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 何雨轩
“走向内心,探索你生活发源的深处,在它的发源处你将会得到问题的答案。”面对青年诗人卡卜斯的迷惘,大诗人里尔克并未直接给出具体建议,而是以书信的方式与他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在1903至1908年间的十封书信中,他们探讨了关于爱、孤独与信仰等生命本质命题。这些书信以其深邃的哲思、诗意的语言以及对生活本质的洞察超越了简单的问答,成为一场关于自我探索与内在构建的深刻对话。里尔克没有教卡卜斯如何雕琢词句、如何构建意象,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诗人”,而是引导他将目光从外界的喧嚣转向内心的静谧,去倾听那份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声音。这十封信,与其说是给一位青年诗人的创作指导,不如说是里尔克写给每一个在人生旅途中感到迷茫、渴望找到自我的心灵指南。

走向内心体验:享受孤独的能量
即便毕生都在与孤独相伴,里尔克却对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倾注了深切的关怀与真诚。面对一位青年诗人的迷惘,他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内心剖白与人生体悟。在里尔克看来,诗人终究不是一份职业,它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头衔等级,没有养老保障……在痛苦和自我怀疑的煎熬中,里尔克曾直面内心,最终毅然决然地踏上这条孤独的诗人之路。前方无人指引,他只能独自在黑暗中摸索前行。正因深知这条路异常艰难,里尔克劝告卡卜斯深入内心,探寻写作的真正缘由,“考察它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心的深处”,在深夜寂静时问自己:“我必须写吗?”(第一封信)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就应以此为基础构建生活,承担起艺术家的命运,而不必在意来自外部的喧嚣。
走向内心就是走向孤独,因为真正的自我探索是一个高度个人化的过程,他人无法代劳。但这种孤独并非消极的隔绝,而是积极的自我构建和能量积蓄。里尔克曾在《马尔特手记》中谈道:“诗不只是简单的情感,更多的是经验。”情感是人的本能,而真正的经验则需要诗人去感受万物,品味众生之苦,将这些体验汇聚成自身的血肉、目光和姿态,最终诗歌才能从心中自然涌现。这种孤独是创造性的,是诗人与世界建立更深层联系的桥梁,而非障碍。它为内在的经验积累提供了空间,使得情感得以淬炼为深刻的生命体,最终孕育出感动世人的艺术。
在信中,里尔克将孤独视为一种必要的生存状态,一种自我成长的基石。他在第七封信中写道:“寂寞地生存是好的,因为寂寞是艰难的,只要是艰难的事,就使我们更有理由为它工作。”孤独并非空虚,而是一种饱含力量的充实,它迫使我们直面自我,直视内心的恐惧和欲望,从而真正认识自己。他鼓励卡卜斯拥抱孤独,把艺术创作当作一次深入的、漫长的独自前行。在孤独中,我们得以挣脱他人的期待、社会的标准,获得与自我对话的宝贵空间。这种对话,就像是在挖掘一口深井,井底涌出的将是生命最纯粹、最本源的泉水。对于诗人而言,这泉水是灵感的源头,对于众生而言,这泉水将是前行的动力与智慧。
爱是最高级的实践:集聚痛苦向上的心去爱
里尔克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第七封信)里尔克将爱视为一项极具挑战性且至关重要的生命实践。“以人去爱人”道出了爱的本来面目——超越性别局限,回归人之本真。爱也并非浅易的情感冲动,而是一种崇高的磨砺和自我完成。里尔克认为青春的热情固然澎湃,但真正的爱需以内在世界的完成为前提,需在孤独与痛苦中锤炼心灵。当我们只是将爱朝向外界,投射于他人而忘记关照内心,我们的生命便会陷入一种错乱与混沌之中。“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爱长期地深深地侵入生命——寂寞,增强而深入的孤独生活,是为了爱着的人。”只有当我们用寂寞和痛苦锤炼了内心,“为了另一个人完成一个自己的世界” (第七封信),才能在未来用成熟的自我去迎接爱。这种对爱的诠释使人深省:爱不仅是与他人的结合,更是自我完善的结晶,是走向成熟的必修课。
在里尔克看来,痛苦是生命成长和自我展现的必然组成部分。“我们悲哀时越沉静,越忍耐,越坦白,这新的事物也越深、越清晰地走进我们的生命,我们也就更好地保护它,它也就更多地成为我们自己的命运”(第八封信),就像自然界中的万物为了生存而抵抗一切阻力一样,这些苦难正是注入血液、重塑自我的新生力量。面临痛苦,我们需兼顾病人的忍耐和康复者的自信。痛苦之所以艰难,在于它要求个体付出极大的内在努力和自我超越,这与爱的艰难同根同源。无论是爱还是痛苦,都迫使个体走向深处,进行内在的“工作”,从而实现生命的蜕变和升华。
忍耐即修行:静候生命豁然贯通的时刻
时至今日,这十封信中所蕴含的哲理依旧熠熠生辉。当外部世界日益喧嚣、复杂和不确定时,里尔克式向内求索、自我承担、拥抱困境的智慧,便愈发彰显出其独特且稀缺的精神价值。这十封信不仅仅是在回应卡卜斯的困惑,更是以其深邃的洞察和真诚的关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通往内心的窗,是一场关于内心的朝圣,它鼓励我们向内挖掘,去拥抱生命中的孤独与痛苦,去爱这些问题本身。
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的诗人。我们的生活,就是我们最杰出的作品;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喜悦、每一次痛苦、每一次挣扎,都是生命诗篇的独特词句。里尔克告诫我们要“以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第三封信)“好好地忍耐,不要沮丧,如果春天要来,大地会使它一点一点地完成。”(第六封信)他认为人生就是忍耐和慢慢成长的过程。忍耐孤独、痛苦、误解、艰难,不要轻易放弃或者否定自己。不必畏惧痛苦,也无需逃避孤独,正是因为这些经历,才使得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完整、本真。
“有何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成长本就是一段漫长而深邃的探索,需要我们以更加平静而坚定的步伐,静候未来生命的绽放。正如里尔克所言:“愿你有充分的忍耐去担当,有充分单纯的心去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