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陈发源)从现存中国最早的绘画古卷、隋朝展子虔《游春图》,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平复帖》,到唐李白《上阳台帖》……至今故宫博物院、吉林省博物院等诸多重要收藏都来自于他,他就是著名书画家、收藏家张伯驹。

7月23日,2025年度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文脉守望——张伯驹潘素艺术文献研究暨书法作品巡展”在重庆美术馆开幕,展览在系统呈现文化大家张伯驹与夫人、画家潘素的书画人生与文献史料的同时,展示了当代书法家立足传统的创新实践。

据了解,本次展览以“文脉守望”为主题,展览展出的作品包括张伯驹先生的书法作品29件、绘画作品7件,潘素先生的绘画作品11件,当代书法名家书写的张伯驹诗词作品91件,以及张伯驹相关文献资料30件等,这些作品既是对张伯驹“以书载道”精神的致敬,更是在长江上游的璀璨明珠——重庆,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中华美学基因、彰显文化自信的创新实践。

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书记、馆长(院长)王发荣提到,张伯驹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化史上一颗璀璨的巨星,集文物鉴藏、诗词创作、书画创作、戏曲研究等诸多才能于一身,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这些凝结着先贤智慧的艺术珍品与文献资料跨越南北来到重庆,让我们感受到了先生的文脉守望,更在文献典籍中触摸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年轮。”

“张伯驹先生曾于抗战期间辗转至渝,众多文化界同仁汇聚一堂,切磋交流留下翰墨因缘,共同为守护中华文化根脉贡献智慧。” 重庆市文联副主席、重庆市书协主席漆钢表示,此次展览来到重庆,不仅是张伯驹先生“予所收蓄,永存吾土”的生动实践,更印证了重庆在中华文脉守护中的特殊地位。”

展厅中,张伯驹与潘素晚年一起挥毫的照片映照着这对伉俪的“双璧传奇”。张伯驹晚年独创书法“鸟羽体”创作的《调寄·浣溪沙》《兰惠图》、行书作品《中国共产党建党四十周年大庆》,潘素创作的扇面作品《青山深处有人家》、国画《溪山晚霭》《松峰叠云》等悉数亮相,向市民展现了他们的书画造诣。

张伯驹先生的外孙女楼朋竹在致辞中表示:“本次展览中的每一件作品,无论是姥爷张伯驹独创的鸟羽体书法,还是姥姥潘素的青绿山水,抑或当代名家以张伯驹诗词创作的墨宝,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中华文化的根脉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守护。”

楼朋竹回忆起幼年时,常见到姥爷在案头临摹《平复帖》,“他笔下的线条如行云流水,却又不失金石气韵。他常与姥姥潘素在书房‘平复堂’里,以笔墨纸砚为伴,用艺术对话古今。如今,我投身于文物修复的工作中,姥爷张伯驹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

周口师范学院校长张宝强提到,此次与重庆文化机构携手,既是一次跨越山河的文化对话,也是响应国家“新文科”建设号召的重要尝试。我们期待通过重庆站的展览,让张伯驹的艺术精神与重庆独特的历史底蕴和蓬勃的现代文化活力相互激荡,产生深远影响,为巡展的圆满成功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据介绍,本次展览将一直持续到7月28日。市民和游客可在此期间,前往重庆美术馆2-5号展厅免费参观。
图/重庆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