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刘德奉
今天,即2024年9月21日,我们终于迎来了秋雨,实至名归的秋天真正属于我们了。
重庆,高温连睛已有70余天,人人盼雨、等雨的心情如我一样迫不及待。预报,昨夜9点有雨,我已兴奋。稍后再看,延至10点。10点再看,延至11点、12点。不敢轻睡,12点夜起,雨亦未见,但风已来临。按照“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逻辑推理,雨可能就在附近,说不定正在翻山、跨桥、过河。心里算定,雨在我入梦之时一定会来,安心的睡吧,明天一早定是雨倾盆、风扫地、温骤降,让人穿上长外衣迎接天光。
早上五点起床,推开窗子,未见有雨,心有失落,但户外凉爽。遂到院子散步,似有享受放风之感觉。至7点,雨真的来了,先是点点滴下,随后中雨而来。虽是稍后即停,但可以确信,天不再热,因有科学预报作证。
今年秋天,人言秋老虎可畏,算是一次体验。从7月中旬到9月下旬,高温不下,且后期多在近40度。好在政府作为,有科技干扰天气之能力,间有团团云彩,被击落而下,把雨滴洒向滚热大地,虽是只有数十分钟、数分钟,或者瓢泼一阵、洒落一会,然稼禾盛喜、草本盛欢。当然,也有丝丝小雨,风也不来,雨也不斜,雨来雨去,无人知晓。偶有发现,也觉茫然:大热天气,何来丝雨?转念一想,早已入秋,秋雨便是证词。如此者雨数十,虽不在此,却能在彼,同热之人,见此视频,亦多示贺。重庆人深知:“东边日出西边雨”此为常例,唐刘禹锡作诗宣传至今,更何况这是人定胜天的结果,云团且小,哈口气就可能将其吹滚天边。
好在重庆人坚强刚毅,可以抵御一切困难,这点连晴算得了什么。人们照常工作,工厂一如既往生产,店铺开放时间更长,街道上行人们急步如前,抗旱场景遍布场镇、村庄、农地、园圃。只是主城交通没那么拥堵,许多人习惯避暑到了山上,延长了回归的时间,这不更好支持自己的身心康养,同时也支持了康养经济吗?
重庆人是受欢迎的,所以重庆的高温也备受关注。全社会的媒体尤其是自媒体,几乎天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信息传递,温度高了要说,流汗多了要说,森林防火紧了要说,人工降雨了要说,自得其乐了要说,周边地区天凉天雨了要说,总之,与之相关的要说,与之无关凑近来也要说。似乎话题成了那些玩自媒体者的流量资源、吸粉的机缘。我爱人是喜欢看手机短视频的,且现在的科学技术又特别发达,一旦刷到什么主题,这一主题就会集中而至。爱人如同大家一样,近来总是关注重庆高温,她天天都会向我发布新奇发现,而这些视频多以喜乐为主,虽有戏谑,却语出友善,更无嬉骂与怨言。如有的说:水龙头开出的都是热水,天老爷还小看我们缴不起电费吗;这里天凉,山高不长,快来避暑吧;哈哈,你们打雨,雨却落到我们四川这边啦;朋友们,抓紧准备厚衣,秋雨一来,就进入冬天了;我们沿海有大雨,让台风给你们送点过去吧!
我却是借此为静,统稿改文30余万字,整天都把思想置放在文字和文字所描述的空间里。或者阅读长江主题书籍,把思想移植到长江的话题上。或者习字楷书,与一笔一划,与架构美感,融为一体。或者在电视、电脑上看纪录片,用知识和逻辑占有思想领地。如此者,几不知太阳高照何处,几不知高温热之几何,几不知夜来昼又去。而今,忽然醒来,天已秋凉。
近多读苏东坡文,其中有《寒热偈》言:“今岁大热八十余日,物我同病……”但先生并无怨言,认为这是自然界规律,更何况此时先生首次被贬,居在黄州,其良好心态之可见。今乐其高温已去,仿东坡《喜雨亭记》,作《喜雨来记》,以记其事。
2024年9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