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宗然
中秋,繁忙的工作仿若被按下了暂停键,我怀揣着闲静的心情,于玻璃窗前静心地翻阅《诗经》。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诗经·周南·葛覃》中优美的诗句在眼前铺展,主人公欢快回娘家的活泼心境如同一幅灵动的画卷,深深吸引着我。在这团圆之夜,淡淡的相思如轻烟般慢慢弥漫开来。如《国风·陈风·月出》中“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所描绘的那样,中秋的情思在字里行间若隐若现,月色下的美好在时光中流传。中秋的韵味恰似一朵在诗经里含苞待放的花骨朵,静静等待着时光的滋养而绚丽多姿。
当日光渐渐隐退,暮色宛如轻纱般悄然落下,一轮皎洁的明月缓缓升入天际。透过玻璃窗抬头仰望,那满月高挂,宛如一枚精雕细琢的完美玉盘。无需任何外力的加持,地球、太阳与月球便达到一种奇妙的和谐,如此奇观,引得古人满心好奇,对天文现象的崇敬之意也油然而生,秋分祭月的习俗便在此间萌芽开来。
在那庄重的祭月之时,清甜的瓜果、精美的糕点被请上祭台。焚香礼拜,袅袅青烟在空气中缭绕、升腾,这梦幻的青烟,仿佛是一条连接人间与月亮的神秘纽带。低吟浅唱的歌声是对月神的颂歌,诉说着对岁月静好的祈愿,对风调雨顺的渴望。那画面中的虔诚与美好,历经岁月的洗礼,如璀璨明珠般熠熠生辉,在时光中流传。
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中秋习俗在唐代迎来了新的发展。原定于秋分时期的祭月活动也因历法融合调整到了八月十五,中秋正式成为固定的节日。此时的赏月、玩月之风颇为盛行,正如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所写:“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诗句就像一把钥匙开启了唐代人中秋情思的大门。唐代还保留着“女子拜月”的习俗,李端的《拜新月》中对此有所描述。“轻轻掀开帘子望见新月便立刻下阶叩拜,细语在风中飘散,裙带随风飘舞。”唐代女子信奉万物有灵,嫦娥作为月亮之神,能赐予女性美貌、爱情与家庭幸福,她们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心翼翼地寄托在那一轮新月上。
时光流转至宋代,中秋的庆祝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汴河两岸的集市夜市通宵营业,人群熙熙攘攘中,各色精美花灯在月光下熠熠生辉,欢声笑语似欢快的音符在夜空跳跃。在南宋杭州,除赏月、团圆宴饮、观潮外,还有了中秋放灯的习俗。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了中秋当晚,钱塘江上放满了“一点红”羊皮小水灯,多达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场面十分壮阔。这十万盏的水灯像十万颗希望的种子照亮了人们的心间。诗人韩琦在《戊申夕月食中秋不见》“诗翁思苦饶先醉,更待银蟾出海头”中表达了已然沉醉,还在等待明月从海面升起,那是宋代文人对中秋月色如痴如狂的追求,是他们对天地自然的敬畏与向往。
到了明清时期,中秋的节日习俗已然定型。《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一首赏月诗“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赢得了甄士隐的赞赏,也因此有了资助其进京赶考的故事。在广东一带还出现了“树中秋”的民间风俗。院子中竖起的杆子上挂满各种形状的彩灯,孩子们在五彩光芒下欢快地奔跑嬉戏,为中秋增添了丰富性和多样性。此时家庭团聚逐渐被人们高度重视起来,这反映出当时社会家庭观念的深化,人们对亲情更加珍视。
而在今天,中秋的庆祝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完美的融合。小区绿色草坪上正在上演着一场热闹的中秋盛会,猜灯谜、赏月、吃月饼、喝桂花酒、现场诗歌创作朗诵等活动异彩纷呈。现代诗人蒋宜茂的《中秋小记》中“清辉漫洒洗尘嚣,丹桂飘香映碧霄”描绘出中秋月色的澄澈与桂花飘香的美好氛围。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了吴刚伐桂的故事,来自广寒宫桂树飘落的芳香,伴着桂花酒的醇香,这份馥郁在深夜弥漫,勾起人们无尽的情思。诗人徐庶“中秋月色满人间,团圆笑语暖心田”的诗句在夜空中回荡。人们在这优美的诗句中感受着中秋的独特韵味。
在我的记忆深处,中秋就是五仁月饼中的那份甜,是五色丝线的璀璨,是父亲故事中的嫦娥奔月,是母亲宠溺的目光,那份美好至今仍在我的心间萦绕。而现在,我们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上分享活动视频、家庭聚会照片以及中秋节的祝福语,使得与远方亲朋好友间的联系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变得更加紧密。在视频的那头,澳门人民正以别样的方式过中秋。他们登上海上游轮,感受微风轻拂的惬意,追逐一年中最美的月亮。在澳门老街,中秋气息更加浓郁,人们漫步街头,欣赏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领悟澳门的独特历史。在凼仔花城公园,小朋友们正提着灯笼在公园里游玩,沉浸在秋意浓厚的夜色中。澳门人民敞开心怀尽情享受中秋团圆,即使第二天太阳升起,欢乐的假期仍在继续。
中秋,这个在诗经中便已种下种子的节日,在岁月的长河里不断生长、演变。那满月时的欢乐恰似一把神奇的钥匙,打破了时间的藩篱,让我们忘却工作中忙碌的喧嚣,于心灵的深处探寻那份宁静与慰藉。当我们处于月缺短暂的迷茫时,不妨效仿古人中秋时对天地、对人生的感悟那样,去积极探索人生。因为这,才是满月之于我们的深远意义。
(作者系重庆地质作协散文委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