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苑|江津有条长寿溪

2020-05-31 19:57:57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庞国翔

江津是重庆目前唯一的一个被国家授牌命名的“中国长寿之乡”。在历史上,江津早就是一个长寿之地。古时江津有一条河流叫“长寿溪”,在明代、清代和后来的民国期间,这条溪河都很有名。可惜后来的人们忘了它叫“长寿溪”的真名,而用其他名代替了真名。

江津长寿溪在那里?

民国十二年出版的《江津县志》“卷一·水道”中,介绍了江津县的两条溪河:

高洞:源自骆騋一碗水,经十丈岩至汪家沟,会长寿溪,入僰溪。长三十馀里。

长寿溪:源自感应坪唐家沟,会高洞。

长寿溪在那里?答案是在现在的西湖镇。西湖镇原名河坝乡,后来才改西湖镇。原来的骆来山镇是2004年并入西湖镇的。

1987年出版的《河坝乡志》中,没有长寿溪的记载。只有綦河、溪门口、箭溪的记载。溪门口记载如下:

溪门口,源于黄泥山溪(骆騋山溪),流经中岗、虎龙村境,在高洞下游溪门口汇入綦河。乡境(河坝乡)流长约8华里。高洞曾于1958年筑堤蓄水,搞过小型水力发电。后由于水力不足而终止。

原来,从这条从原黄泥乡(后改骆来山镇)感应坪唐家沟流出的在汪家沟上端石马堰(石板凳、软板凳)处与高洞汇合后的三十余里长的溪河就叫长寿溪。它一真沿着汪家沟往北方向流淌,直流到现西湖场镇北的西湖大桥附近,方汇入古称僰溪的綦江,汇入口当地人称为溪门口。这就是长寿溪的端。

古代长寿溪流域现全在西湖镇境内。只是人们不叫它为长寿溪了。人们多叫它高洞溪,其实叫高洞溪只叫对了一半。因此溪上游的一条支流才叫高洞。也有叫它溪门口河的,这也是叫对一半。还有的干脆将其叫做汪家沟。

那时的长寿溪是非常有名的。直至今天,这里都还留下这个名的印记。在长寿溪中段的石板凳处,有一口不大的塘堰,其名至今仍叫长寿库。这里有一个农家小院仍然叫长寿湾。

为什么这条溪河叫长寿溪?想必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与这里的生态环境有关;二是和人个传说有关;三是与当地望族郑氏有关。

长寿溪流域土地肥沃野、特产丰富,浇灌方便。加上这里自然风景美丽,所以这里就成了一块神秘的风水宝地。在古代长寿溪下段即现在叫的溪门口一段,这里青山绿水,翠竹成行。“鱼穿柳絮好沽酒,竿拨桃花懒系船”,这是一个富庶之地。其中段和上段,便是“涓涓澎湃,百折滩回”。两岸盛产水稻、小麦、红苕、高粱等。由于长寿溪常年水流不便,且呈梯次,浇灌方便,因稻米、小麦等的产量高、品质特好。两岸还盛产柑橘以及桃、李、梨等水果。其品质仍为上乘。两岸百姓能在此安居乐业,犹如生活在一个世外桃园之中,因而,大家能健康长寿。

长寿溪的发源地即骆騋山的感应坪更是一个神秘神奇的地方。这里古属四川重庆府江津县杜里四都一甲。感应坪又叫感应峰,当地更多的人则叫它为赶一峰,它是国家3A级风景名胜区重庆骆崃山的核心景点之一。相传很久很久以前,玉皇大帝命二朗神在天亮之前赶拢100座大山建皇宫,山下是汪洋大海,二郎神用赶山鞭拼命抽赶,当赶拢99座时,自己已筋疲力尽,他便打了一个盹。这时的土地爷为了振救山下的百姓,便装鸡叫,二郎神以为天已亮,便把最后一座山丢下,这便就成了后来的感一峰。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了,便把土地爷罚立在骆来山上。千万年后,土地爷就变成两尊巨大的石壁,又过千百年,两尊巨大石壁就变成了长命万岁的石老妈、石老爹。这虽是一个传说,但万寿溪发源地感应坪的神秘和神奇,也反映了当地人对长寿的向往。

在明、清两代以至后来的民国期间,郑氏家族可是江津綦河流域西湖、骆崃山、黄泥等一带的名门望族。郑氏的宗祠都建在这长寿溪流域,这一带地方多是郑氏宗族的土地。郑氏在当地属于“德行着闻,为乡里所敬服者”,乐善好施,堪称乡贤。每有天灾人祸,他们就解囊相助。光绪本《江津县志》记载:“郑永宽,字大亮,宏治(弘治)戊申大旱,宽出粟壹千石赈贫乏。奉恩授七品服。十七年,复旱,子越宗、泰宗、兴宗各出粟柒百石助赈,三人俱恩例冠带。邑令王仪匾其堂曰:世义堂。进士邹双山有诗赞。”郑永宽及儿子郑越宗、郑泰宗、郑均兴宗均被朝廷敕封为寿官,这在江津历史上实为罕见。

寿官是明清时代的一种官名,由地方推选并经皇帝恩诏颁旨授予,这是一种名誉头衔,虽有官服和品阶,但是虚职。 由于寿官称号只有在恩诏颁布时才赐,所以整个明朝三百多年里仅授过十九次。寿官条件除了要“德行著闻,为乡里所敬服者”外,就是要长寿。要达八十岁以上。在明朝很长时间里,人们的平均年龄只有三十多岁,八九十岁的人很少。当时一个县,七十岁以上的人多只几十人;而八十岁以上的就更少。在整个明朝的三百年间,累计也只有几百人被敕封寿官。被敕封为寿官是一个县都很荣耀的事,对被赐者来说,殊属难能可贵。郑氏一门四寿官,这在全国也是凤毛麟角。这长寿溪的得名,应该与寿官有关。

……

后来的长寿溪除名儿发生了变化外,其水文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革”期间,由于大办钢铁等,造成乱砍滥伐,其源头感印坪和两岸植被遭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因而长寿溪时常断流,被当地人称为了“干河沟”。在上面开发建设的小电站、小堤坝多被废弃。从源头感应坪到溪门口,原有四处过溪跳登,现变成四座石桥。

不过,这里的生态又开始好转。人们已经认识到保护生态的意义,对这些地方实行了退耕还林。人们开始自学保护溪河,这里又开始变得山青水秀。这里的人们又开始长寿起来。这里曾出过多位百岁老人。前不久才去世两位,他们分别是102岁的刘应芳和101岁的郑扈氏。现还健在的90岁以上的老人,比如郑刘守94岁高龄了,身体还很健康。熊明昆老人93岁高龄,身体好,还能干活。这些长寿老人都笑着开玩笑说:他们是沾了这河流的光……

归来吧,长寿溪!

主管: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 主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重庆市作家协会、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16 www.cqwenyi.ne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版权所有 ICP备案:渝ICP备11000637号-21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