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赖永勤
在数字技术重构人类感知方式的今天,城市已不再只是砖石垒砌的物理实体,更成为被影像不断书写、重构的文化文本。西南政法大学张建教授与鲁瑶合著的《抖音中的重庆:赛博城市的影像再造》,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该书以重庆这一极具空间叙事张力的城市为样本,敏锐捕捉短视频平台如何介入城市文化的基因重组,完成从“雾都”到“赛博之城”的影像蜕变。它不仅是一部关于城市传播的学术力作,更是一曲关于“新韵重庆”的视觉诗篇。须知,一个新生事物的涌现,需要我们从理论上给予正确的引导,这样做既可为它的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同时也可避免走入误区,陷入旁门左道。从这个意义上讲,两位作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充分体现了他们的学术良知和责任意识。

一、从“山城”到“赛博之城”:影像再造的美学革命
重庆,自古以来便是“山城”“江城”,其山水交融的立体格局与巴渝文化的深厚底蕴,构成了城市最初的“地理韵脚”。然而,在抖音的镜头下,这座城市经历了一场美学的“赛博转向”。轨道交通穿楼、洪崖洞夜景、两江交汇的灯火……这些视觉奇观不再是孤立的景观,而是被短视频平台重新编码为具有未来感与魔幻色彩的符号系统。
《抖音中的重庆》一书指出,这种影像再造并非简单的“景观堆砌”,而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视觉共创”。官方媒体的宏大叙事、本地居民的生活化分享、外来游客的“媒介朝圣”,乃至“盗猎者”的二次创作,共同拼贴出一幅多维度的“新韵重庆”图景。这种“新韵”,既保留了重庆原有的地理肌理与文化基因,又注入了数字时代的视觉活力,形成一种“虚实交织”的美学张力。
二、“四维分析框架”:理论建构的学术深度
本书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现象的捕捉,更在于理论的创新。作者提出“空间漫步—影像建造—虚实辩证—元宇宙重构”的四维分析框架,系统揭示了短视频如何重构城市的文化地理。
在“空间漫步”中,重庆的自然地图、文化地图与生活地图被重新激活。缙云山的日出、嘉陵江的晚风、山城步道的烟火气……这些原本属于本地人的日常经验,通过短视频的传播,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用户的“共享记忆”。而在“影像建造”部分,作者细致分析了官方、内部、外部与盗猎四类建造者的行为逻辑,展现出城市形象从“单向宣传”到“多元共创”的范式转变。
尤为深刻的是“虚实辩证”与“元宇宙重构”两章。作者指出,抖音中的重庆并非现实的简单复制,而是一个具有自主逻辑的“拟像城市”。当洪崖洞的灯光从实体景观转化为数字符号,当轨道交通穿楼成为全民创作的母题,城市空间便被赋予了可编辑、可传播的文本属性。这种“虚实交融”不仅改变了人们对城市的认知方式,更预演了未来“元宇宙城市”的文化形态。
三、“新韵重庆”的文化内核:在地性与全球性的融合
“新韵”之“新”,不在于对传统的抛弃,而在于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本书深刻揭示了重庆在数字化浪潮中如何平衡“本土根脉”与“全球表达”的张力。
在抖音的传播中,川江号子、山城棒棒、大足石刻等传统符号并未消失,而是以新的形式重新进入公众视野。例如,川江号子与说唱音乐的融合、防空洞从历史记忆转化为市井生活的场景,都是文化“再地方化”的生动体现。这种“低文化折扣”的传播策略,使重庆的地方性知识得以在全球语境中流通,形成一种“越是地方的,越是世界的”文化自信。
同时,作者也敏锐地指出,在流量逻辑的主导下,城市形象容易陷入“奇观化”的陷阱。如何避免“8D魔幻”成为新的刻板印象?如何让“网红”走向“长红”?本书提出的“动态性共生网络”与“文化地图自发绘制”等路径,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的思考。
四、方法论启示:数字人文的跨学科实践
在方法论上,《抖音中的重庆》展现了数字人文研究的跨学科潜力。作者不仅运用了符号学、空间理论与媒介生态学的分析工具,还结合了大量抖音数据的语义解析与用户访谈,使研究既具有文化批判的深度,又具备实证研究的严谨。
这种“理论—数据—实践”的三维互动,使本书不仅是对重庆个案的剖析,更是对数字时代城市形象生产机制的系统反思。它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可复制的分析框架,也为城市管理者、文化传播者与内容创作者提供了实践指南。
五、结语:在虚实之间,书写城市的未来
《抖音中的重庆:赛博城市的影像再造》不仅是一部关于城市与媒介关系的学术专著,更是一曲关于“新韵重庆”的视觉史诗。它告诉我们,城市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山川形胜、历史积淀,更在于其被不断书写、不断重构的文化活力。
在抖音的镜头下,重庆完成了一场从“地理城市”到“影像城市”的华丽转身。这座“赛博之城”,既是现实的延伸,也是未来的预演。它提醒我们:在数字时代,城市的文化生命力,恰恰在于其能否在虚实之间,找到那条连接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记忆与想象的诗意通道。
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言:“在流量逻辑主导的传播生态中,如何平衡城市形象的创新表达与文化根脉的守护?”这本书,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深刻回应。它让我们看到,重庆的“新韵”,不在于追逐流量的浮光掠影,而在于扎根土地的深沉叙事;不在于视觉奇观的短暂狂欢,而在于文化基因的持续生长。
在这个意义上,《抖音中的重庆》不仅是一部关于城市的书,更是一部关于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如何建构意义的书。它值得每一个关心城市未来、文化传播与数字生态的读者细细品读。
作者简介:
国家一级文学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全国百优广播电视理论人才,重庆文旅委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