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营造社85年前的“唤醒”:大足石刻的文脉传承与时代新生
2025-10-26 19:08:04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2025年11月1日,北京重庆企业商会文旅委员会成立暨大足石刻文旅推广会即将启幕。在此之际,华龙网联合北京重庆企业商会文旅委员会特推出本篇报道,回溯85年前以梁思成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考察大足石刻的壮举,重温这段将千年瑰宝推向世界的文脉起点。

危难中的“凝望”:学术先驱的唤醒之路

1940年,家国蒙难,风雨飘摇。梁思成当时脊椎严重变形,脚上陈伤作痛,营造学社出行大半年,资金已消耗殆尽。梁思成先生与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正是在这样的危局中,逆流而上,奔向大足。此时的北山,荒草丛生,造像龛窟下方崎岖不平,大小不一的石头,四处散落,梁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漫步其间,凝视着这些千年之久的石窟艺术珍品。他们来到今天北山佛湾一处晚唐造像密集区域,梁先生坐在一石凳之上休憩,不经意间抬起头,凝望着几米外岩石上方的一龛造像,他回望的,是历史,更是一个不确定的未来。这一瞬间,被同行的营造学社成员凝固在一张照片之上。而这张照片,70多年以后,被收录在梁思成先生一部叫《佛像的历史》著作之中。书中先生更是以“极逸宕之美”来形容大足石刻观音。194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讲学中,梁先生用详实文字与珍贵照片向全世界宣布这处“中国石窟艺术最后的辉煌”,让其从地方遗存跃变为全人类瞩目的文化财富。

bcd1c3d828812e6e4ccbb93478b82bab

接续守护:国家力量与民间深情的交响

85年来,对大足石刻的守护已成为一场跨越时空的接力。自1961年大足石刻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起,国家文物局多次将其纳入重点保护项目:2008年启动的宝顶山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堪称“中国石窟修复史上的里程碑”——国家投入近亿元资金,集结国内顶尖文保专家,历时8年攻坚克难,采用“传统工艺+现代科技”结合的方式,修复了造像表面风化、金箔脱落、岩体渗水等20余种病害,让这座“世界石刻艺术的明珠”重焕金光。工程期间,国家文物局先后16次组织专家现场指导,确保每一道工序都符合“最小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794ddee4e2fa73fa94ce594c0c2bb9f2

大足百姓的守护,则是流淌在日常里的“无声传承”。解放初期,当地村民自发组成“文物守护队”,背着干粮巡山护窟,用锄头驱赶破坏者,用布幔遮挡风雨;改革开放后,“保护石刻就是保护家园”的理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大足石刻第一任馆长郭相颖,尽毕生心血研究和保护大足石刻。宝顶山石刻旁的“守护人”李顺民,一家三代接力看管造像区;北山石刻的义务讲解员张淑芬,退休后主动学习石刻历史,一干就是15年。从“专业保护”到“全民守护”再到“全球招募大足石刻守护人”,现如今连孩童都知“不能碰石刻上的一草一木”。大足人用代代相传的行动,诠释着“守护文脉就是守护根与魂”的信念。

时代新生:科技赋能与文旅融合的华彩篇章

进入新时代,大足石刻的保护与传承焕发全新活力,大足石刻数字化保护走在了国际前列。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实现“五山”VR全景游览,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为每尊造像建立“数字身份证”,8K球幕电影《大足石刻》让全球观众沉浸式感受石窟魅力;文旅融合的探索同样深入,舞剧《天下大足》巡演全国,“大足石刻+研学”“石刻+文创”等项目蓬勃发展,年均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占比持续提升,让千年石刻成为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活名片”。

盛会前夕,一段跨越时空的联结温暖人心。北京重庆企业商会大足石刻文旅委员会长傅晓阳,几经转折通过撰写营造学社著作的同窗申莉,与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历史遗产保护专业的曾孙女梁周洋女士取得联系。宾大是梁林二位的母校,2024年该校为林徽因先生补授了迟到百年的建筑学学位,以慰她当年修完课程却因旧规未获学位的遗憾。远隔重洋的梁周洋对此次文旅委员会的成立及大足石刻推广会表示祝贺:“如有机会,要去大足,站在曾祖父当年凝望的地方,感受震撼的石刻艺术。”

对此,傅晓阳代表会务组及全体大足人民热切回应:“我们期盼梁思成、林徽因先生的后裔们‘回家’!感恩先生们的发现与推广,让大足石刻闪耀世界;更感恩国家的重视、感恩梁思成及对大足石刻付出的所有专家,以及每一位守护石刻的大足百姓。这里是先生们倾注心血的文化宝库,是中华儿女的共同文脉家园,大足人民永远欢迎你们,永远心怀敬意!”

结语

从85年前梁思成那一次历史性的凝望,到国家倾力守护,再到百姓代代相传与科技时代创新,大足石刻的故事,是一部“唤醒、守护、传承、光大”的壮丽史诗。它见证了学术的远见、国家的担当与人民的热忱,共同筑就了一条绵延不绝、愈发璀璨的文脉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