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河流的两侧
2025-04-02 19:02:52 来源:重庆文艺网

小慧失恋了。

收到消息的时候,我还在办公室,电脑桌面摆满密密麻麻的工作协调详情,对于弹窗内的小慧发来的信息,我是有点不耐烦的,机械地按了语音条,她带着哭腔的控诉,在耳机里随着音量一起放大,我无奈手忙脚乱地按低。

“宁宁,他不要我了。”

我皱起眉头,明知故问发生了什么,配合小慧发泄着情绪。小慧描述着感情里的不公和失去的不安,我一遍又一遍述说着安慰的语言。

小慧是我的高中同学,曾经我们并不熟络,更像是对手,她是数学课代表,我是语文课代表,我们是两条平行线,唯一的交界是我在数学课上挨骂,她在语文课里睡觉。为了避免尴尬,我总是选择点头之交。当时的小慧早就讨人喜欢,班上的女孩子都爱围着她转,甚至对她满眼崇拜。至于我,除了老师喊去搬书外,大部分时候都爬在桌上睡觉。应对青春期,我选择逃避。我们是如此不同的两个人,如此很难相处的两个人。

一个落日撒着余晖的下午,我拿到濒临一位数的试卷忍不住嚎啕大哭,她从黑板墙后走出来,弯着腰靠在我桌子上。

“考这么差?需要我的帮忙吗?”

这是她说的第一句让我感动的话。奇怪的是此时的我并不觉得她高高在上,甚至迅速读懂她语气中的友好,不由自主地挪了一下,她顺势在我同桌位置上坐下,沉默地拿起我的试卷,仔细批改起来,末了还啧啧不休地向我讲解着,尽管我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拿出笔本记录下心得体会。

这是我们的第一次交流,在此之前,我们没有如此长久的对话。

这一次的交流,我发现她那傲慢的面孔下,竟然藏着一颗火热的心。在此之后,我们成为了亲密的朋友。

高中晚自习课堂上,面对地理试卷上要求分析出某个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集中在哪里的问题,我绞尽脑汁也想不出答案,索性写起了无聊的小说。对于小说创作,每次我都不愿意结尾,喜欢夸张的开头,每每情节推进到关键环节,内容戛然而止。对于自己都瞧不起的文章,小慧却说很喜欢,觉得读起来色彩缤纷,很像几何图形里蜿蜒美丽的曲线,甚至宽慰我:“你害怕结局,就像你与数学公式的关系,只要不理解,就永远不去应用。”

她驯服了我的颓废与消沉,我参悟了她的傲慢与热情。

不管她说什么我都愿意听,不管她乐意与否,我都会追着她跑完整个操场。在无数的打闹中,我们过完了整个青春。大学之后,小慧留在家乡,我选择了出国。我们隔着时差成为彼此的依靠,在不同的步调中变成偶尔分享的知心朋友。

妈妈总是说,人跟人之间的关系无法永恒。人生总是在失去,这是既定的规律。

但我总觉得小慧不一样。

我和所有寂寞的同龄人们寄居在世界的一端,我们喝酒流泪,唱歌抒怀,在幸福的当下渴望持久。青春在这里是长不大的小型犬,张扬又可怜地以为能够永永远远。虽然我生出无限大的“憎恨”,憎恨我的父母把我丢在这里,憎恨我的同学欺负我的肤色,憎恨这世界的谎言多过爱。但是我知道,如果离开这里,我将不得不面对更残酷的烦恼。

我和小慧一封一封邮件地沟通着,这一次的兴趣十分高昂,添油加醋地描述着生活的烦恼,从身材变重,到感情失败,一直当讲到我那条血淋淋的伤腿,设备关机,原来电量已经耗尽。

小慧订了一张机票来找我,她对我时常的失控习以为常,却又郑重其事地装在心里。我急匆匆去机场接她。她手里提着家乡特产标记的袋子,里面装的却是她的衣服。她爽朗地解释还以为这里也是寒冷的冬天呢,只好匆忙地在机场褪下羽绒服换成短袖。

我抱着小慧的羽绒服,闻到了浓厚的来自家乡的辣,突然有点想落泪。

“昨晚刚吃的火锅,我把味道装在衣服里,特地带来给你品尝一下。”

看着她那得意的神情,真想想追着她绕机场跑上一圈,但看来看自己的腿,以及那不见尽头的机场,只好朝她翻了下她能读懂的白眼,忍住了翻江倒海的执念。

我们玩了一周,小慧好像比我还要熟悉这座城市,陪我逛超市转集市。走的时候她把家乡的袋子留给我,信誓旦旦地说里面也有家乡的味道,这味道会保佑我,我只是笑,立刻又不受控地哭,我没有办法再说话。小慧用力地拥抱我,说出了第二句让我感动的话。

“毕业时我会来接你回家。”

我靠着这句话撑过无数的夜晚,而我们之间也终于不再只是简单地讨论学习,开始谈论生活里的爱情。

剧本里说再怎么闪闪发亮的感情也终有褪色的一天,而在小慧的故事里,我不敢听,害怕她因为幸福忘记我,从此再也没有人惦记我。也害怕她因为不幸福而躲着我,把我最后一点对亘古友谊的渴望给掐灭。

我的毕业典礼小慧终归没有出现,她已经工作了,她解释说公司不给批假。理由简单也够充分,但在我当时的人生字典里从来没料到过,以为长大就该踩着高跟鞋,就该自由地进出办公室,没想到还没走进办公室,就已经体会到什么叫身不由己。

恋爱中的我们都渴求被爱,又清醒地意识到可能是一场被塑造的梦景。

从小我就容易喜欢他人,原因千奇百怪,大家都看不懂,但是小慧能懂,她像故事里的二号主人公一样,只问我幸不幸福。我的感情从来没有超过一年,我对此不做解答,小慧也不做点评,只是在我难过的时候,整夜陪我泡电话羹。隔着太平洋的距离,我的眼泪跟小慧一起共情,像我写的故事一样,小慧总是不遗余力地充当着虔诚的观众。

我害怕结局,小慧却是那个期待结局的人。

我的毕业典礼谁也没来,爸妈忙着工作,曾经的朋友像所有的故事情节一样,我没有让他撑到结局。

当我看到小慧发出分手信息时,庆幸她又有时间能跟我无话不谈了,但又很想跟小慧一起落泪,她的真心不应该换来如此简单的结局。

我多么希望那个人能够为小慧创造一个美丽的婚礼,一个幸福的家庭,一种期待的生活。

小慧的语音打过来,我赶紧躲到厕所去接听,她失控地控诉着对方的恶劣。

“当他决定不再喜欢我时,所有的一切美好都消失了。”

我很想插话说,小慧你这句话好美,但是我忍住了。我想象着深夜的小慧流着眼泪在床边无奈地哭泣,我知道她有很大的压力,我也知道很多事情无能为力,在大洋彼岸的我,此刻突然回想起曾经难熬的那些瞬间,亲密关系的崩塌是对自我的另一次重塑,无数次我只能呐喊,最终还是靠自己熬过黑夜。

小慧的情绪感染了我,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们的心在这一刻重新交织在一起。

于是,我也订了一张机票。

抵达家乡的上空时,我俯视地面密密麻麻的灯火,太多年没有回来,地图上的记忆变成了实在的味道。滑行时打开手机,小慧的信息连绵而至,最后一条停留在她开心举牌子的自拍照上。她手里拿着的那块写有“欢迎回家”的牌子好土,我眼泪都快出来了。

家乡是一个繁华的南部城市,我坐在车上,看着小时候的炸串店变座无虚席的烧烤店,一切都变了。

小慧在车上不断地给我介绍景点,好像我从来不曾在这片土地生活过,我逗她说黑糊糊的一片,啥也看不到,小慧恨不得停车揍我一顿。

“我看你状态挺好嘛,还以为你因为失恋看不开呢。”

我拆开小慧放在车里的糖,嚼着看向她。小慧瞥了我一眼,继续看着前路,又忍无可忍地训我。

“你就自己吃糖,也不知道给我一块啊?”

小慧拉着我去了烧烤店,我凭着记忆点了曾经喜欢吃的食物,小慧叫来一箱酒,大有不醉不归的气势。在酒精的作用下,小慧落泪了,还没等她嚎,她的前男友出现了。

小慧显然早有准备,拉着我就要跑,我盯着刚上桌的豆干有点不舍,她的前男友跟在我们身后,手里提着烧烤。我嘴馋得厉害,忍不住靠近小慧问啥情况,但她一股劲儿地往前走,走到她家楼下才停下来,索性把前男友手中的烤串递给我,提示我先上去。

突然,我像是武林中恢复记忆的大侠,想起小慧讲起前男友时透露出的欣慰。她这么说过,不够高的个子体现恰到好处的可爱,不够圆滑的个性表明性格分明,不够体面的工作说明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我从来不知道感情原来有那么多的借口。我隔着手机想象小慧讲这些话的表情,如今这些表情真切地要呈现在面前时,我却惶恐了,我有些近乡情怯,无法面对人世间这复杂的爱情。

现实就在眼前,我还是无法免俗地靠在楼道的栏杆上,探出头探视起来。

小慧表现出我陌生的一面,她挣扎又哭泣,隆重又深情,男生努力挽回故事的走向。小慧终归原谅了他,他追回小慧。末了他们像没有争吵过的情侣一样,亲密地说着晚安。

我瞪大双眼看着上来的小慧,突然意识到,我们再也不是小孩子了。

故事里的那些细节,凭借我们对人生的理解,拼凑出完整的剧本,我们认清自己只是尽职的演员。

我有点羡慕小慧的坦然,我还在挣扎,痛苦迷茫的寻求一个不存在的答案。

我一直以为好朋友是感情中默默守护并期待她幸福的男二号,但是又不只是这些,我原来既是女一号也是女二号,我看着她幸福我也会落泪,偶尔还会嫉妒。

我看着小慧,突然想写一个结局,但是我没有写,因为我都知道小慧也知道故事的结局。

我的假期没有那么长,准确地说我也不想呆在家里,我不希望的最终变成了我的依赖。

我在小城的街道里走了很多遍。

午夜总会梦到故乡的河,它静默地流淌在整个小城里,因为没有汇流到大江大河,所以常常会被人忘记。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会不自觉地选择去河上的桥墩上坐坐,形形色色的人在那里喧闹,谁也不管谁,放肆又奔放,而我只是坐着,想起异国的海景,骤然的孤独感袭来。我想回去,但我又不知道具体要回到哪里去。

我在河的东侧,小慧在河的西侧,小时候的而我们总会在桥上嬉戏,夕阳之后回到家中。曾经以为我们的人生会跃过河流,最终我们成为了时间的河流。

很快就到了离开的时候,送我去机场的时候,小慧开车带着我的父母,他们在前面家长里短地讲话,爸爸抱怨我从不给家里打电话,我只是笑,小慧解释我有时差,妈妈叹气着说我的婚恋观,小慧说感情是一场拉锯战。我觉得陌生又熟悉,在后座,我看着小慧的脸,竟感觉和我的脸有几分相似。

机场的送行只能到安检口,我不知所措地站在那里,小慧推了推我,我抱了抱爸爸妈妈,竟然掉下眼泪,话都没说出,眼泪已经滑到唇边,我抑制住哭泣,可是我的内心还是像波涛汹涌的海洋一般,涌动着无数的不舍与不安。

小慧站在旁边,好像是我站在旁边。

我们立于河岸的两侧,看似做出了不一样的选择,却始终跟河流一起相生相伴。

文/璧山区融媒体中心 唐艺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