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通讯员 谢权文)“涛声不断歌不断啰,回声荡漾白云间啰。高峡风光看不尽哪,轻舟飞过万重山哟……” 7月10日上午,暑假期间的西南大学音乐学院演奏厅又传来一阵高亢婉转的“川江号子”,演唱者却不是在校学生。


当天,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的“川江号子表演与创作人才培训”正式开班。这是西南大学首个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人才培养项目,也是重庆2025年度获批的此项基金中唯一一个音乐类人才培养项目。
来自全国各地的30名学员将在重庆度过为期75天的非遗传承与学习之旅,这是学员们在开班仪式上的首秀。流传数百年的国家级非遗“川江号子”,有了新生代专业型传承人。

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廖晓衡在开班仪式致辞中强调,川江号子承载的“拼搏奋斗、凝心聚力”精神,正是需要当代艺术家传承的民族密码,希望培训班充分依托学校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表演等学科优势,通过理论讲授、传承人亲授、田野采风等多元形式,助力学员深耕川江号子的文化内涵与创作实践。

“既要学唱‘嘿呀咗’的韵律,更要读懂号子里的江河史诗,让传统艺术对接当代语境。”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主任黄猛在仪式上指出,川江号子是重庆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更是长江文化的标志性符号,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将协调川江流域非遗保护单位、艺术院团等资源,为学员提供实践支持,并通过“长江文化艺术周”等平台推动培训成果落地,鼓励学员早出成果。

据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魏培修介绍,学院已组建顶尖教学团队,除了依托本院的学科优势,还邀请了川江号子国家级传承人曹光裕老师以及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专家团队授课。培训课程围绕“活态传承、守正创新”设计,既注重原汁原味的技艺传承,也鼓励学员探索号子与流行音乐、新媒体艺术的融合,在培训中深入学习、广泛交流、勇于创新,为川江号子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我们不仅要培养会唱号子的传承人,更要培育能创新的创作者。”该项目负责人颜芬副教授在开班仪式上介绍,本次培训历时75天,分为集中授课、田野采风、创作实践三个阶段。45天集中授课将聚焦“深化文化认知、精进演唱技艺、激发创作活力”三大核心,后续30天,学员将深入嘉陵江、长江沿岸采风,在实地调研中汲取灵感,并开展实践创作。
颜芬老师表示,培训将通过多元化课程,引导学员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艺术形式,最终通过专场展演、成果汇编等形式,让川江号子从课堂走向公众。

“能成为川江号子的‘新传声者’,是荣誉更是责任。”学员代表、重庆市綦江区音乐教师曹展源的发言道出了30位学员的心声,他表示,将以敬畏之心学习传统,以创新之力激活经典,让川江号子在课堂与生活中持续回响。

仪式现场,任弘艺等六位学员代表还带来了精彩的川江号子片段展示,将纤夫与激流搏击的豪情融入旋律,赢得满堂喝彩。

本次培训开班仪式由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黄君主持。重庆市艺术创作中心与西南大学共建的“川江号子表演和创作人才培训基地”由黄猛主任、西南大学社科处吴淑爱副处长共同授牌,其标志着川江号子的专业化传承迈入系统化、常态化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