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朴素当中见真淳——读王雨散文集《心泉》
2023-12-13 19:22:50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杨不寒

微信图片_20231213181729

王雨是写小说的高手,也是写小说的老手。让人惊喜的是,他的散文也别有风采。这本《心泉》是他新近推出的散文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46篇作品。这些散文长短不一,主题各异,辑录在一起却形成一种整体风貌,在大开大合的结构和朴素的语言中,颇能见出作者的老道笔墨和真淳性情。

《心泉》中的散文大体可分为五类。一是对作者自我文学历程的梳理和反思;二是为某些有趣的大灵魂所作的小传记;三是纪行写景篇什,这一类文章为数最多;四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和对生命感想的抒发;另外还有三篇有关灾难的散文,当单独列作一束。当然,这种分类只是为了论说的方便,并不能完全说明集内文章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审美特质。

事实上,诸如《千里帖》《黄山雨》《荣昌缘》《文学与医学》《弹子石半岛变迁》《老师》等诸多文章,在主题与旨趣上兼具多种向度,很难被简单分类。而这一类让评论者感到棘手的文章,恰恰因为其复杂丰盈而更富文学的韵味。大概散文本不宜分类,尤其是好的散文,更是拒绝分类。

散文不好分类,大概与其“散”的本色有关。散文既忌散,同时又贵散,貌似有一个核心命题,又常常在离题处灵光乍现。王雨的部分散文把握住了“散”的精神,往往在对主题的游离中,拓宽文章的广延。譬如《老师》一文,作者写他意外地在一次会议中遇到了曾经教他小学美术的漆光老师,但他并没有把笔墨完全胶着在漆老师身上,而是写到了自己的绘画历程,并且在文章末尾“想起”并写到了“这许多年来以至童年时期的许多好友”。这种写法显得既自然,又使文章本身变得更加丰满。漆老师与作者间的师生情,也在这种整体氛围中显得弥足珍贵。

又如《黄山雨》这篇貌似游记的散文,同样蕴藏了别种的情味。《黄山雨》写作者1993年在黄山市参加培训学习之余,自费爬黄山时发生的故事。作者只在文章开头提到了同住的朱耀志院长,随后便只管写自己爬山所见的美景和所遇的人物,直到自己因为饮酒、低血糖等原因陷入险境时,作为救星的朱耀志才再次出现。此一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手法,让人想起《水浒传》中关于林冲买解腕尖刀的段落。总之,《黄山雨》表面写景,实际上却是在怀念人。多年以后,作者听到朱耀志来到自己城市的消息,却因在外开会不能前往相见,只能望着“山城雨”而感慨不已。以“山城雨”来对“黄山雨”,极有匠心,而雨天湿润的情绪则让整篇散文的情调得到了统一。

首发于《人民文学》的《千里帖》显示出作者的另一套笔法,全文近乎用白描的方式写就,但却自有一种力量感和跌宕感。《千里帖》写作者年轻时“行走千里川藏线,去慰问沿线每个兵站的官兵”的旧事。在文章末尾,作者历经艰辛也满心收获,随队回到了新都桥兵站,为康定兵站官兵演出,压轴歌曲为《洗衣歌》。作者简洁地介绍了歌词作者,全文便戛然而止。唯独最末一句“她叫李俊琛,当年进藏时才十五岁”中的“才”字,显露出了作者集赞赏、怜惜、感慨等于一体的复杂情绪,让文章显得余味悠长。

《千里帖》的行文,干净果断,毫不拖泥带水,当真有苏东坡描述的那种气势:“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有趣的是,王雨谈及写作时,也和苏东坡一样以水为喻。在《生活的流水》中,他如是写道:“笔底的波澜是心底波澜的流淌,心底的波澜来自生活的流水。”这种自然而真诚的文学观念,赋予了王雨散文以生活触感和人间气味。

相较而言,散文的形式感没有诗和小说那么强,却更能够在不受拘束的语言中,趋近心灵的直观真实。在这些散文中,王雨不作空中楼阁的玄想,也不甚用让人眼花缭乱的修辞,但阅历之深加之性情之厚,让他的语言显得扎实稳健,静水流深。也正如《心泉》一书的题目所示,集内文字都是作者心中流出的泉水。泉水之为物,甘冽清澈,貌似无味,但却最为朴素,最为真淳。

(作者简介:杨不寒,本名杨雅,云南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国作协会员,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获《诗刊》社“十大校园诗人”称号,著有诗集《醉酒的司娘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