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众文艺评论|“看见陌生人,看见自己”——对话《你好,陌生人》
2025-11-04 14:04:13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卢松岩

项飙无疑是近年来在社交媒体上颇为活跃的一位“学术明星”,这不仅源于他享誉学界的声望,更在于其研究中所蕴含的深厚人文关怀。早在成名作《跨越边界的社区》中,他便将目光投向当时处于城市边缘的“北漂”群体,生动而富有学理地勾勒出转型中的中国城市、流动人口与社会风貌的变迁。多年后,项飙带着他对中国社会全新的观察,重回公众视野。无论是他“把自己作为方法”,还是“附近的消失”等概念,都在社交媒体以及学术界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image

2025年,由项飙发起并主编的《你好,陌生人》正式出版,进一步探讨了中国社会日益加剧的“原子化”现象。书中,他与纪录片导演、动物园园长等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展开对话,试图为身处人际疏离困境的读者,提供更为开阔的视野与更具可行性的出路。

透明化社会:人际关系陌生化的深层症候

伴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告别了过去大杂院式的紧密邻里生活,“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不仅是生活现代化的写照,也在悄然重塑人际的交往模式,城市林立的高楼无形中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而经济高速发展期,人们投身于竞争与奋斗的浪潮,往往无暇他顾,心理的距离也随之渐行渐远。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当下,线上办公、虚拟恋人等拟态社交模式,更是进一步弱化了人们线下社交的动力。社会的陌生化趋势愈发显著。

伴随着陌生化社会的进一步观察,项飙用“透明”一词来概括当下中国社会的新特点。在他看来,“21世纪早期的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透明,或者更精确的说,越来越按照透明化的原则来组织,要把一切都变得一目了然、可以预测,尽量减少惊讶、奥妙和等待。”这种“透明”,意味着可能性的萎缩。过去,人们因信息有限,每个陌生人都可能成为一个新的信息来源,为平淡日常注入一丝波澜,因此他们愿意接近、倾听陌生人的声音与故事。然而,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似乎难以维持昔日那份涌动的好奇与疑惑,似乎一切信息尽在掌握。正如项飙所说,这里的透明并不是说人真的可以看到一切,而是说你想看到的,觉得重要的东西都已经摆在眼前,而那些不想看到的,觉得不重要的,被处理成不可见。因而人们也就丧失了去和他人建立联系,产生沟通的内在动力。这是当下社会在陌生化趋势下的又一交往困境。

陌生作为防御:疏离背后的心理逻辑

在过去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一段亲密关系的展开往往象征着孤独的个人有所依靠、有所寄托。身处亲密关系中的两个人一起构成了生活共同体,共同为生计奔波,并在日益相处与磨合中体验生命中的苦辣酸甜。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过去的亲密关系,不仅是情感的联结,还包含了利益共同体的面向。然而,当代年轻人对亲密关系的认知已经转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陌生化社会滋生与蔓延的心理土壤。

对于部分青年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回避亲密、与他人保持陌生,成为他们自我防御的工具。在物质高度发达的今天,新一代年轻人不再需要为了生计而勉强建立“搭伙过日子”式的关系。他们更加看重亲密关系中的情感质量,物质因素被视为对纯粹情感的玷污。因此,若未能遇见情感高度契合的伴侣,他们宁愿保持疏离,维持陌生。另一方面,亲密关系不仅伴随着磨合的苦涩,也潜藏着失败的风险。如书中的受访者何袜皮所说:“有时候我们觉得外面的世界很危险,但可能反而是亲密的环境会带来更大的危险。这样就会造成一种本能的直觉:亲密关系是一种纠缠。它可以很好,可以带给人温暖,但是它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出现大问题,会变成一种不可控制的东西,最终导致非常危险的结果。”因此,为了规避失败、不可控制的风险,部分年轻人便选择放弃展开亲密关系,以守护自身的情感世界。于是,“陌生”成为他们自我防护的盾牌。

看见陌生人、找到自己:社会的一剂药方

如何缓解这种对亲密关系的恐惧、体验更丰富的人生?如本书的书名所提示的,项飙等人呼吁我们“看见陌生人,看见自己”!书中的受访者刘小东认为,生活是所有创作的资源,有质感的见识于这个世界非常重要。我们不仅需要常识,更需要见识。见多识广,便不易露怯,心态也更趋达观,能与更多人产生情感共鸣,活得更“酷”。事实上,当我们沉溺于互联网为我们量身打造的“信息茧房”和“情感茧房”,并与他人保持陌生时,恰恰失去了一个反身性的自我观照视角。当周遭信息不断强化自我认同,我们反而更容易产生“一眼望到头”的透明感,丧失生活的活力。因此,遇见陌生人,就是在遇见一种可能性,;给陌生人一个机会,就是给自己一个机会。

此外,项飙还倡议我们树立一种“长期主义”态度。他认为:“生活最大的意义就是大部分时间是没有意义的,意义有时候是靠很长时间的积淀形成的,经由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会显出一种结果,那个结果,你可以认为它有意义。但现在要给它赋予意义,会扰乱你对它的理解。”在找寻自我意义、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难免遭遇期待落空、事与愿违的情境,它让我们怀疑自己曾经的出发是否是正确、自己的选择是否值得。然而,这些偏离预设的轨迹,不正是对透明化的打破吗?生命中那些难忘的独特瞬间,不正是由这些不期而遇的美好与挫折所锻造出来的吗?因此,保持长期主义的心态,在与陌生人的交流中看到他人、理解他人,或许这是另一种更快捷的自我发现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