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内外”文艺评论 |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观民族舞剧《醒·狮》
2025-11-05 12:46:48 来源:重庆文艺网

编者按:

为扎实推进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相关文艺评论工作,有效发挥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与重庆市文艺评论家协会联合组织开展系列文艺评论活动。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观民族舞剧《醒·狮》

文/邱柏蕙

“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中华当崛起,日月共乾坤。”2025年10月25至26日,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出品,广州歌舞剧院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醒·狮》亮相重庆大剧院,参加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展演并竞逐第十八届文华奖。

舞剧《醒·狮》分为“起序”“探青”“醉睡”“入阵”“发威”“醒狮”六幕戏,以时间的发展为脉络,依次呈现了龙少与阿醒在闹市切磋武艺、结下梁子(起序);龙少之妹凤儿与阿醒在月夜相逢、情愫暗生(探青);龙少染上鸦片被凤儿撞见,却执迷不悟(醉睡);阿醒在武学中悟得真谛,放弃狮王争霸赛(入阵);大赛当日外敌入侵,凤儿为义牺牲(发威);阿醒与龙少放下私怨,携手共抗外敌(醒狮)。

以爱恨情长的小事件窥见山河破碎的大事件,是诗歌、小说、戏剧、话剧等各种文学体裁都常用的一种视角。舞剧本身的艺术性、可观性与优美性不言而喻,但是对于“长于抒情”的舞剧而言,如何才能达到“巧于叙事”的效果,便成为现代舞剧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想解决主演与观众之间的叙事隔阂,首先要学会以简驭繁——选择重情感胜过重情节的题材,更容易让观众通过演员的舞蹈动作来理解剧情。

舞剧《醒·狮》以情感和情绪的流动来贯穿全剧,每幕开篇亮起的字幕便是一幕中的情节梗概,演员以身体语言、舞步调度、舞狮气势等动作演绎着情节的发展。从龙少与阿醒的矛盾、凤儿与阿醒互生情愫、龙少与凤儿互相关心、醒母反对阿醒习武等小打小闹,转向三元里村民一致对抗外来侵略者的民族冲突。由小家到大国的矛盾进一步升级,命运共同体的呼唤让三元里的村民再次团结一致、共御外侮,情情爱爱、家长里短在国难当头都不值一提。于是,一个“醒”字便深刻地反映了中华儿女面对国家与民族危在旦夕之时,而选择觉醒与抗争的一种民族自主性。

何为醒狮?为何醒狮?

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掀起一股以“睡”“醒”“狮”为核心的创作风潮,这一时期的文学、绘画、戏剧与报刊漫画中,如徐悲鸿的《雄狮图》、鲁迅的《呐喊》、瞿秋白的《赤都心史》等创作中,频繁地出现雄狮从沉睡到觉醒的视觉图像与叙事隐喻,形成一种富有张力的民族寓言——救国与救民的任务已经刻不容缓,如何唤醒国人的血性、唤醒民众的勇气,也是当时众多艺术作品表达的核心所在。

有“沉睡”方能有“苏醒”。清朝两百多年来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一个强大的国家故步自封、逐渐没落。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让国人的自我认知从“天朝上国”转变为“东方睡狮”——曾经的民富国强已经彻底沦为历史的硝烟,如何突围、破局与自救便成为民族命运转折的重中之重。舞剧《醒·狮》除了以“醒狮”为核心文化元素,还融合南拳、潮汕英歌、梅州席狮、大头佛、饮茶文化、鸡公榄等具有代表性的岭南文化符号,让岭南文化的觉醒之势与鸦片战争的侵略力量产生一股对抗之力。

所谓“醒狮”,不仅是作为一种精神图腾和文化符号而应时而生,更是承载了当时知识分子对于民族命运的深度思考与国家复兴的深切寄望。在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醒狮”意象的流行,既是对国家沉沦的忧虑,也是对民族觉醒、奋起救亡的呼唤,因为救国需要先行者用声音和身形来唤醒沉睡的国民、号召抵抗的灵魂。雄狮的形象,以其雄健的力量感和觉醒的象征性,成为那个时代集体情感与精神诉求的重要载体,映射出一幅抗争与自省并存的历史图景。

何为情动?如何情动?

舞剧艺术的本质是以身体的“动”,外化为内心不可见的“情”。由此对于演员的要求不仅仅是舞步娴熟,还需要能承载情感、表达情感。面对来自全国各地选拔的刚毕业演员们和北方的主演依力凡(饰演龙少),导演决定:“先不忙编舞、排舞,而是花很长时间培训演员,让他们先了解岭南文化,让醒狮精神刻在每个演员心里,让舞蹈从醒狮中‘生长’出来。”由此主演团队花费两年的时间学习南拳、蔡李佛拳等武术,进而训练“举狮头旋转跳跃”“上凳椅挥打南拳”等舞狮动作,才能奠定舞剧中扎实的舞狮基础和身体语言,让舞狮中的情绪表达能更加自然与融洽。

序幕中,通过群舞们欢快热闹的舞姿,逐渐呈现三元里长街上的鸡公榄、大头佛、凉茶铺等全景风貌,展现出闹中有序的市井画卷和平凡惬意的烟火气息。凤儿与龙少的感情转变,更是通过狮凳舞、咏春棍舞、扇子舞、练桩舞等舞步,演绎出两人难以割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美,演活了兄长傲骨与柔情的反差、妹妹的娇嗔与悲痛的成长。最后,倒在血泊中的凤儿也唤醒了村民们最后的血性与反抗意识,舞狮的鼓舞人心与救国的英勇身影重叠在一起,救国存亡的号角在东方彻底吹响。

情感是舞蹈动作产生的内在驱动力,演员不是机械地去完成一整套舞蹈动作,而是鉴于与角色共鸣的情感达到了一个峰值,不得不以身体语言的形式爆发出来。《醒·狮》中“情”与“动”本身就是浑然一体的,观众所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跳舞,而是舞蹈本身就是那个人或者那群人。当舞狮的演员与角色融为了一体,演员的情感便能附加在各种形式的舞蹈表达中。演员的情感驱动着扮演角色的动作,角色的动作又反过来深化了观众的情感体验,形成一个“演员—角色—观众”之间闭合的、强有力的艺术场域。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醒狮。”《醒·狮》的成功并不是简单地将舞狮的概念融入爱国的题材中,而是在于它既超越了对舞狮民俗文化的复制,又选择以情为引、以舞为形的方式与观众达成共情。在个体命运与民族史诗的双重演奏中,让“醒”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无形的概念,而是可触碰、可感受的血性与温情。这种有温度、有深度、有生命力的生动实践,再次将演员、角色、观众三者紧紧联结在一起,而这种艺术感染力正是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核心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