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沈刚

王坚纪功碑位于钓鱼城西岩半坡,主体为一块高5.6米、长5.91米的巨石。其西面正壁原刻有纪功文字,后被元代工匠凿毁并改刻为千手观音造像及佛教故事浮雕。现存千手观音主像高3.7米、宽2.4米,两侧伴刻5尊小佛,碑面四周饰以放射状花纹。
王坚纪功碑刻立时间大致为南宋晚期(约1272—1276年),由王坚的继任者张珏为纪念其抗蒙功绩而刻。在残碑上,共计有“……汉……跨开达……不……逆丑元主, 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签……书……戒于……八……相吕公……六十……稔矣黎有……于……定之设机……西蜀其自襄樊始,诗纪厥功被之金石,奉为父母拜识其灵……辟……签书”61字,是研究钓鱼城战争历史最珍贵的资料。核心内容包括“逆丑元主”“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等,明确指出了王坚击毙蒙古大汗蒙哥、支撑南宋半壁河山的历史功绩。因碑文含“斥骂元朝”内容,元军占领后凿毁原文,改刻佛教图像以掩盖真相。工匠为保留历史记忆,故意留存部分残文。
王坚(1198年-1264年)是南宋末年抗蒙名将,以坚守重庆合川钓鱼城、击毙蒙古大汗蒙哥而闻名,其“百战弥坚”的军事功绩不仅延续了南宋国运,更深刻影响了欧亚历史进程。王坚早年加入南宋名将孟珙的“忠顺军”,因潜入蒙古造船基地烧毁船只二千余艘崭露头角。后随余玠入川,参与收复秦州、巩州等地,逐步成为四川抗蒙核心将领。 自1254年任合州知州起,王坚调集17万军民加固钓鱼城。利用三面环江、悬崖陡峭的地形,修筑“一字城墙”阻截敌军,开凿天池泉井保障水源。组织屯田储粮,使城内可长期坚守。训练民兵,与副将张珏协同防御,形成军民一体的防御网络。1259年钓鱼城之战,蒙哥亲率4万精兵围攻钓鱼城,王坚率军民抵抗,斩杀降将晋国宝,提振士气;悬鱼掷饼,嘲讽蒙古军“再攻十年亦不可得”,动摇敌方军心。宋理宗下诏嘉奖钓鱼城军民,赞扬王坚“婴城固守、百战弥坚,节义为蜀列城之冠”,并封王坚宁远军节度使。
王坚纪功碑碑文佐证了1259年蒙哥大汗在钓鱼城之战中身亡的史实。此役导致蒙古铁蹄停止第三次西征,间接缓解了欧洲、亚洲多国的危机,被誉为“上帝折鞭处”。钓鱼城坚守36年,王坚的防御策略延缓了蒙古南下,使南宋多存续20年,碑文成为这一军事奇迹的直接物证,南宋存续的象征。
20世纪50年代,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初步认定其纪功碑性质;1981年全国钓鱼城学术讨论会正式确认,并列为国家二级文物。现建有保护亭,碑体因风化及历史损毁仅存残文,但其历史价值仍被视为“宋元战争第一纪功碑”。
王坚纪功碑不仅是南宋军民抵抗强敌的精神象征,更是研究宋元战争及世界历史进程的关键实证。其残存文字与佛教造像的并存,展现了历史书写中的权力更迭与文化隐喻,堪称中国古代战争史与石刻艺术的双重瑰宝。
1982年秋,重主在广播电视学会会长、重庆诗词学会副会长杨钟岫先生游钓鱼城,循迹追往,沉吟豪情,有感于王坚纪功碑毁铭禁祀,铲字留痕,肃然以思,感赋七律:
作样装神六百春,谁人识得个中因。
毁铭禁祀王刑酷,铲字留痕匠意殷。
百代香烟笼石佛,千秋翠草存英魂。
一声霹雳肝肠断,又护残碑度劫尘。
诗词开篇对千手观音“作样装神六百春”的轻蔑和批判,仿佛面对的不是佛像,而是有生命和思想的人,是活生生的历史缩影。追寻历史原因,元朝毁铭禁祀,命工匠凿千手观音代之,工匠有意铲字留痕,别具匠心。三联以香烟缭绕、翠草茵茵表达对英雄的崇敬。后来,千手观音佛像被毁面目全非。而今,“又护残碑度劫尘”,王坚纪功碑终于得到保护,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愉悦,表达了对历史的现实热切的歌颂。
中华诗词学会顾问、中华诗词评论委员会主任凌泽欣长期关注钓鱼城抗蒙历史,创作了多首钓鱼城为主题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陪蜀诗人夜览王坚记功碑》:
慕名连夜仰王坚,断壁残岩古字斑。
以火来看元石刻,依稀认得宋江山。
这首七绝通过“以火照碑”的意象,既描绘了纪功碑被元代工匠凿毁后残存的文字(王公坚以鱼台一柱支半壁……),又隐喻南宋遗民对故国的追思,展现了历史沧桑感。其诗句“依稀认得宋江山”呼应了碑文残刻的考古发现,强调历史记忆的碎片化特征。在《步韵和虞廷兄雨游钓鱼城》中,“蒙哥宋主今何在”进一步引发对英雄与时代关系的哲思。此外,其《钓鱼城怀古》等诗作也多次提及王坚功绩: “不是王坚能钓鲤,蒙哥岂服九泉输”,以“钓鲤”暗喻王坚以钓鱼城为支点支撑南宋江山,呼应碑文“鱼台一柱支半壁”的壮举。凌泽欣的诗词以王坚纪功碑为核心意象,既是对南宋抗蒙精神的文学化重构,也是对钓鱼城世界文化遗产的诗意诠释。其创作手法融合了地方风物、历史考据与个人感悟,展现了“诗史互文”的独特风格,为这一遗迹注入了新的文化生命力。
作者简介:
沈刚,合川区钓鱼城申遗事务中心副主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