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众评论|如何走向真正的自由 ——对话《被讨厌的勇气》
2025-09-24 15:00:40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 谭丹

“你是否常常对烦琐的生活感到乏味?是否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是否已经很久没有平心静气地与自己的心灵来一场对话了?是否感到自己的生活离幸福越来越远?是否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那么请翻开《被讨厌的勇气》,这是一本颠覆传统认知的心理学、哲学之作,更是一把帮助挣脱枷锁的钥匙,一颗指引自由之路的启明星。哲学家岸见一郎以希腊哲学中的“对话法”,将阿德勒心理学娓娓道来,通过哲人和青年的对谈,揭示其核心要义:所谓自由,就是拥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

image

目的论:一种颠覆传统“原因论”的视角

阿德勒心理学跳出传统“原因论”的框架,提出“目的论”。他认为,我们不应执着于过去的因果,而应聚焦于当下或未来——“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的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常常陷入这样的归因:因为童年存在情感创伤、原生家庭存在缺憾,所以成年后自己的不幸福或者不成功便是理所当然。这是典型的原因论思维,让人沉溺痛苦,难以改变。而目的论则启示我们:是我们为当下的不如意寻找借口,才紧抓过去的不幸不放。它让我们收回目光,聚焦于当下可改变的部分。

正如书中所言: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当我们把视角从原因论切换为目的论时,就会发现,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为豁达、更富有智慧的视角: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课题分离:一把挣脱人际关系枷锁的钥匙

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难免受伤或伤及他人。面对人际困扰,阿德勒提出“课题分离”的概念,即我们在与人沟通时应该思考“这是谁的课题”,区分自己与他人的界限,判断标准即“事件的最终后果由谁承担”,我们既不能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允许他人干涉自己的。比如学习是孩子的课题,结果应由孩子自己承担,父母不应强行干预;恋爱中,我们也不能以一己喜恶控制对方行为。每个人的课题都不尽相同,当我们彻底理解并践行“课题分离”后,多数人际矛盾便可迎刃而解。

岸见一郎还提醒我们“人生不是和任何人的比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与道路,无需盲目比较。一旦陷入攀比,便永无宁日。尽管社会充满竞争,但我们应避免陷入无序、恶性竞争的泥淖中。“无论是走在前面还是走在后面都没有关系,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比昨天的自己更进一步,便已足够。

共同体感觉:一句“幸福即贡献”的箴言

在“课题分离”基础上,阿德勒进一步提出了“共同体感觉”——指的是在群体中感到自我价值的归属感。他认为,需要把对自己的执着转换成对他人的关心,以此建立起共同体感觉。这可从三点入手:“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与“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即接纳不可更改之事,聚焦于可改变之处,拿出改变的勇气。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认清能力与局限,才能不惧背叛,迈出“他者信赖”的一步。

“他者信赖”指无条件地信任,这是构建深层次人际关系的基础。视他人为伙伴,方能平等、理性地看待“他者贡献”。

“他者贡献”则是通过为共同体贡献力量,体会自身价值,进而接纳真实的自己,完成“自我接纳”。在这一循环中,我们逐渐领悟“幸福即贡献感”的奥妙之处,幸福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源于“我对别人有用”的贡献感。

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我们只需要在每一个刹那舞好属于自己的步伐。不沉溺过往的辉煌或失败,不忧心未来的成败得失,专注当下,持续舞动,定能到达诗与远方。正如书中所说,“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结尾处,青年与哲人对话过后,望见“门外一片雪景。天空中的满月柔和地照着脚下的雪。多么清新的空气!多么夺目的光芒!”合上这本书,你会发现:世界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复杂,人生也是如此。只需专注自我、活在当下,以目的论观照世界,用课题分离去解决烦恼,并朝着共同体感觉不断迈进,便能找到真正的自己,走向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