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文苑 | 品读和顺古镇
2025-02-22 16:56:12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图/四夕

杯中浪花鸣泉声,古巷深居留客饮。慢品古镇烟火色,闲观世间岁月长。来到古镇,沉浸其中,赏景寻根,如品一杯醇香的酒,如读一本厚重的书,有滋有味,余味悠长。

微信图片_20250222172804

品读和顺古镇之性情——和顺。在那一片火山热海环抱的古老建筑群里,回荡着商贾马帮悠久的铃声,飘逸着耕读人家世代的书香,传唱着壮怀激烈的战歌,播撒着大众哲学的思想。和顺古镇,深藏闺中人未识,如诗如画,似歌似诵,温润如玉,娇柔似水,静吐芬芳。一生不去感触一次和顺古镇,或许会是人生的一种遗憾。

品读和顺古镇之历史——厚重。和顺古镇是云南著名的侨乡,自古崇文重教、人才辈出。仅明清两朝就出了四百多名举人秀才,是缅甸四朝国师尹蓉、翡翠大王张宝廷、被孙中山先生誉为“民族光辉”的寸海亭、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等名人大家的故乡。和顺古镇因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誉为“中国十大魅力名镇”,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等,获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顺古镇根植厚重历史,焕发新的光芒。

品读和顺古镇之文化——包容。六百多年来,中原文化、西洋文化、南诏文化、边地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乡文化和马帮文化。和顺古镇聚落着寺院、道观、祠堂和众多小巷,还有100多幢清代宅院,建筑中西合璧,既有徽派建筑的婉约,又有西式建筑的明朗,还兼有东南亚建筑的风情。和顺图书馆是本乡旅缅华侨为振兴家乡文化教育而捐资创办的乡村图书馆,也是中国最大的乡村图书馆。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有容乃大,成就了“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著名古镇。

微信图片_20250222172759

品读和顺古镇之风骨——“走夷方”。“走夷方”是和顺人重要的创业方式,无论贫穷还是富有,和顺人一生都在奋斗的路上。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家,是路的起点,也是路的终点;家,是出门的动力,也是圆梦的归宿。人的一生可以诠释为一场旅梦,和顺人用双脚丈量大地,走南闯北,栉风沐雨,披荆斩棘,收尽物华日月,成就了个体,富裕了家庭,建设了国家。

品读和顺古镇之气质——内和。和顺人亲和、包容、仁义、勇敢、坚韧、温暖、礼让……和顺人内心和乐、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世代相传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和顺人的集体认同和良好风尚。好家风,是和顺乡里流溢的气韵、是个人成长的精神足印、是民族延续在血脉里的风骨、更是和顺乡一道品读不尽的风景。

品读和顺古镇之根脉——重教。小巷深深处,老屋古窗下,晚照月台边,一代代和顺人闯荡夷方、耕读为本、道德传家、女子贤淑、男儿担当……多少故事和闲话,在爷爷的水烟筒中回荡,在奶奶的口中淬炼成金,在父母的黄荆棍下印迹深沉,在先生的戒尺下刻骨铭心。文化是发展的根脉,重教是文化的基础。“三代不读书,犹如一窝猪”“富贵难传三代,书香可继百世”,这也许是和顺发展的根脉。

品读和顺古镇之生态——和美。和顺古镇不仅有“小桥流水、青石窄巷、黛瓦粉墙、翘角飞檐”的观感;还有“斜阳炊烟起,田园牧童归,河边笑语声,村女洗衣回”的记忆;更有“少小离,老大回,鬓毛已衰;游子衣,慈母泪,流年似水”的乡愁。李根源先生曾赞赏和顺古镇:“远山茫苍苍,近水河悠扬,万家坡坨下,绝胜小苏杭” 。

梦回千年迎朝阳,内和外顺春徜徉。“小巷深几许,老屋苔色青。山村读书楼,古道风雨亭。朝求金,暮求银,过眼云烟。山养心,水养性,桃源仙境”。不管走到哪里,和顺古镇永远是梦中家园,一个寻得到乡愁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