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体写诗 跃动灵魂
脚尖勾勒山河 肢体诉说永恒
10月10日-11日
第十八届文华奖舞蹈节目专场
即将开启
顶级舞者集结山城
邀你共赴一场肢体美学的巅峰盛宴
舞蹈类专场


【演出名称】
第十八届文华奖舞蹈节目专场
【演出时间】
10月10日/11日 19:30
【演出地点】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大剧场
【购票方式】
“重庆国泰艺术中心”小程序
“大麦”小程序
【演出票价】
480/380/280/100
早鸟5折240/190/140/50
【演出顺序以实际为准】
01 群舞《太平有象》


群舞《太平有象》以云南亚洲象群北上南归的故事为原型,用云南特点鲜明的傣族舞蹈元素为主基调,讲述大象北迁南归、与人类和谐共处的故事。
舞蹈以点带面,用男子独舞,双人舞作为群舞中的寄托,依靠舞者自身的形体、姿态,展现象群的奇幻之旅,也呈现出青山绿水、生态和谐的中国形象,同时诠释民康物阜、喜乐升平的美好图景……舞蹈最后结束的画面:回望大自然也是最后的留白……引起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和谐美好”的遐想与向往。“太平有象”“喜象升平”,寓意“河清海晏、民康物阜”。
02 单人舞《扎念情》


《扎念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创作主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扎念琴”为题材,讲述了一位藏族少年,在雪域高原吟唱弹拨而舞之景,呈现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舞蹈巧妙运用“扎念琴”与“堆谐”“现代舞蹈元素”,注重体现舞蹈演员的专业性,因为此次舞蹈比赛是专业舞蹈比赛。
03 群舞《柔情似水》


《柔情似水》以生活在泸沽湖这片绿水青山中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为基调,以民间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甲搓”为动态素材,以当地民谣“夜歌”为音乐原型,经过艺术创造,展现了泸沽湖山水之优美,水滨女性之柔美和人民幸福生活之甜美。
04 群舞《唐宫夜宴》


舞蹈《唐宫夜宴》的创作以盛唐文化为背景,灵感来源于一组唐代乐舞俑,用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表现形式,讲述了一千三百多年前,一群正值青春的女乐官在赴宴演出途中发生的趣事。
舞蹈将不为人知的可爱、顽皮的形象、性格特点与禁锢下的宫廷生活形成鲜明对比。服装、造型采用极具特点的三彩元素,并极大地还原了历史,将观者带入到盛唐时期独有的美学空间,展示出三彩艺术之大美中原,大美华夏。
05 群舞《湾》


舞蹈《湾》以粤港澳大湾区深厚文化底蕴为创作灵感,通过艺术提炼展现湾区人民“顶硬上”的进取精神与蓬勃不息的生命力。舞蹈以独具匠心的编排手法,将地域文化符号转化为灵动舞姿,以“行灯人”为情感纽带,带领观众穿行于海浪般起伏的群舞阵列之间,演绎海湾潮汐的自然韵律,更象征着湾区人民携手同心的精神共振,寄托着三地民心交融、共绘发展新图景的美好期许。
06 群舞《阳光下的麦盖提》


作品《阳光下的麦盖提》既有中华文化的瑰宝刀郎舞的热情奔放,刚劲有力,又融合了山东鼓子秧歌的粗犷豪放。新疆人民的现代生活与援疆干部、“访惠聚”驻村工作情景交融,在保留传统民间舞蹈风格的同时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描绘出新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阳光照耀下的美好生活与时代风貌,充分体现了新疆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生动现实,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内涵,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优秀作品,是创作真实可感、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艺力作。
07 群舞《走进光里》


舞蹈《走进光里》通过一位追忆韶华的老者与少女们在光影中共舞,勾勒出生命与时光的交响。舞姿刚柔并济,传统与现代碰撞出震撼的美学张力。
时空交错的叙事创新:通过“老年自我”与“青年自我”的舞台并置,以蒙太奇式舞蹈语言打破线性时间逻辑,通过肢体韵律实现“时光对话”。
08 双人舞《观》


双人舞《观》的创作灵感犹如一道奇妙的时空连线,连接起古老与现代。它源自中国戏曲经典武戏《三岔口》,编导以现代舞灵动多变的身体语汇为画笔,蘸取诸多中国传统元素的颜料,勾勒出中国舞者探索现代舞独特表现形式的崭新路径。
09 群舞《颜裳》


《颜裳》运用非遗变脸技艺,将戏曲脸谱象征的人物性格与拉丁本体五支舞蹈的情绪色彩对应,形成中西文化符号,以情感为桥梁的交流与融合。
在本体语汇基础上,以竞技舞蹈的技术框架为载体,融入中国戏曲身段与古典舞元素,使每个技术节点都成为文化意象的转译。这种“符号对应-动作互文-技术嵌套”的结构,既保持了拉丁舞的竞赛属性,又将中国美学“以形写神”的精神贯穿始终。高度融合艺术性和竞技性,在跨文化语境中完成从形式拼接到精神共鸣的升华,形成兼具中国审美意蕴及世界性表达的舞蹈作品。
10 群舞《江南》


作品《江南》以汉乐府·江南为主基调展现了一幅诗意画卷。吴侬软语,舟行施施,绿色的江面,远处的渔火,述说着江南的情韵;碎步园林,人移换景,择一处倚靠,探江南春景;眼前景在画中游,心中诗意油然而生,是一首写给江南的情诗!
11 双人舞《惊鸿》


作品《惊鸿》以中国的生态蝶变为创作底色,选取鸿雁这一东方文化意象为叙事载体,通过芭蕾艺术的独特语汇,构建起一幅关于生命与文明的诗意画卷。
作品以“一缕清越笛声”唤醒晨曦中的惊鸿为序幕,循着“晨光熹微—日间翩跹—暮色栖居”的时间脉络,展开一对鸿雁在长江之畔相知相守的生命诗篇。作品将芭蕾艺术的“开绷直立”与鸿雁的生态习性相融合,通过Arabesque(迎风展翅)等经典舞姿的解构重组,塑造出振翅、俯冲、盘旋的动态舞台,以“候鸟之恋”的拟人化表达,将生态文明理念升华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东方美学境界。
12 双人舞《绿釉陶男俑》


古典舞《绿釉陶男俑》剧目取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文物“绿釉陶男俑”,截取历史长河中的吉光片羽,融合中国古代传统曲艺,以古典舞的形式展现精品文物。将现当代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用肢体艺术塑造剧目两位人物——“参军”与“苍鹘”。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审美力,以及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通过舞蹈演员的演绎,让文物从历史长河中苏醒,使历史、文化、艺术可感可亲。作品以历史为骨,艺术为翼,用男子双人舞讲述参军戏中优人的一生。
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期间
还有更多精彩演出
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