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聚山城 以精湛表演致敬京剧大家沈福存
2025-11-01 22:14:55 来源:重庆文艺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徐云卿 黄瑶)“歌悠远,指如兰。眼动春山,俏丽俨然。须眉扮红颜,艺高继前贤。生旦双辉巧转换,粉墨百态实非凡……”11月1日晚,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剧场灯火璀璨,座无虚席,京剧大家沈福存先生表演艺术传承晚会精彩亮相。这场演出,是弟子们对师门嘱托的践行,是名家们对前辈的致敬,更是沈氏表演艺术在故乡舞台的回响。

ad6fb90a6e9be582fe93e3b40a52961a

美名留梨园 戏迷追思意绵长

2025年是已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沈福存先生诞辰90周年。为致敬戏曲大家,传承京剧经典,由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中国文联戏剧艺术中心、重庆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福耀菊坛·典范长存——京剧大家沈福存先生艺术成就展演”(重庆站)在重庆川剧艺术中心举行。沈福存先生表演艺术传承晚会正是其中的重要活动之一。

b45db1cf04f0ebd8ca74a871d59740e4

距离开场还有1个多小时,重庆川剧艺术中心大厅里已是花团锦簇、人声鼎沸。祝贺花篮整齐陈列,将大厅装点得格外雅致;沈福存先生的剧照、剧本,生前的戏服、头饰等珍贵遗物静静展陈,泛黄的纸页与精致的纹样无声诉说着宗师七十载梨园岁月;来自各地的戏迷或驻足凝视遗物追思往昔,或三五成群交流着对演出的期盼,言谈间满是对沈福存先生的崇敬。

c6a3b5fc0f09c60b2b3c9415eec59d94

今年89岁的老戏迷何宝禄,1963年从北京来到重庆,与沈福存结下了超50年的莫逆之交。“沈先生为人谦虚、人格高尚,其京剧艺术不仅让票友们加深了对京剧的理解与认识,更成为了大家的精神指引。”何宝禄深情回忆,“此次观看演出,便是对沈先生最好的缅怀,也期盼他的艺术能够长存。”

来自四川的学生王一卜也分享了自己的感受。作为年轻戏迷,她平时常听京剧、川剧,此次因演出汇聚众多名家而来观摩。“我小时候仅被戏曲的精美装扮吸引,高中后才领悟到唱腔、声韵等深层美感。”王一卜坦言,“沈先生的《玉堂春》是我最常观看的剧目之一,他不仅唱腔动听,更能通过细腻的身段动作塑造鲜明人物。”

7f50e8896239721dcd4a71109a1a91f3

方寸舞台藏乾坤 经典唱段见真章

当晚7点半,群星璀璨的传承晚会正式拉开帷幕。晚会由京剧名家宋小川与北京曲剧名家许娣联袂主持,著名影视演员陈建斌担任讲述人。

“可能你知道那个在舞台上被称为‘不派之派’的大青衣沈福存,而那个从重庆厉家班福字科走来、被叫做‘戏补丁’的小演员——哪里缺人就补哪里的沈福存,可能你并不熟悉。”陈建斌向在场观众讲述道,“这位大青衣的演艺生涯不是一道坎,而是一路坎。时代没让他一开始就做青衣,为了能留在舞台,他唱小生、唱老生,搬布景他也能干。在对观与演的长期思考中,他把角色隐含的情感外化为鲜明的神态,把情的萌动、情的流露、情的示意、情的反应全部化为细腻的艺术表达。”

af1039e88b84015a356268e5bca24de1

一番话,将观众带入了对沈福存传奇艺术人生的回顾之中,随后一段段沈福存代表作经典片段的影像资料和演绎,更是让观众见到了其艺术精神在新一代戏曲人身上熠熠生辉。

在“我没有紧箍咒”“我想得到就做得到”前两个篇章中,沈先生弟子、学生带来精彩演出。刘丹丹、胡小红、田琳的《行云流水》,刘铮的《大登殿》、李晓兰的《凤还巢》、万晓慧的《春秋配》、周利的《御碑亭·避雨》、程联群的《玉堂春·监会》等唱段轮番登场,将程式之美化作流动的诗行。

f12c6b8b5ee8165eec91079bb4e36b93

第三章“我要让这盆油燃起来”更是名家云集,让晚会高潮迭起。张军强、裘云、宋小川、胡文阁、张建国等携《珠帘寨》《铡美案》《锁麟囊》《凤还巢》《大漠苏武》等选段登台,每位名家都以最精湛的技艺,向沈福存先生致以敬意。

332b30229c6c0284909fed8363aaa702

作为沈福存女儿,重庆市川剧院院长、“梅花大奖”得主沈铁梅携父亲创作的《望江亭》“京川两下锅”选段惊喜登台,京韵的醇厚与川腔的灵动在她的唱腔中完美交融,创新的演绎形式不仅展现了传统艺术的跨界活力,更藏着女儿对父亲最深沉的思念与传承。

43afa0691551f5d5f880f593c37662fd

晚会尾声,沈福存众弟子、学生,带来一曲原创戏歌《梨园翘楚》,戏歌声里,沈福存先生兼收并蓄的包容、创新求变的勇气、敬畏观众的初心愈发清晰,赢得满堂喝彩。

3dae76d852e07b48300ab483b3f789af

晚会结束后,戏迷久久不愿意离开,在戏迷强烈的呼声下,张建国、程联群、李晓兰等名家返场,再次献唱,掌声喝彩声起此彼伏。

曲终人不散,薪火永相传。剧场外的展览厅里,先生的剧照静静陈列;舞台之上,经典唱段代代相传。这便是对“福耀菊坛,典范长存”最好的注解——先生虽逝,艺术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