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评论|浅谈著名国画家李光灿百米长卷《大三峡》创作实践的认识与思考
2025-06-26 09:02:29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刘凡君

艺术创作,是一个不断积累与思考、传承与创新的艺术实践过程。在“大三峡国画山水画廊”的艺术创作中,李光灿在“写实与空灵、平面构图与立体构图、色彩与氛围、局部与整体、时代与风格”等方面努力探索,精心创作了一批富有三峡特色和独特艺术个性的山水画作品。

李光灿曾经是一家大型军工企业的普通工人。他现在是一名职业画家。他曾休笔三年,闭关苦修,博览群书。他从重庆朝天门零公里出发,用了10年的时间带着三峡的风,带着三峡的情,走进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他在五十多平米的小屋里画出了气势恢宏的百米长卷《大三峡》而震惊画坛!

李光灿之所以能够在艺术的道路上取得成功,是他始终坚持艺术创作规律,坚持深入生活、扎根生活的必然结果。

他深有感触地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艺术家必须深入到人民中去感受、归纳、实践,在传统的基础上与当代观念相结合,进入创作的至高境界,这样才能有真正高质量的艺术作品。”

巍巍群山,莽莽林海,给李光灿最初的山真水性情的画风奠定了基础,也是其自号“石马山人”的渊源(也有致敬先贤之意,取明末清初画家石涛的“石”、南宋画家马远的“马”),乃“石马山人”是也。

李光灿从事艺术创作40多年,总结自己在深入生活的认识和体会,用朴实而简洁的语言,独特的艺术视觉,站位高远的思想表达方式,道出了他取得成功的秘诀。有三个关键词:感受、归纳、实践。

所谓感受,就是感悟、观察、体验生活。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寄情自然山水,追求天人合一。唤起人们理性地善待社会、善待自然。每一个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的情感输出。

李光灿从长江三峡传达出一种大气、苍茫、宁静的意境,并追求以形写神,并从“神”中营造“韵”味。在作品中呈现出虚实相生的自然景象,一个特别的、画面有新时代风貌和传统墨韵别致的大三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所谓归纳,是指艺术家带着一种情怀深入生活,带着课题、项目、目的去体验生活,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 李光灿心中的大三峡,是一个充满人文情怀的三峡。那里有三峡远古的历史,有历代纤夫用生命与大自然抗争而留下悲壮的足迹;阡陌交通,牧童放歌;溪边浣衣,民居生活。那里不仅有田园风光,而且还有勤劳的三峡人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不仅要展现勇敢的三峡人自强不息的精神,而且还要有三峡人与恶劣环境抗争的历史记录!

所谓实践,是初看、再看;认识、再认识、实践、再实践的体验生活的过程。李光灿第一次看见大三峡,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发誓一定要将三峡壮美的风光画出来。反复写生再写生,思考再思考,创作再创作,在漫长且孤独的十余年的写生创作里,画着画着,思维停止了,思路堵塞了,运笔迟钝了;激情没有了,灵感熄灭了。于是,孤独的李光灿拿起画板走出画室,再次拜访三峡!最终,一个立体且人文的,有思想有灵魂的,有细节、有筋骨,写实与写意融为一体的大三峡展示在我们面前……

李光灿的创作实践给我们的启示与思考:

一是要耐得寂寞,为了画《大三峡》,李光灿决定休笔三年。闭关苦修、或平远、或高;他像一株禾苗,需要阳光雨露,他如饥似渴地吸收营养。把寂寞的时光用来读书,在书的海洋里放飞思想。把寂寞的时光,打造成体验思接千载、遨游三峡的活动场所,反对急功近利。把寂寞的时光赋予三峡顽强的生命,赋予崇高的灵魂,赋予家国情怀!

顿时,三峡的水活了起来,三峡的山生动了起来,三峡的情繁荣了起来,三峡的人站了起来!大三峡的魂丰满了起来了!三峡的静美与壮美跃然纸上。美术评论家李德清评论道:一个对祖国山河没有深深爱恋的人,是画不出这种大气魄的;一个没有坦荡胸怀的人,是容不了这样的大河山的。

二是继承与创新。长江三峡,历来是艺术家们想要书写的题材。张大千、傅抱石、钱松嵒、陆俨少、李可染、关山月、黎雄才、魏紫熙、岑学恭等艺术家笔下的三峡,可谓各有千秋。李光灿想在继承的基础上超越前人!

李光灿脑海里闪现出的第一个想法是“大”。他要用大胸怀、大气派、大手笔,来表现三峡的大景观、大气象、大格局。

“作品气势磅礴,水墨交融,用笔酣畅淋漓,构图奇险,用色大胆。”西南大学美术学院苏甦教授说。 

李光灿笔下的巴山蜀水,以“情思”为主导,摆脱了理性与写实的羁绊,突出的是心灵观照的主观体验。既有技法,也有艺术,更有情怀,自然和历史的三峡题材,丰厚的三峡文化主题,独特的艺术语言,这些都是李光灿绘画艺术获得成功的重要元素。    

李光灿笔下的山水画,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具有浓郁的巴蜀文化气息。画家始终以巴蜀山水为题。去吟咏自己内心的情怀,去表现着自己对故土的深深眷恋。

李光灿的山水画,是取之自然,却又超越自然,最终在纸上出现的是他心中的山水,他的作品因而具有极强的个人化特点,表现了画家独到的观察角度与对自然山水的独特理解。既有南宗的气运高华,又有北宗的骨力雄峻,并将其推向极致。其中呈现出一己家数,从而与传统绘画间构成一种自足的张力。质言之,将传统山水的笔墨与自然的丘壑之美整合臻至,达到令人震撼的效果,显示出一种大手笔,大气魄,大境界的艺术追求。  

李光灿在这幅长卷中,在用笔用墨上大胆出奇,他是非学院派,没有框框,有时甚至不按规矩出牌。他笔下画中的点、线、面和谐相处。画山,他用中锋把山的体势先立起来,用侧锋来增加它的意趣。同时把他的主观感情和情趣渗透在运笔之中。然后再用中锋进行勾勒、点染,讲究气韵生动、流畅、自然。在构图上,大胆采用“移山倒海”法,比如《大三峡》中,“西陵深处的田园风光”,就是作者跳出写实的框框,把分散的美景通过典型化的方式在画作中表现出来,成为《大三峡》的精彩之笔。

三是讲好故事。近年来,李光灿深入青藏高原采风,用他的画笔描绘了这里的山川与人文,展现了大自然与历史的深厚联系。用他独特的艺术语言,将这些历史与自然景观生动地表现出来。

李光灿系列国画作品《雪域高原》《北纬30度上 三座丰碑》,正是他在西藏采风期间创作的国画精品,凝聚了他对西藏绮丽风光的无限赞咏,更以独特的视角和精湛的笔墨技艺,融合表现了拉萨“唐蕃会盟碑”,昌都怒江大桥“桥墩纪念碑”和重庆“人民解放纪念碑”三座丰碑的风采和人文故事,联结起了重庆和西藏的人文与情感。

李光灿的创作实践,让我们见证了艺术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过程,讲述了艺术家勤奋与执着,艺术修养不断进步的故事,礼赞了艺术家不断战胜自我、完善自我的情怀!揭示了丰富多彩的生活,是艺术家不断积累与思考、传承与创新的力量源泉。

因此,艺术家要坚守自己的艺术信念。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创新不断提升自己的讲故事能力,并创造出具有深刻影响力的作品。

作者简介:

刘凡君,重庆人。本名刘凡军,笔名樊君,中国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市作协第二、三届全委会委员;巴南区作家协会主席、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报告文学》杂志特聘作家。现重庆巴南区作协荣誉主席、重庆市巴南区三线建设研究会高级顾问、名誉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