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8日至19日,舞剧《天下大足》将携升级版登陆四川宜宾酒都剧场,亮相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参加第十八届文华奖终评展演。

《天下大足》是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中共重庆市大足区委、重庆市大足区人民政府、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的2024年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该剧以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为创作蓝本,聚焦石窟艺术“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独特气质,以“人间小满,天下大足”为核心命题,分为缘起、担山、采莲、烟火、传承、无常、梦回、觉悟、若水、不息共十篇章,以舞蹈语汇唤醒千年石刻背后的工匠精神与烟火人间。
立足文化遗产,创新叙事视角
从“神性”到“人性”的转化
大足石刻以其“民族化、世俗化、生活化”的特征在世界石窟艺术里独树一帜。自唐至两宋的数百年里,这片土地上有一群人以开山凿石为生,他们对“人间小满”的美好向往化作了崖壁上的刻痕,勾勒出“天下大足”的远大理想。

中国古代的石窟作品鲜少留有镌刻者的姓名,但在大足石刻的题记中,却有伏氏、文氏等46位工匠名字。他们是最平凡的百姓,生时未开创惊天动地的伟业、至死亦未在史书留下残缺的生平,将对“父母恩重”的伦理孝道、对“牧牛吹笛”的田园之乐等这些属于家庭与家园的“小满”瞬间,悉数镌刻于崖壁上。他们用创造了“人间小满”的双手,凿刻出崖壁对“天下大足”的守护。
舞剧《天下大足》正是基于这一独特文化基因,开创性地将叙事焦点从庄严的神佛造像转向鲜活的匠人群像。剧目以南宋流民少年“小福”的成长历程为主线,通过其从战乱流离到融入匠人群体、从学习技艺到承继使命的心路转变,生动诠释了“崖壁上是天下大足,崖壁下是人间小满”的主题。这种叙事视角的转换,不仅丰富了舞剧的情感层次,更凸显了人民作为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
评论家于平曾点评剧目的卓越之处在于“化世俗为神圣,以匠心铸文明”。植根于大足石刻造像艺术的《天下大足》,将“父母恩重经变相”“牧牛图”“养鸡女”“吹笛女”“水月观音龛”“十圣观音洞”“志公和尚龛”等图景,通过角色形象演绎、生动的群舞场景、舞美空间解构等方式进行艺术处理,既保持了石刻造像的神韵,又赋予其鲜活的时代气息。
艺术与技术的融合
舞台语汇赋能文物“活化”
为突破石刻艺术的静态局限,舞剧《天下大足》在视觉呈现上大胆创新。舞台中央设置以“照见自己,照见众生”为主题的巨型镜面装置,既象征巍峨崖壁,也成为连接古今的时空媒介——工匠凿石的剪影与观众面容在镜中重叠,构筑出跨越千年的对话空间。灯光与多媒体技术则细腻还原洞窟内的光影流转与川渝地区的万家灯火,营造出虚实相生的诗意场景。在“坍塌”舞段中,编导用绳索道具,以断裂而富有张力的肢体语言,模拟山石崩裂的紧急,喻示工匠以血肉守护信仰的悲壮。

音乐、服装造型、道具同样蕴含地域文化基因。川江号子的浑厚、竹笛的田园诗意、《太阳出来喜洋洋》特色旋律,与凿击石壁的清脆声响交织成一部“声音的崖壁”。工匠服饰再现石刻斑驳质感,“媚态观音”的形象融合蜀绣纹样与石刻璎珞图谱,造型还原北山136号窟数珠手观音,实现文化的活态传承。大足龙水刀塑造“刀妹”的飒爽形象,川渝“棒棒”则一物多用——既是开山担石的工具,又化作“中国荷莲之乡”的大足的采莲轻舟,“担山”与“采莲”舞段,刚柔并济地勾勒出地域劳动美学的生动轮廓。
舞剧《天下大足》以融合科技与传统的舞台语汇,将斧凿声声与人间烟火编织成血脉相连的视觉史诗,让石刻走出崖壁,在当代舞台上重获生命。
文旅深度融合
从舞台艺术到文化生态的创新拓展
舞剧《天下大足》自2024年12月21日首演,全国首轮巡演12城、37场,通过系列文旅融合实践,构建了从剧场演出到文化体验的完整生态链,为传统文化IP的现代化传播提供了创新范式。

舞剧创新推出“演·游·研·创”一体化模式,打破传统舞台艺术的边界。如在12城巡演中同步举办主创主演见面会,广泛汲取观众的反馈,如深入大足石刻等相关文化代表地采风,实现从“观演”到“参与”的转化。
在文旅联动方面,剧目推出“观剧畅游”计划,观众凭演出票根可享受大足石刻景区门票优惠,不仅提升了票务附加值,更有效促进了从剧场到景区的客流导引。舞剧联合大足石刻研究院在多地举办的“崖壁上的永恒”专题讲座,以及“集美大足”文创快闪店中展售的石刻拓片、“水月观音”丝巾等特色文创,共同构筑了“视听—知识—消费”的多维文化场景。
文旅深度融合使《天下大足》超越了一部舞剧的常规范畴,形成了以艺术表演为核心、多业态联动的文化传播体系。其创新实践不仅延伸了舞台艺术的生命力,更让千年石刻以更加亲切、多元的方式走进当代生活,实现了文化传承与文旅消费的双向赋能。
精益求精地打磨
升级版强化叙事张力与情感共鸣
舞剧《天下大足》汇集了国内一线的创演团队,总编导刘翠、张雅琦,编剧马洪湉,剧本指导郭长虹、作曲刘彤、视觉总监、舞美设计高广健、灯光设计任冬生、多媒体设计胡天骥、服装设计阳东霖、造型设计贾雷、舞台总监李晓彬、舞蹈总监李丽等,也汇集张翰、孟庆旸、何仲达、朱瑾慧、郝雪瑞、李洁等一批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的优秀青年舞者,共同探索舞剧创作的当代表达。

舞剧《天下大足》的修改打磨始终贯穿巡演全过程,将工匠精神落实于舞台实践。总编导介绍,此次升级进一步强化了主人公视角,通过记忆回溯的叙事手法,使个体情感与集体记忆深度交融。在细节处理上,编导组优化舞蹈动作与戏剧逻辑,特别围绕宝顶山“十大明王像”未竟之谜为原型的戏剧冲突桥段,调整节奏、凝练剧情,优化“暴雨护崖”等戏剧表现。团队以“一刻不停”的创作态度,以精益求精的追求对灯光、多媒体、音乐、剧情进行提升,向华夏文明史中的平凡匠人致敬。
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排舞剧《天下大足》,以文物活化与当代共情为双翼,既实现对石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亦呼应了“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时代命题,此次入围文华奖评选,不仅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艺术实力的展现,更是国家院团践行文化使命的缩影。当工匠的锤凿声化为舞者的足音,千年石刻在当代舞台上重生,诉说着“人间小满,天下大足”的永恒愿景。
文/晨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