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咖馆】从工人到荣昌陶非遗传承人 69岁的梁先才仍走在传承路上

2019-05-31 23:38:57 来源:重庆文艺网

重庆文艺网5月31日23时讯(记者 吴思佳)双眼炯炯有神、梳着大背头、身着简朴布衣,今年69岁的梁先才精神矍铄,时间似乎在他的身上停滞不前。但细看,却能从他的眼中看到他与陶器相处50多年的质朴故事。

今(31)日,2019年“文化和遗产日”重庆主场活动·第四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在荣昌夏布小镇开幕。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先才向华记者讲述了他与陶器相处50年来,不得不说的故事。

大半辈子都在与泥土打交道

梁先才的大半辈子都在和泥土打交道。

1950年,梁先才出生在荣昌区安富镇的一个制陶世家,从小耳濡目染,是家族的第十代传人。16岁那年,初中毕业的他跑到下兴古窑拜师学艺,全身心投入到陶艺工作中。

学习最基础的制陶技艺,常人需要3个月时间,而梁先才只花了1个月。荣昌当地非常有威望的制陶人,梁先才的师傅朱少安感叹:“你是天生做陶的料。”

梁先才回忆,他制作的第一件陶器是一个小小的盐罐。“制作500个盐罐,其中有10个检验过关都算合格了。”虽然工资少,但梁先才非常满意。

从工人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梁先才掌握了一整套完整的制陶技艺,在机械化、自动化、规模化制陶的今天,他仍坚持手工制陶。

小到高不到5厘米的泡菜坛,大到高1.8米的千斤缸,梁先才都能轻松应对。

以前没工具的时候,做千斤缸要打密,每个要打几万次,梁先才都是用手锤打。长期下来,整个手腕都是肿的。“但是非常锻炼身体,以前我的肌肉可是非常健硕。”他开玩笑,“单手提个人就能轻轻扔出去。”

传承数百年的陶艺创新之路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公吆喝悍声远,窑火烧亮半边天……”这首传唱了数百年的民谣照着荣昌的辉煌。

荣昌陶与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云南建水陶并称中国四大名陶。

2011年,陶器烧制技艺(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昌陶的繁荣发展,离不开像梁先才等非遗传承人的努力。

快到古稀之年的梁先才仍坚持创作,最近他迷上了柴烧。“这是一种仿古烧法,非常难操作。一般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加柴的速度和方式、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都会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此外,他还坚持创新,“因为自身的美术水平不高,创新能力不强,所以选择和各大专业院校合作,希望今后能创新研发出更多更有特色的陶器。”

梁先才。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吴思佳 摄

为了让更多青年投身制陶行业,他还成立了陶瓷技能专家工作室、重庆市鸦屿陶瓷荣昌陶制作技艺传习所。2015年,鸦屿陶瓷有限公司被评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我今年69岁了,趁现在还能做,多带几个徒弟,手把手教,好把这身手艺传下去。”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