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赖永勤
回顾中国共产党百余年的风雨历程,她之所以能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日渐走向成熟辉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始终坚持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筑牢对党忠诚,厚植为民情怀,纯正道德品质,保持清正廉洁。”如何将这一理念贯穿于我们的工作学习之中,让它成为我们思想的引领,工作的指南,生活的常态,则需要我们,特别是主流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发现其中的先进典型,并进一步挖掘他们的心灵世界,展示他们的崇高品德,探讨他们的形成原因,从而起到为时代立言,为标兵立传,为后辈立标的榜样示范作用。值得高兴的是,在这方面,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从未缺席。近日,由他们摄制并推出的纪录片《百年“馨”语》,便是其中的成功范例。

一、重树信仰:从“戏子”到共产党员的角色转变
纪录片《百年“馨”语》,讲述了从原万县市京剧团退休,有着67年党龄的百岁京剧老艺术家席慧馨,普通而又不平凡的一生。说她普通,她只是许许多多从旧戏班走出来的一位京剧艺人,为了有口饭吃,迫不得已投身到“下九流”的戏班学艺唱戏,正如她说的那样:“我9岁拜师学艺,为的是有口饭吃,11岁从家乡江苏兴化来到上海登台演出……旧社会把唱戏的看作什么?王八戏子下九流,是被人看不起的……”的确,离乡背井,流浪江湖,遭人歧视,备受欺凌,是所有老一辈艺人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说她不平凡,则在于新中国的诞生让她获得了新生,并使她的命运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她不仅幸运地成为新中国的文艺工作者,而且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党的摇篮里,完成了从“戏子”到共产党员的角色转换。“解放了,我们才出头,我们成了文艺工作者。党培养我,提高我的思想,我入了党,这是党给了我生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我。”席慧馨的这番话,是她对过去“以艺谋生”旧生活的告别。她还发自肺腑地说道:“我这一生,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是党把我的苟且换成信仰!”尤其是“把苟且换成信仰”这7个掷地有声的铮铮话语,则如她重树信仰的宣言。本片的编导敏锐地认识到,席慧馨的人生之路既充满了情节丰富的故事性,又蕴含着时代巨变的必然性,而采用纪录片手法,无疑是表现这一题材的最佳选择。它既可以成为社会人生的教科书,更可以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编导在处理这一题材的时候,紧紧地抓住了“信仰”这条主线,无论是在五光十色的职场上,还是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信仰”一直是全片的灵魂,也正是确立了这样的立意,《百年“馨”语》才完成了编导的创作意图。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百年“馨”语》既是一本情节丰富、情感饱满的人生教科书,同时也是一部事例典型,鲜活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它所引申的意义在于: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才能从根本上拯救千千万万个“席慧馨”的苦难命运,重获新生。而只有在党的摇篮里,靠党的培养、熏陶、教育,席慧馨以及像席慧馨一样的艺人,才能够重构健全的人格和理想的人生。
二、执着追求:从戏台到理想践行的社会舞台
席慧馨的职业角色是京剧演员,戏台无疑是施展她京剧技艺的最佳地方,她对自己的艺术也一直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如果说“做人如老戏箱封锁,经摔打守规矩;做事如武生靠旗,立得直扛得住;工作如琴师琴弦,绷紧方出好声”代表了她的艺术观,而“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则是她一生奉行的人生观。最为可贵的是,她不仅自己身体力行奉行着这样的人生观,还用这样的人生观影响她的家人、学生和同事。她的爱徒——著名京剧艺术家、重庆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程联群动情地说道:“我们的第一堂课,她教我们唱戏,更教我们做人。认真、踏实、坚持、感恩,都是她言传身教带给我们的。”这些朴实无华的语言,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席慧馨的人生高度:戏台只是她职业生涯的舞台,社会才是她实现理想抱负的舞台。
她演于台前,教于幕后。台上她是风情万种的艺术家,台下她是尽职尽责的教育家。为教育好后辈,她苦口婆心,掏心掏肺;送戏下乡,她带领全团翻山越岭,不畏路遥,为山乡的农民送去精神食粮。最让人感动的是,为了让从未看过戏剧的城口人民能够亲眼看一场舞台上的京剧,在当时交通极为不便的情况下,她用了整整三天的时间抵达城口,让城口人民终于看到了一场“舞台上的京剧”。
纵观全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她既没有忽视对艺术事业的坚守,更没有忽视对火热生活的拥抱,“坚守”与“拥抱”的叠加,构成了席慧馨对人生的真正追求。而编导也正是围绕“坚守”与“拥抱”这两条线,展开动人的情节叙述和灵魂挖掘。在表现“坚守”中,主要采用了“旁白”的形式,如:“一滴水的价值不是在大海里永不干枯,而是滋润于干枯的土地”;而在表现“拥抱”中,更多地采用了“内心独白”,如:“我早就想去看看他们了(注:即排练现场的演员们),别担心我,我还走得动!”也正是两者的双管齐下,使席慧馨的形象更加鲜活立体,丰满坚实。

三、坚定信念:从小我到境界升华的无私大我
在以上两个章节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本片的精巧布局和推进逻辑,“重树信仰”和“执着追求”是本片的“因”,而“坚定信念”才是本片的“果”,也是本片浓墨重彩的地方。在表现席慧馨“坚定信念”的博大胸襟和崇高境界时,编导采用了“让事实证明,用细节说话”的朴素手法,这样的手法不仅让席慧馨这位“百岁老党员”的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在艺术上也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
本片选用的两件“事实”,既让人感佩,又更具说服力。一是她率团下乡演出,看到在田间地头忙于耕作的农民,在劳作时没有农具,毫不犹豫地递上自己的银行存折,以解农民燃眉之急。二是她的女儿席学红的亲口讲述:“在20世纪70年代,我母亲补发了工资,一共有3600多元,在当时的万州可以买两套房子,她全部作为‘特殊党费’交给了组织。”
而本片选用的“细节”,一是她不顾年事已高,还亲自给万州文艺工作者上党课,面对着这些孙子辈,甚至是曾孙辈的文艺工作者,她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启迪后生:“我们能够得到今天的安宁,要永远听党的话,跟党走,向前奔,我们要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工作,也是为自己。”
另一个“细节”则是她在《遗体捐赠书》上的签字,一双百岁老人的手难免有点颤抖了,神情却很坚毅,场面令人动容,更让人感佩。她的女儿很了解自己的母亲:“当她做出遗体捐献决定的时候,我知道她是下了很大的决心的!”女儿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们不难看到作为一个女儿心里难言的痛苦。而席慧馨老人却异常坦然:“我还能做什么呢?我死了以后,把我的遗体献给医学研究,最后给国家做点贡献。”没有信誓旦旦、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是一位百岁老人对自己身后的最后安排,却让我们从中领略到了席慧馨老人小我升华到高洁境界的无私大我。
如果说反映现实与建档留史是纪录片要起到的主要作用,那么宣传教化与观念建构则是纪录片要发挥的主要功能,而它最后要达到的目的,是要让受众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字技术日新月异,多媒体手段日益翻新的当今,为争夺主阵地、抢占主渠道,各类抖音、短视频轮番交织对主流媒体造成压力。作为主流媒体,如何通过纪录片发挥好它应有的作用,纪录片《百年“馨”语》从选题策划、情节构架、手法风格到最后呈现都起到了示范作用。该片以“百年梨园情”为经,以“一曲映丹心”为纬,不仅留住了一位百岁老党员“从青丝到白发”的人生履历,老人高风亮节的胸襟情怀,也将为后人留下永远追忆、学习敬仰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