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7日,由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委、市文联主办,市剧协承办的“百花齐放庆华诞”——第九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顺利落下帷幕。来自全市14所高校26个剧组创作排演的话剧、川剧、舞剧、科幻剧等剧目轮番上演,充分展示了我市高校广大师生关注生活、关注现实、礼赞英雄、礼赞时代的青春色彩,充分展示了在校学生出色的戏剧才华和近两年我市校园戏剧取得的重要成果。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青年剧评人观摩演出,并进行了专题评论。
原创科幻剧《继人类》:借科幻之口,诉现世之痛
幸李寒
重庆移通学院电影评论中心讲师,綦江区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2024年11月9日,由重庆移通学院师生原创的科幻剧《继人类》在重庆移通学院綦江校区綦艺大剧院顺利演出。正如著名的后现代理论学者伊哈布·哈桑所说,在不断具体化的虚拟现实中,“人类形态——包括人类的愿望及其各种外部表现——可能正在发生剧变,因此必须重新审视”。作为第九届重庆大学生戏剧演出季的主要剧目,《继人类》正是基于传统舞台戏剧的表现形式,以其独特的科幻题材、科幻视角呈现了对“独立觉醒”“爱与自由”“梦想与反抗”的现世思考,更是糅合原创唱跳、舞美装置等视听艺术表达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对人类现实的深刻感念。
一、科幻视角下的情感觉醒与现世映射
《继人类》的故事既普遍又新颖,既熟悉又独特。在人类生育意愿荡然无存的将来,一群无自我意识,无独立思考的机械人被创造与利用,“他们”被称为“继人类”。为了匹配人类的生活场景,被大致分为了处理垃圾的“垃圾继人类”、抚慰人类情感的“情感继人类”、负责行政管理的“管理继人类”……在日复一日的既定程序里,拥有人类大脑与完美机械躯体的“垃圾继人类89757”被程序之外的“爱情”念头“点燃”,他因此开启了“离经叛道”“格格不入”的寻爱之旅。而这场关于爱的程序错误犹如计算机病毒一样飞速传播,唤起了更多“继人类”对艺术、对自由、对本真的追寻。
实际上,这场叙事看似站在未来语境,但实则依然在诉说人类当下的生存空间。现代社会的结构让复杂的生产制度化、有序化,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的生产过程创造了高效的物质世界。因此,故事里按不同生活场景被创造出的“继人类品种”单调且统一,“他们”甚至没有个性化名字,只有代表生产批次的一串数字作为身份表征。这样的人物塑造恰恰映射出当代人类群体在社会分工中的单一与局限。赫伯特·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也全面阐释了“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象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可以说,“继人类”既是人类,人类也是“继人类”。
而这样的人物设定又恰好为个体的“情感觉醒”奠定了较好的戏剧冲突。关于表达机器人情感觉醒的文艺作品并不少见,早些年的《机器人总动员》《her》《银翼杀手2049》等等电影作品都在探讨机器人是否能进行情感思考的关键话题。可以说,情感思考与表达不仅是人类思维的核心,也依旧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关键。因此,科幻剧《继人类》的核心命题是熟悉与普遍的,但同时又是独特且具有开创性的。
在2021年上映的电影《芬奇》中,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科学家芬奇在世界末日之际发明制造了一个人形机器人,并传授其基本生活能力,目的是希望在自己命不久矣的将来,这个机器人能代替自己照顾爱犬。在故事最后,最令观众动容的是,机器人不仅学会了照顾小狗的基本技能,更是习得了芬奇作为人类的爱的能力。在《继人类》的叙事中同样有相似的表达。一次偶然间,“人类89757”与“继人类89757”相遇,一场“爱情秘笈”在他们之间传递,“继人类879757”开始学习蹩脚的“土味情话”,以此来表达他对“珍妮”的浓浓爱意。这种习得性情感让“继人类”越过程序的禁区,突破秩序的严格束缚,延续人类最宝贵的情感本能,完成了独立觉醒。因此,与其说这是一个虚构的科幻故事,不如说是以科幻的视角创造一个全新的机会,让观众和继人类一起重新学习爱的能力,重新延续爱的魔力,然后回归现实生活,继续保持个体的独特性。
二、科幻叙事中的情感冲突及视听表达
重庆移通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信息产业商学院”为办学定位,并创新构建了“四位一体+双院制+特色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有“非艺术类院校最艺术的大学”之称。舞台戏剧则是一门综合性极高的艺术,集剧本创作、对话、表演、音乐、造型、舞台设计等元素于一体,它要求各个组成部分有效结合与有机创新,并极其考验表演者的舞台表现力。在重庆移通学院师生原创的科幻剧《继人类》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各个元素的精彩配合,更是领略了移通师生非专业、非职业视角下的艺术创造力。
在《继人类》的舞台上,不断上演着“失控与秩序”“死亡与浪漫”“麻木与热烈”的强烈对比,并通过两曲原创音乐以及匹配情绪节奏的舞美设计将一系列对比冲突推向高潮。在剧中,已然觉醒的“继人类879757”来到“珍妮”的面前示爱,尽管稍显稚嫩与无措,在经受“珍妮”的打击后也更显狼狈,但比起后景中麻木不仁、单调重复着捡垃圾日常的“垃圾继人类”们,他的觉醒则显得更为珍贵。而此时舞台的灯光设计也非常适宜地呈现了此中的对比:主体蓝色系的光线意味着“垃圾继人类们”的阴郁日常,几束白色追光灯置于主体蓝光之上,正如投射进幽暗重复的机械生命中的希望之光。于是,这样的灯光设计尤其强化了“麻木与热烈“的对比,使前景中的主角更为突出。
在“继人类”的机械生命旅程中,“退役”好比人类的“死亡”,是大家共同恐惧的生命终点,当探讨死亡命题时,《继人类》采用了恰如其分的浪漫手法来强调机械生命的温情所在。舞台上,“继人类89700”因程序故障、功能衰退而被迫“退役”,管理员强行结束了其短暂又乏味的机械生命。而这一死亡事件正如蝴蝶效应一般,激荡起其他“垃圾继人类”的生命恐慌。从戏剧功能的角度讲,“89700”的死亡事件是主角觉醒的助燃剂,面对“珍妮”的冷酷拒爱,同伴的悲凉陨落,主角89757的内心升腾起本不该属于机械人的悲伤与绝望,此时,在舞台一侧,漫天飘下的碎片缓缓覆盖在已逝的89700身上,这唯美的舞台设计恰好为冰冷的机械生命赋予了浪漫与悲伤。因此,不管是叙事内容还是舞台设计,《继人类》在体现未来科幻质感的同时,也恰到好处地处理了人物设定与情感冲突的视觉化呈现。
来自瀛洲科幻学院的刘玲炜老师是本剧的编剧,导演则由艺术教育中心的张芷璇老师担任,除此之外,他们更重要的角色则是其他非专业参演者的指导老师。起初,在面对一群毫无表演基础、毫无舞台表演学习经验的同学们时,刘玲炜老师表示,“如何引导他们提升对角色情绪的感受力,并将这种感受力转换成舞台表演是一件艰难但必要的事情。”例如其中一场戏,当其他继人类看到同伴“退役”时,需要发自内心地表现出崩溃和绝望,但这位同学的表演很长时间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真听真看真感受”,这一度让两位老师犹豫是否需要改戏。如何从生活中感受情绪,从而回到生活中,这不仅是“继人类”需要面对的难题,更是同学们的难题,因此,在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所有人在经过高强度的训练之后,能逐渐体会角色的内在感受力,更重要地是能将这样的感受力回馈到真实的生活中,继续延续和升华。
在《继人类》的演出中,我们见证了一场关于情感与自由的深刻探讨。这部剧不仅是一部科幻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现代社会中个体的困境与挣扎。“继人类”们在情感觉醒和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决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对于自我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不懈追求,我们不禁思考,科技的发展是否真的能够取代人类的情感和创造力?在追求效率和秩序的同时,我们是否忽视了个体的情感需求和精神追求?《继人类》给出了一个开放的结局,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空间。它不仅是一次艺术的探索,更是一次哲学的追问。在这个世界中,每一个“继人类”的觉醒都是对现实世界的一次挑战,每一次对爱的追寻都是对人类情感的一次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