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记者 徐云卿 刘钊)10月17日、18日,作为第十八届文华奖参评剧目,话剧《鳄鱼》在重庆国泰艺术中心连演两场。这部魔幻现实主义话剧,以极具冲击力的现场呈现,将“欲望与人性”的探讨搬进剧场,让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直面内心。

《鳄鱼》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构思十余年精心创作的一部魔幻现实主义话剧,分为四幕九场,情节围绕主人公单无惮及其在生日派对上收到的贺礼“鳄鱼”展开。这一特殊的贺礼,既是推动情节的关键线索,更是整部剧目的核心意象。
初见时,鳄鱼还能静卧在鱼缸之中;随剧情推进,鳄鱼逐渐“生长”,终成遮天蔽日的巨影,鳞片在冷光下泛着微光。戏剧通过一条无限生长的、会说话的鳄鱼,挖掘人性深处的秘密,深刻探讨“欲望”这一主题。

舞台上,各色人等粉墨登场,穿梭在舞台间,一句句暗藏玄机的台词让剧情高潮迭起,展现生活的荒诞和人性的贪婪。赵文瑄、张凯丽等实力派演员的现场演绎,则让《鳄鱼》的故事更具感染力。
由赵文瑄饰演的单无惮,从最初收到小鳄鱼时的心事重重,到后期纵容鳄鱼生长、直面内心欲望的挣扎,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充满层次。“水在河里流,河在岸里走,岸在我心里。我在河里游,鳄鱼在水里,水在我心里。鳄鱼在河里,河在我心里,我在鳄鱼肚子里……”随着尾声这句独白落下,单无惮的生命走向终点,也道尽了欲望与自我纠缠。

张凯丽则以颠覆性的表演征服了观众。此前她曾在该剧中塑造巧玲一角,如今却从“被丈夫抛弃的原配”化作“夺走婚姻的情人”,扮演起了瘦马一角。她坦言,接到换演瘦马的邀约时,自己的第一反应是“嗷”了一声,足足愣了8秒,“巧玲我已经演了50多场,演起来驾轻就熟,且自己更易与她共情。瘦马对我而言,是一次‘炸裂’且冒险的挑战。”

尽管巧玲与瘦马形象截然不同,但张凯丽凭着丰富的表演经验和对角色的深入理解,还是找到了二者的共通之处。“她们都处于在婚姻情感中被捆绑、压迫的状态,都有反抗和争取权益的诉求,甚至带有‘疯魔’成分。”张凯丽认为,莫言先生的戏深入探讨人性真谛,极具现实意义,无论男女观众,都能从其中得出感悟。

而从相声舞台跨界而来的白凯南,此次挑战饰演“牛布”一角,对他来说收获颇丰。“此前我大多活跃在曲艺领域,《鳄鱼》是我首次挑战如此有分量的大型话剧。相声舞台上,我需要和观众互动,会在意包袱响不响,以根据观众反馈及时修改作品;但在戏剧舞台上,我必须完全沉浸在人物中,不能在乎观众有没有鼓掌,不然就进入不了角色。”白凯南透露,《鳄鱼》已演出近60场,每一场对自己而言都是一次新的成长。

演员们在角色中的突破与成长,为《鳄鱼》的舞台注入了鲜活生命力,而这份精彩呈现的背后,也离不开创作团队对作品的深度打磨。谈及创作背后的故事,导演王可然满是感激:“很感谢莫言先生的信任。《鳄鱼》的剧本深刻、多维、丰富,超越诸多戏剧文本局限,我在第二次阅读时就深受震撼和感动。因此,我们未经历什么争论,创排一开始就很顺利。”
关于现实主义题材舞台作品的创作,王可然也有着自己的思考:“现实主义题材的作品,本来就应该又叫好又叫座。”在他看来,现实主义不是复印机或照相机,而是要用恰当的手段表达现实中人们的困惑与痛苦,好的现实主义作品自然具备强大市场性,因其共情能力最强。

两场演出谢幕时,剧场内的掌声迟迟没有停歇,不少观众走出大厅后仍在讨论剧情,这正是《鳄鱼》用艺术叩击人心的最好证明,也让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带给人们的思考,在剧场之外有了更长久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