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有文“话”·第二弹|你我和“她”:不得不说的故事——春节文化“进化论”

2020-01-22 12:27:51 来源:重庆文艺网

http://livecdn.cqnews.net//vod1/2697/2020-1/21/2001210500366681_378897_mp4/2001210500366681_378897_20183_1280_720_1500.mp4/tzwj_video.m3u8
http://www.cqwenyi.net/images/2020-01/22/t2_(3X42X600X372)5c7eb493-bba1-43f9-af8a-837518e6b3ce.jpg

还有2天,又要过年啦!

啦啦啦!

每到农历岁末年初,在亚欧大陆东方、太平洋西岸,咱大中华14亿国人和全球华人就会集体贴春联、吃饺子、剪窗花……用不着组织动员,只要看一眼“老黄历”,数以亿计的炎黄子孙,就能如此“心有灵犀”。

这,就是春节的魅力。

作为地球上传承时间最久、覆盖人口最多的节日之一,春节已经延续大约四千年,覆盖了十多亿“龙的传人”。

这个拥有如此强大生命力的节日,到底是一个什么“节”?

本期文“话”,就让华龙文“话”人和各位立足巴渝、放眼全国,在空间和时间的交叠中,吧啦一下春节的文化“密码”——

过年吃元宵。来源:重庆图库 王荣


缘起·从“来自星星的你”说开去


“正月初一过大年”的缘起,和“来自星星的你”有关。

这个“你”不是都教授,而是一个来自两千多年前的“理工男”。

在万里无云的夏夜仰望天空,你会在璀璨的银河中看到一颗天文国际永久编号为“16757”的小行星。

它就是“落下闳星”,一颗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星球。

在世界天文史上,落下闳同样是一颗“明星”——他创立的“浑天说”奠定了中国天文学的基础,也由此被英国科技史学家、著名汉学家李约瑟称作“中国天文史上最灿烂的星座”。

春节,就和落下闳有关。

落下闳被称作“春节老人”。来源:视频截图

三四千年前,中国人就开始过春节。但在上古,春节的日期并不是正月初一。

为什么?

因为计算时间的参照体系不同。在《史记》中,太史公就曾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盖三王之正若循环,穷则反本。”也就是说,夏朝的春节在正月,商朝的春节在十二月,周朝的春节在十一月——到东周襄王时期,甚至在闰三月过的年……

顾名思义,“春节”是象征春天到来的节日。在以农业立国的农耕时代,如此混乱的春节日期,对农业生产无疑是极其不利的。

到西汉武帝时期,雄才大略的汉武大帝决定改革历法,保证农事顺利开展。

落下闳就这样登场了。

话说落下闳和咱们算是老乡。他是阆中人——在西汉,阆中归巴郡管辖。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落下闳奉汉武大帝诏命,来到汉帝国都城长安,开始和邓平、唐都等一起创制历法。

他们制订的新历法,不仅包含二十四节气,更将每年的正月初一明确为春节。

这部新历法,就是闻名遐迩的《太初历》。

团圆饭。来源:视图网

至此,春节终于有了固定日期。到1914年,春节又被确定为阴历的正月初一——这就是“正月初一过大年”的由来。

作为新年开端的春节,被赋予了“春之觉醒”的意义,象征着更岁之交和春耕之始。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农耕文明阶段,在落下闳之后的两千多个“正月初一”,庆祝春节的各种仪式也因此越发隆重,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而那些记录了不同时期中国人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内涵的传统民俗,也因此融入春节,以年俗的形式固定下来,存续至今。

春节,就这样成为五千年中华文明的见证和载体。

 

传承·古老族群的“爱的箴言”

 

说到春节年俗,每一样都蕴藏着满满的“文化”。

其中,贴春联可谓是知名度最高、传承最广的习俗之一。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副春联,就和咱们重庆人有关。

话说明朝以前,中国人在门上贴的不是春联,而是趋吉避凶的桃符——一如北宋名臣王安石在《元日》中所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五代十国后期,出现了“史上第一春联”。

写春联。资料图

彼时,重庆云阳人辛寅逊出任后蜀政权翰林学士。一年春节前夕,后蜀国主孟昶别出心裁,命辛寅逊在一块桃木板上题辞。

辛寅逊想了想,随即吟诗曰:“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

闻言,孟昶甚喜,于是亲自提笔,在桃木板上写下了这两句诗。

另有一种说法是,孟昶对辛寅逊的诗并不满意,于是自己创作了“新年纳馀庆,嘉节号长春”二句,并写在桃木板上。

但不管如何,重庆人辛寅逊都亲历了“史上第一春联”的诞生。

“史上第一春联”诞生数百年后,明朝建立。

经明太祖朱元璋提倡,国人将家门口前张贴的桃符换成了更加通俗易懂的春联——“过年贴春联”的年俗由此固定下来,沿用至今。

不仅是贴春联——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春节相继衍生出祭祖、包饺子、吃团圆饭、挂花灯、贴年画、给压岁钱等众多年俗,林林种种,不一而足。

剪窗花。资料图

但不管花样如何翻新,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这些年俗要么是祭拜先祖,要么是和亲朋好友一起欢度佳节,要么是美化家居环境……总之,大都离不开一个“家”字。

“家”,正是春节的又一“密码”。

众所周知,中华民族最恋“家”——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家”,中国人极其重视家庭,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都已融入民族的基因,奔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

作为最重要的民族节日,春节自然当仁不让地成为“阖家团圆”的重要节点。

千百年来,每逢岁末,离家在外的游子便归心似箭,一个劲朝家里赶,只为辞旧迎新之际,能与家人作伴。

小憩的春运旅人。来源:重庆图库 lwk

至于那些不能回家的,便只能满腔郁闷、怅然若失。

这样的郁闷,唐朝诗人崔涂深有体会。

一年除夕,他路过巴渝地界。因不能回家,他只得作《巴山道中除夜书怀》诗一首,聊表郁闷:“迢递三巴路,羁危万里身。乱山残雪夜,孤烛异乡人。渐与骨肉远,转于僮仆亲。那堪正飘泊,明日岁华新。”

春节能回家,则喜上眉梢;不能,则满腹惆怅——任岁月悠悠、光阴辗转,在无数炎黄儿女心中,春节所寄托的“家”情结,始终炽热不灭。

前些天,华龙文“话”人看到了2020年的春运公告,其文曰:“2020年春运从2020年1月10日(腊月十六)开始,到2020年2月18日(正月二十五)结束,共40天,节前15天,节后25天。国家发展改革委经会商研判,2020年春运全国旅客发送量将达到约30亿人次,比上年略增。”

繁华大街上的彩灯。来源:重庆图库 长征

看罢这段平铺直叙、毫无情绪起伏的文字,华龙文“话”人心里却已如江海潮涌——

旅客发送量达30亿人次的春运,到底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几乎相当于10个美国、30个日本、50个英国的庞大人口,将沿着中国的交通系统滚滚奔涌。

而他们拼尽全力所要达到的目标,就是在春节前回到家人身边!

在春运的日日夜夜,在中华辽阔版图上的每一座机场、港口、火车站、汽车站……数以亿计的国人,都被一种无形无相却无比强大的力量所驱动,奔向那个叫做“家”的地方。

这种力量,穿越了浩渺的历史长河,在14亿人心中珍藏,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脉里激荡。

它塑造了这个古老民族的灵魂,传承着源自华夏先祖的信仰,也让这个星球上最庞大的族群凝聚起无穷的精神力量。

它,就是“爱”。

火车站里的春运高峰。来源:重庆图库 lwk


升华·送给“她”的“春日恋歌”


明朝景泰元年初春,明帝国京师以北某地。

放眼望去,只见密布的营垒,林立的旌旗,连绵的营帐……这一切都说明,这里已经成为大军云集的前线。

这天,明军统帅、兵部尚书于谦策马钻出大营辕门,巡阅连绵军阵。

不久前,明帝国军队刚刚经历了一场惨败。五十万主力部队在土木堡被瓦剌骑兵击败,皇帝明英宗被俘,瓦剌铁骑兵锋直指北京。千钧一发之际,强力主战的于谦整顿京城防务,在北京保卫战中击败瓦剌,力挽狂澜。

而这天,坐镇防御前沿的于谦,心底却涌起一丝惆怅。

于谦像。来源:《古圣贤像传略》

因为这一天恰逢立春,正好处在春节期间。

然而,肩挑家国重任的于谦,却不能回家团圆。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就是于尚书当时的感受。

于是,他回到中军寝账,准备了一道春节名菜——在金盘里摆上葱、蒜、韭、蓼蒿、芥等五种辛嫩的菜肴,史称“春盘”,亦称“五辛盘”。

随后,于谦一边默默品味着“五辛”浓郁的味道,一边挥毫写下了一首《立春日感怀》:“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 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

当“五辛”的味道在舌尖弥漫,这种寓意“辞旧迎新”的春节美食,想必也在于尚书心头激起了另一种同样浓烈的情绪。

那就是保家卫国之“辛”。

在“思亲”的惆怅中慨然“报国”,在家庭与国家间遵从“大义”——古往今来,在辞旧迎新之际“孤怀激烈”的,并不仅有于谦一人。

再说一个和重庆有关的例子。

今天,生活在重庆、湖北、贵州、湖南等地的土家族群众,依旧延续着一种叫做“赶年”的年俗。

土家闹花灯。来源:重庆图库 李化

何谓“赶年”?

即在农历腊月二十八或二十九提前一天过年。

为什么要提前一天?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习俗源自明朝嘉靖年间的一场战役。

彼时,明朝国力日益衰弱,军队战斗力大不如前。而随着东南倭患日盛,能征善战的西南“土兵”逐渐成为明帝国抵御倭寇、拱卫海疆的一道“长城”。

一年春节前夕,山寨里的土家人正欢天喜地、准备过年。

却不想,大山外突然传来消息:东南沿海有倭寇入侵,朝廷急令当地土司领兵东出,抗击倭寇。

接报后,土司决定:全体将士提前过年,吃饱喝足后立即出兵……

为了纪念这场出征,土家人将“赶着过年”的形式延续了下来,形成了今天的“赶年”习俗。

遍观春节发展史,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灯会。资料图

有道是“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总是紧密相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中华儿女也将“知道怎么样爱国”作为做人最大的事情。

在中华文明的漫长史诗中,中国人对于“家”和“亲族”的爱,也由此慢慢升华成对“国”和“民族”的爱,形成了温润绵长而又强烈炽热的“家国”情怀。

作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集中体现了这种情怀——

君不见,春联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就是“国泰民安”“民富国强”?

君不见,在众多抒发春节情愫的诗词歌赋中,“共祝愿祖国好”始终是永恒的主题?

君不见,自千百年前传承下来的诸多年俗,依旧保存着“祝福祖国”的美好祈愿?

2020年重庆春晚。资料图

正是这样的情怀,点燃了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灭的“火种”,成为一道照亮中华民族精神世界的璀璨光芒,也正在凝聚起亿万“龙的传人”接续祖上荣光、再创复兴辉煌的强大力量。

而寄托这些文化“基因”的春节,自然就成了民族最具代表性的象征。

综上,想必大伙已经明确了这样一个道理——

春节,既是一个辞旧迎新、普天同庆的传统佳“节”,更是一个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凝聚和激发全体国人精神合力的民族情“结”。

一句话,“她”是我们的中国“结”。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