼,这艾坪村就成为江津城郊的艾坪社区。其实,艾坪山海拔也不高,不到五百米,但如你登上艾坪山,放眼而望,江津全城和奔流不息的呈“几”状的长江,尽收眼底。你还可鸟瞰西彭、德感、双福等远方城镇,遥望晋云、中梁等远山。

艾坪山在江津虽如此知名,但来历却鲜为人知。

有人误解,说因此山住有艾姓人家而得名艾坪山。也有人说因此山遍生艾草,故名艾坪山,其实不然。查《江津姓氏录》,艾坪山上无一艾氏人家。至于艾草,此山虽长,但也不算多。其实,艾坪山的来历与一块墓碑有关。

清代乾隆本《江津县志》“卷二·冢墓”(三十五)载“艾尚书墓”词条曰:“在县南二里鼎山后,名发明,仕至吏部尚书。弟发贞、发官。三墓俱在,碑残,时次莫考。”清代的另外几本方志也有大同小异的记载。其意是说,早前在这里曾发现一块“艾尚书发明之墓”的残缺石碑,后又发现艾发贞、艾发官的残碑,现在这残碑已不知所踪。这里曾是朝廷重臣——吏部尚书艾发明的墓园,当地人就将此山叫做艾坪山。

查考历代《江津县志》中的《职官志》,都没有查到江津县出过吏部尚书艾发明的记载。难道这名是假的?不!这又与明玉珍在重庆所建大夏国有关。

元朝末年农民起义此起彼伏,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春,湖广随州农民起义军领袖明玉珍所率大军战据巴蜀地区后,遂以重庆为中心,定都重庆,建立大夏国。明玉珍立妻彭氏为皇后,子明升为太子,年号天统。明玉珍是重庆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大夏朝廷置四川为八道,设州县官进行治理,同时广设学校,开科取士,吸收知识阶层参与政权,又改革税制,免除徭役,严禁掠夺,一时颇受百姓欢迎拥戴。大夏国设有五府六卿,职官众多,而这些官吏多为随明玉珍一起拼打天下的文臣武将。江津地处大夏国国都近郊,当然成了京畿之县。所以,《江津县志》曰:“明玉珍都渝郡,勋戚大臣多驻于津”,殁后葬于津地居多。大夏国朝廷重臣——吏部尚书艾发明殁后葬于江津县城鼎山之后山,此后其弟艾发贞等也葬于此。此艾氏不是江津土著,加上大夏国在历史上存在时间很短,不到十年,所以其官职在方志上无所有记。

1932年,著名的“白屋诗人”吴芳吉写下了非常有名的《几水歌五首》,历数并赞美了江津县城周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第二首就是写的”艾坪山”——

几水真真好,津城处处情。

大西门外路,常忆艾卿坪。

树树枝枝香橘子,村村舍舍涌滩声。

风光四季明,归兴一舟轻。

吴芳吉将学假期间常带学生去游玩的艾坪山写成“艾卿坪”。众所周知,卿为古代高级官名,如三公九卿、卿相等等。也不知吴芳吉是有意还是无意。

如今的艾坪山已是一处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的风景名胜之地。这里建起了四季鲜花盛开,林荫小道通幽,楼阁亭台别致、广场宽阔古朴、山道别致有韵的“诗联文化主题公园”,这里还建起了江津烈士陵园,园内建有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一座,碑体高22米,碑名由聂荣臻元帅题写。艾坪山成为重庆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此外,艾坪山北坡小地名为丘陵坡处正是大名鼎鼎的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墓。其墓碑碑文由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欧阳竟无弟子赵朴初题写。

今天的艾坪山,已成为江津这座城市的后花园。成为江津市民周末家人外出休闲观光、花赏看景的最佳去处。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