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 |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学术讲座开讲
2025-10-19 12:35:30 来源:重庆文艺网

近日,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书法篆刻作品展览配套学术讲座“汉字艺术与中国文化”在重庆美术馆(重庆画院)举行。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书记、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曾来德担任主讲,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重庆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漆钢主持,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等众多高校书法专业师生及书法爱好者现场参与。

DSC_0595

漆钢在开场中介绍,曾来德不仅有中国国家画院原副院长、中国美术馆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等多重专业身份,还出版《曾来德书法作品集》《曾来德谈艺录》等多部专著,是兼具创作实践与理论深度的书法大家。他特别提到,本次讲座将采用“主讲+互动”形式,鼓励在场师生提前思考,把握与名家交流的难得机会。

IMG20251017160614

活动中,曾来德首先点明本次书法展的国家规格与独特价值——作为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等主办的全国最高级别书法展览,展览分“60岁以上代表性书家提名展”与“全国征稿遴选展”,形成不同维度的艺术对照。他随即切入核心主题,提出“汉字与艺术是事物两面”的观点,指出大众常混淆“书写”与“书法”,而真正的书法艺术需站在学术高度审视。围绕汉字艺术的文化内核,曾来德从三大维度展开深度解析。在艺术元素层面,他提出书法的“黑白二元对立”:黑色墨汁是“全色”,白色宣纸是“万光之源”,二者搭配柔软毛笔的“变数”,形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无限可能,这正是书法成为“世界最古老且长寿艺术”的关键。在文化传承层面,他强调“一部中国文化史就是一部手写史”,秦始皇“书同文”打破地域隔阂,使中华文明成为唯一未中断的古文明,而科举制度将书法作为“第一考核关”,更凸显其在人文素养培育中的核心地位。在文明对话层面,他结合自身20年中西方文化交流经历,指出书法是“西方百年未能改变的中国文化符号”,通过“视觉与听觉的转换”(如毛笔摩擦声可称为“无声之乐”),能为中西方文明交流搭建无障碍通道。

DSC_0671

讲座尾声,曾来德与现场师生展开互动,针对“当代书法如何平衡传统与创新”“青年书家如何提升文化素养”等问题逐一解答。他鼓励在场学子“做时代的开创者”,在深入理解书法与中国文化深层联结的基础上,探索书法艺术的新可能。

本次讲座不仅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内涵,更让现场观众真切领悟到:书法既是汉字的艺术升华,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核心载体,其在文明传承与国际对话中的价值亟待代代挖掘。值得关注的是,本次讲座为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系列书法学术讲座的开篇活动,后续还将持续邀请国内知名书法家,围绕书法创作、理论研究、文化传播等主题开展更多交流活动,为广大书法爱好者与从业者搭建长效学习、互动的优质平台。

文图/重庆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