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主持人在多媒体时代的文学表达
2025-02-11 17:18:0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广播交通频率 高雁

我们现在正面临着一个各类信息高度密集,传播速度快速迅捷,传播手段空前丰富的多媒体时代,这一方面显示出人们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同时也为传媒者如何因势利导,丰富受众的精神生活,陶冶受众的思想情操,提高受众的文化品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主持人,作为媒体的主要传播者,如何利用好“公众人物”这一社会形象者,把积极向上、健康美好的精神产品奉献给受众,起到一个主持人应该担负起的社会责任,我认为,在光怪陆离的奇谈怪论中坚守初心,在纷乱复杂的各类信息中去芜存菁,用自己最擅长的语言艺术进行文学表达,让语言与艺术形成复合型产品,在多媒体时代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本文就此问题,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主持人为什么要进行必要的文学表达

首先,我们有必要认识什么是文学?《辞海》最权威的解释是:“古代把一切用文字书写的书籍文献统称为文学。现代专指用语言塑造形象以表现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艺术的艺术,故又称为语言艺术。”(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下册4125页,2010年8月)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的定义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它与语言、思想、情感、艺术的关系却始终未变。语言作为主持人的基本工具和必要手段,而他传递和表现的,无一不是社会生活的范畴。如果我们的语言缺乏了思想,没有了情感,丧失了艺术感染力,只剩下干瘪瘪的发音,请问这样的声音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呢?

在多媒体时代的当下,一个不可忽略的现象必须引起注意:即单纯追求快乐而摒弃伦理,过分强调愉悦而忽视道德。学者李建秋认为,“有关中国传统娱乐的理论都强调文学艺术包括娱乐传播要有‘观风俗,正人伦’的作用,强调娱乐传播应该既有现世的愉悦享受和丰富世间生活的反映,更要有人们对精神的超越性和对道德崇高的追求。”(李建秋《娱乐文化与大众传播》352页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正如重庆大学马欣教授指出的那样:“主持人要把文字叙述的内容变为有声的语言,不是简单的出声念字,而是赋予内容以音声化的加工创造。播音员、主持人的再创造,将文字内容变成有声语言之后,其精神实质、人物事件、思想内涵、文采风格等都得到了准确、鲜明、生动、具体的体现,既给受众以深邃的思想启迪,又给受众以高尚的美感享受。”(马欣《播音主持艺术》186页,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综上所述,我认为,主持人作为时代的传声筒,在多媒体时代,必须随时随地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自己的文学表达,起到一个“公众形象”良好的示范作用。

如何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

通常来讲,如果以传播载体来划分,一般把从事电视工作的主持人称为电视主持人,把从事广播工作的主持人称为广播主持人。如果按主持内容来划分,又可分为新闻节目主持人,社会生活类节目主持人(包括谈话节目主持人,文艺晚会主持人,体育节目主持人等)。我们必须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无论是电视主持人还是广播主持人,无论是新闻节目主持人还是社会生活类节目主持人,这种职业区分正在逐渐打破,其角色属性也正在迅速融合。许多新闻节目主持人“摇身一变”成为社会生活类节目主持人。不少广播主持人纷纷上镜,成为电视主持人。面对这种变化,很容易造成主持人自身的角色定位变得混淆,如果不及时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它直接造成的后果是,各种角色都不属于自己,各类节目都不属于自己。

著名主持人杨澜对此早就引起注意,她说,“随着中国电视的日臻成熟,对主持人的要求也必然越来越专业化……对主持人的评价,会更多地放在主持人本身的涵养素质与节目的相配性。”(杨澜《凭海临风》76—77页,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很显然,她在这里所说的“相配性”,不仅是主持人主持方向、范畴、内容的定位,也是主持人自身角色的定位。这既是自身业务的需要,也是受众的需求。当某位有了角色定位的主持人一旦出现在受众面前,受众立即会产生与之关联的“信息期待”,当受众获得与之关联的信息,立即会产生一种“信息满足”,这种良性互动的关系,正是因为主持人角色定位产生的效果。反之,则不伦不类,会迅速被受众所排斥。

须知,主持人的角色定位不是凭空而来,更不能异想天开,它是在从事传媒工作的过程中,与受众建立起的信赖关系,我们在为自己进行角色定位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到这一点,否则,顾此失彼,非但达不到自己的理想效果,往往会事倍功半。

比如作者本人,长期在重庆交通广播频率工作,我会把自己定位于“交通信息传播”的角色之中,这不仅符合自己的身份,也是自己长期与受众建立起的信赖关系。

一次文学表达的成功范例

著名广播电视理论学者张君昌在谈到“文学的生存和生存的文学中”时认为:“当下,人们对文学的挚爱似乎在慢慢降温,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新追求正在‘瓜分’世人闲暇时光,文学的地位正在悄悄改变。”(《蓝天上的芭蕾》新华出版社2006年10月213页)他希望“广播文学既不能自视清高,也不能坐视不理,而应当主动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和引导,不留空白点。”(《蓝天上的芭蕾》新华出版社2006年10月225页)鉴于此,笔者为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践行。

2023年,笔者与国家一级文学编辑赖永勤共同创作了“重庆都市交通三部曲”(赖永勤任撰稿,我任编导,我和同事麦威参与演播),这三个作品分别是朗诵诗《你好!美丽的二号线》《我与长江索道的亲切对话》《在这五彩的河流徜徉》。这三首朗诵诗分别颂扬了重庆异军突起的轨道交通,重庆独具特色的长江索道以及在全国享有极大知名度的重庆嘉陵江长江“两江游”。这三个作品从选题上,既代表了重庆最有代表性的都市交通,也符合我“交通广播主持人”的职业身份。从受众的知晓度上,它既为重庆人耳熟能详,又为重庆市民津津乐道,与受众有着得天独厚的亲和力。

《你好!美丽的二号线》以一位乘客的身份,倾吐着对重庆轨道交通的特殊感受:“当清新的晨风把千年的古城唤醒/山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黎明/此刻的我们,正站在高高的山崖眺望/眺望与我们朝夕相处的二号线/你好,二号线!/你可知道,我在眺望,更在等待等待/等待你开始一段新的旅程/满载无限的希望和浓浓的爱……”以这样的角度和角色切入,不仅具有极强的画面感,而且一下子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

《我与长江索道的亲切对话》虽然沿袭了《你好!美丽的二号线》的大体风格,但在角色身份上有了轻微的改变,诗中的“我”不仅仅是一位乘客,还是一位重庆的老市民:“啊,你早,我的长江索道/靠近你,总让我感到无比亲切/你知道吗?和你对话是我多年的心愿/想你来听听一位重庆市民的心音……”这种角色身份的改变,使作品的“主人翁”意识更加突出,也更具亲和力。

《在这五彩的河流徜徉》与前两个作品不同的是,“主人翁”的身份变了,变成了一个热情的导游。“当悦耳的汽笛在你的耳边奏响,当欢乐的涛声鼓动着你内心的热望,有一个更温暖的声音在告诉你——啊,亲爱的朋友,请你到这五彩的河流徜徉。”这样的角度,这样的角色,更能够激发演播者的创作激情,受众听起来也更“过瘾”。

的确,“都市交通三部曲”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综合形式,以上三个作品的文字、音频、视频分别于2023年6月18日、10月20日、11月24日在重庆华龙网、重庆文艺网的文艺栏目中同步发布,不仅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赢得受众的广泛赞誉,而且还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四川大学学者吕彦教授撰写专文评价这些作品:“就是能够将大家平素见惯不惊的人、事、物、景,以诗人独到的审美视角,去发现其中蕴含的美学内涵和文学价值。”(重庆文艺网6月25日)

参考文献

【1】上海出版社出版的《辞海》2010年8月

【2】李建秋《娱乐文化与大众传播》大众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

【3】张君昌《蓝天上的芭蕾》新华出版社2006年10月

【4】马欣《播音主持艺术》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作者简介:

微信图片_20250211172309

高雁(播音名:高飞),重庆广电集团(总台)广播交通频率主持人,有着20多年的广播工作经历,并且一直坚持在广播一线工作。同时始终将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爱岗敬业,勇于探索当做主持人的应尽之责,力图在节目创新、活动策划,公益服务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希望自己是一位亲和力强,热情自然,深受广大听众喜爱的节目主持人。重庆广电十佳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