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凌泽欣 欣园诗话 2025第3期 (总第3期)
2025-08-16 08:22:40 来源:重庆文艺网

《 欣园诗话》前言

“诗话”是前人已有的一种诗学文体,始于欧阳修笔记《六一诗话》,如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明代陆时雍《诗镜总论》,清代袁枚的《随园诗话》等,可以认为是一种诗论。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应是最早涉及诗论的著述,与刘勰同时代的钟嵘的《诗品》是最早的诗论专著。凌泽欣先生的《欣园诗话》多为三言两语或更长篇幅的诗词学习、创作心得散记。

关于谶诗的传说

凌泽欣

谶诗,即预言凶吉的诗句,所谓“诗谶”,是指诗人在吟哦之中,无意之间留下了可能预示之后发生“凶吉”事情的句子。

古人做诗时,对于不吉祥词语的使用有所避忌,也留下了很多有关“诗谶”、“谶诗”的传说。

唐开元诗人崔曙曾赋明堂火珠诗一首,中有“夜来双月合,曙后一星孤”一联。诗后不久,崔曙逝世,留下独生女儿名星星。人言“曙后一星孤”是为谶也。(见载清人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作者传略》)

初唐刘希夷有一首传世名诗《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

诗成后,刘希夷认为诗中多有不祥之句,尤其是“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自觉不祥,遂改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但仍觉不祥,却又认为这些好诗句都很难得,弃之可惜,干脆都保留下来。不久,刘希夷就如其此诗句中“一朝卧病无相识”之句一样,卧病不起,次年则一命呜呼,驾鹤西去,徒余“惟有黄昏鸟雀悲”诗句留世。(见载唐·孟启《本事诗·征咎六》)

元末陶宗仪有《辍耕录.诗谶》专述诗谶。中有载云:“潮逢谷水难兴浪,月到云间便不明。”其中“谷水”、“云间”都是“松江”别称,皆为今时上海老城区地名。

袁枚《随园诗话》载诗谶趣话不少。其载,有个名叫郑英堂的秀才和他夫人陈淑兰各画兰竹数枝,凑成一图赠与毛俟园。毛俟园以诗回谢,诗云:“闺中清课剪冰纨,夫写筼筜妇写兰。料得图中爱双绝,水晶帘下并肩看。”不久,郑英堂无故溺水身死,次年三月,陈淑兰也殉夫自缢而亡。毛俟园认为这是他赠诗中的“双绝”二字和“水晶帘”三字谶语所致,虽悔恨,已晚矣。

《随园诗话》还载,郑鱼门督学江南,偶到金陵,游莫愁湖得诗有云:“我来湖上愁难了,不信当年有莫愁”诗后不久被罢官。行至西湖,又有《别诸门生》云:“此后相逢明月夜,定知相忆在西湖”竟在不幸逝去后停柩湖畔,时人皆以为诗谶所致。

我们大家都熟知的《红楼梦》诗谶最多。林黛玉《葬花词》最可以证:“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诗后不久人世。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之前横槊赋诗,中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几句,乐师师勖认为大战当前,这些诗句为不祥谶语,即刻进言,却被曹操当场刺死,后遭赤壁惨败。 ‌当然,这些皆是文学作品。但是,这样的说法和写法,也是根据古有诗谶之说而来。

据《黄季刚年谱》得之,学问渊博的近代国学大师黄侃因为他的老师在其五十生日时,送他一幅有不祥谶语的寿联而死。北大教授黄侃是章太炎弟子,他和章太炎、刘师培时称“国学三大师”。黄侃尤势压文坛,却没有著作问世,章太炎遂再三催促他著书立说。黄侃却认为自己尚还年轻,随便答应老师说,“年五十当著纸笔”,也就是说在天命之年,自有著述。

1935年,黄侃五十寿辰,章太炎撰了一幅文采飞扬的寿联以赠,联云:

韦编三绝今知命

黄绢初裁好著书

章太炎联意为:你饱学的黄侃已经到了知命之年了,应当有绝妙好辞的著作问世了吧!此联恰当地借用了“韦编三绝”、“绝妙好辞”、“天命之年”三个典故。黄侃其人一直有谶言之忌,见联中出现“绝、命、黄”三字,遂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就在当年的一次酒后吐血绝命而亡,竟中了他老师章太炎始料未及的寿联之谶。

章太炎此联用了三个典故。其一:“韦编三绝”。《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读《周易》因反复翻阅,以致编串竹简的绳索数断。后以“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亦可见人之饱学。黄侃认为其中“绝”字加“黄”字和“命”字为谶。其二:“知命”。《论语·为政》载:“五十而知天命”,古人认为一个人活到五十岁就基本可以知道上天给你这一辈子注定的命运了,人满五十则谓之为知命之年。黄侃认为其中的“命”字加“绝”字和“黄”字为谶。其三“黄绢”。《世说新语·捷悟》载:东汉时,浙江上虞有一个名叫曹娥的少女,因父亲被淹死,遂投江去寻找父亲尸体,最后也被淹死了,当地人为曹娥立碑纪念,曹娥碑遂成名碑。据说该碑文是年仅十三岁的才子邯郸淳当众速成。时文坛大腕蔡邕路过上虞,专去看碑,并在碑后面题了八字:“黄绢幼妇外孙臼”,谁也不知其意。之后,曹操及其主簿杨修路过上虞,便同去看碑。曹操问杨修知道蔡邕所题八字的意思吗,杨修回答说知道。曹操说,你先莫说,让我也想出来再说。行三十里路后,曹操才明其意,遂与杨修把各解之意写出,其结果相同。“黄绢”指丝的颜色,“绞丝”偏旁加“色”字组成是为“绝”字;幼妇,即少女也,而少女又是一个“少”字加一个“女”字,这样就组成了一个“妙”字;“外孙”是女儿的儿子,一个“女”字加个“子”字则组成了个“好”字;“臼”即“齑臼”,就是我们说的“擂缽”,用来捣姜、蒜等带辛味调料的器具,能刺激舌头的辛味,一个“舌”字加一个“辛”字引申为一个“辞”字。蔡邕这八个字就组成了“绝妙好辞”四个字的意思。后人也以“黄绢幼妇”或“绝妙好辞”赞人之文采。黄侃却认为其中的“黄”字加了“绝”字和“命”字为谶。

据传南朝梁代僧人宝志天监三年(公元504年)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最有名的一首有验证的“谶诗”。当时,宝志(帝师)陪同梁武帝在重云殿讲经,以诗的隐语预言了萧梁王朝的未来兴衰。尽管学界普遍认为存在后人附会的可能,但其记载皆尽显灵验。

谶诗原文:

乐哉三十余,

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

子地妖灾起。

佞臣作欺妄,

贼臣灭君子。

若不信吾言,

龙时侯贼起。

且至马中间,

衔悲不见喜。

当然,也有因诗句吉祥而预示吉兆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叙事诗《丁佑君之歌》、影片《达吉和她的父亲》作者高缨先生是我的三大师尊之一。1987年10月,他在合川书赠我“货殖满船舶,诗花散两江”一联,验证了我之后从商、从诗的小有成就,至少比较顺利,这是发生在我身上的佳谶。

我以为,前朝诗人、诗论家既有用语之忌,我辈宜可避之。特别是在书写有关升迁、乔迁、奠基、开市、开业庆贺、诞生寿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等赠诗及和诗中的措词尤要注重讲究,功夫不逮者,以不写为上。

凌泽欣简介

凌泽欣,字欣慰,号钓鱼台主人,巴渝人氏。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学会评论委主任;《诗词百家》《云帆诗友》《诗刊》前子曰社顾问,中国凌门诗社名誉社长,重庆市诗词学会第四届、五届会长。出版《中华诗词格律及写作常识讲义》《中华对联入门简明讲义》《凌泽欣诗词三百首》等册。

相关链接:

巴渝文苑 | 凌泽欣 欣园诗话 2025第2期(总第2期)

巴渝文苑 | 凌泽欣 欣园诗话 2025第1期(总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