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董小玉、何艳
《闲情偶寄》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彩。这部由明末清初文学家李渔所著的小品集,位列 “中国名士八大奇著” 之首,被林语堂誉为 “中国人生活艺术的指南”,胡适称其为 “一部最丰富、最详细的文化史料”。它不仅是对当时市井万象的生动记录,更是对生活艺术与处世哲学的深刻阐释,历经近四个世纪,以其超越时空的洞见,为当代人重构诗意栖居的精神图谱,堪称一部穿越时空的生活美学宣言。

探寻戏曲中词曲与演习的艺术美
《闲情偶寄》作为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开篇的“词曲部”与“演习部”犹如两扇精美的雕花门扉,引领我们踏入古代戏曲艺术的深邃殿堂。在“词曲部”中,李渔以超越时代的专业视角,构建起系统完备的填词作曲理论体系。彼时,“诗尊词卑”的观念根深蒂固,词常被视作供伶人娱宾遣兴的“小道”,在正统文学殿堂外徘徊。李渔却大胆破局,以“填词一道,文人之末技也”起笔,旋即援引元代杂剧巨匠王实甫、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等典范,得出“填词非末技,乃与史传诗文同源而异派”的颠覆性结论。
转入“演习部”,李渔将视角从案头创作转向鲜活的舞台实践,秉持“填词之设,专为登场”的理念,开创性地提出“结构第一”的创作纲领,将命意、构思、布局提升至戏曲创作的首要地位,并依序对“词采”“音律”“宾白”“科诨”“格局”等关键要素展开深度剖析。他倡导“结构谨严、情节紧凑”的创作原则,要求戏剧各要素如榫卯般精密契合,这对于当代的戏剧创作依旧具有指导意义。在语言层面,李渔提出“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的创作要诀,实现“说一人肖一人”的个性化表达,同时,追求文辞简洁凝练、声韵铿锵悦耳。这些真知灼见,为戏曲语言的创作与舞台呈现提供了极具实操性的指导,有效架构起了文本与舞台之间的艺术桥梁。
品味生活中声容、居室、器玩的雅趣美
《闲情偶寄》中的“声容部”恰似一部穿越时空的女性美学宝典,为古代女性提供了系统化的美容与气质提升指南。李渔从选姿、修容、治服、习技层层深入,在姿容塑造上,又将肌肤、眉眼、手足、态度拆解为四项细致考究的美学要素。谈及妇女衣衫时他说, “妇人之衣,不贵精而贵洁,不贵丽而贵雅,不贵与家相称而贵与貌相宜”,指出服饰搭配与个人气质、肤质相契合的关键——肌肤细腻者,衣料精粗皆可;肤质粗糙者,则更适合质朴粗粝的面料,否则会使粗糙之感愈发凸显。这般细致入微的观察见解,尽显他对生活美学的深刻洞见。
“居室部”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李渔超凡的空间审美设计智慧。从房舍朝向、路径规划、地势高低、屋檐深浅,到窗栏形制、墙壁装饰、联匾布置、山石点缀,他均提出了极具前瞻性的设计理念。他主张房舍营造应因地制宜,将实用性与艺术性融合,巧妙借景,让自然山水成为室内景致的延伸,营造出诗意栖居的氛围。在窗栏设计上,他强调“制体宜坚,取景在借”,将窗外四时风光化作室内流动的水墨画卷,丰富了空间的层次与韵味。这些设计理念启发着当代人在追求舒适生活的同时,注重居住空间的文化底蕴与艺术美感。
走进“器玩部”,李渔化身为生活美学的“器物鉴赏家”,深入探讨各类器具玩物的设计与摆放之道。他秉持“适用为上,美观并重”的原则,在几案桌椅、床帐橱柜等家具的选择与设计上,既满足日常使用需求,又赋予生活空间独特的艺术格调。关于器具陈列,李渔倡导“忌排偶,贵活变”,反对刻板单调的布局方式,主张依据空间特点与使用习惯灵活布置,让每个角落都焕发灵动生机。以茶壶设计为例,“凡制茗壶,其嘴务直”,认为壶嘴通畅与否直接影响使用体验,稍有弯曲堵塞便失去实用价值。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极致追求,生动诠释了古人精益求精的生活品质与匠心精神。
领略生活中饮馔、种植、颐养的智慧美
在“饮馔部”中,李渔主张在俭朴中雕琢美味,于清简里品味生活真趣。他凝练出的24字饮食箴言——“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既饱含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也彰显着对健康生活的追求。谈及烹饪之道,“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煮芋不可无物伴之……山药则孤行并用无所不宜”,寥寥数语,不仅是简单的火候掌控,更是对食材本真之味的虔诚朝圣,彰显着这位生活艺术家对食物本性的深刻理解。他还强调遵循“不时不食”的原则,以新鲜时令食材烹制佳肴,这种追求自然本味的饮食哲学,与现代健康饮食理念形成奇妙共振。当现代人沉迷于重口味时,李渔的烹饪智慧恰似一剂清醒剂,提醒我们:真正的美味,永远生长在顺应自然、尊重本味的土壤之中。
踏入“种植部”,李渔在泥土芬芳间编织诗意与哲思。他不仅细致传授各类花木的种植养护之法,更以妙笔赋予植物鲜活的人格魅力。牡丹“肮脏不回之本性”,即便面对权贵亦不屈从,因而荣膺“花中之王”的桂冠;山茶于冰雪中傲然绽放,兼具松柏的坚韧风骨与桃李的绰约风姿,堪称花中君子;黄杨“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在岁月磨砺中坚守自我,无愧“木中君子”之名。这些对植物的品评,实则是李渔内心对独立品格与高尚情操的深情礼赞。在他眼中,侍弄花木不仅是培育生命,更是一场与自然对话、与心灵同修的旅程。当人们俯身浇灌、精心呵护,看着嫩芽破土、繁花绽放,便能在生命的成长轨迹中,感悟坚韧与希望的力量,让心灵在绿意葱茏中得到净化与滋养。
“颐养部”堪称《闲情偶寄》的生命智慧宝库,谈及祛病养生,他提出“病未至而防之,病将至而止之,病已至而退之” 的前瞻性理念,将预防、干预与治疗层层递进,构建起完整的健康防线。他别出心裁地将药物分为 “本性酷好之药”“其人急需之药”“一生钟爱之药”,从情感与需求的独特视角,为医疗养生开辟新思路。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李渔对“行乐”的阐释 —— 无论是位高权重的“贵人”、家财万贯的“富人”,还是生活拮据的“贫贱者”,亦或是居家出行,皆有专属的行乐之法。他以智者的豁达告诉世人,快乐无关境遇,在于心境,鼓励人们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拥抱生活,于平凡琐碎中捕捉美好,在困境挫折里笑对人生。这份对生命的炽热之爱与达观之态,恰似一剂治愈现代焦虑的良药,为快节奏生活中迷失的人们点亮心灯。
《闲情偶寄》犹如一座满载智慧的宝藏,李渔以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笔触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在竹影婆娑中煮茶论道,于花影扶疏处谈艺说趣,将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描绘得妙趣横生,尽显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与对生命的思考。它不仅是古代生活的百科图鉴,更是指引我们发现生活之美的智慧宝典。身处快节奏现代社会,人们常被忙碌裹挟而忽视生活中的美好。而这部奇书恰似一柄月光宝盒,轻轻一旋便绽放出前人的生活智慧:无论是烹饪美食、布置家居,还是侍弄花草、静享阅读,皆是发现乐趣、感悟生活的契机。正如李渔所说:“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是画图,入耳之声无非诗料。”书中穿越时空的生活箴言,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恰似一剂醒酒汤,唤醒我们被数字洪流冲散的感官知觉。愿我们都能拥有这份闲情与慧眼,让平凡的生活充满诗意与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