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众评论|创新的力量——“时代之音”唐晓作品音乐会乐评
2025-10-09 13:13:49 来源:重庆文艺网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由重庆市曲艺团主办、重庆大同国乐团等单位协办的“唐晓作品音乐会”,于2025年9月18日在重庆国泰大剧院盛大上演。音乐会紧扣“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主题,精选唐晓近年来创作的佳作。这些作品风格多元却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涵盖民族器乐、曲艺演唱、通俗歌曲、情景音诗画等多种形式。每首作品都凝聚着唐晓的艺术巧思与时代洞察,从创新手法到创作理念均紧扣当下,观众在旋律流转间既能发现传统艺术的新活力,也能感受到创作者与大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心”系观众,乐中有情

当天的音乐会现场,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景象——观众热情如潮。距离演出开场1小时,重庆国泰大剧院便迎来大批年轻观众,他们或手捧鲜花、或身着精致服饰,早早聚集在售票处等候检票入场,期待一睹这场曲艺盛宴的风采。观众席间,年轻面孔随处可见,不同于以往传统曲艺演出以“老票友”为主的场景,现场既有全家总动员的温馨画面,也有众多青少年的身影。剧场1000个观众席位几乎座无虚席,长达2小时的演出中,无一名观众提前离场,这在传统曲艺演出中实属少见。

演出过程中,观众纷纷举起手机记录精彩瞬间;当舞台呈现“两代传承”的情景演绎时,全场多次爆发热烈掌声;音乐会落幕后,观众更是排队上台向创作者与表演者献花,久久不愿离去。

音乐会的编排设计尽显巧思,以“曲艺音乐”为核心,打破传统音乐会单一的表演形式,创新融合情景音诗画、现场乐队伴奏、主持人访谈、曲艺现场演唱等多元元素。观众在沉浸式体验中,既能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张力与四川曲艺的独特韵味,也能领略流行音乐的多元风格。这种“以艺术串联成长”的传播模式,为当代曲艺的推广提供了有效借鉴。随着音乐节奏变换的舞台灯光、在现代编曲中焕发新生的传统唱腔,让现场艺术氛围愈发浓厚。正如坐我后排的观众所言:“没想到曲艺也能这么好听!”

此外,流行音乐乐队的登场成为现场一大亮点。乐队成员身着时尚休闲的演出服饰,演奏节奏明快鲜活,音乐表达贴近当代生活,不仅赢得观众掌声,更引发深度情感共鸣。这一呈现方式恰恰印证:观众并非不愿走进曲艺艺术,而是期待更具时代感、更贴近生活的曲艺作品。

现场既有老观众在熟悉的韵律中颔首击节,也有新观众为创新的艺术表达喝彩。这种代际间的审美交融,正是传统曲艺在当代焕发生机的最美写照。这些年轻观众的身影,让我们清晰看到:曲艺不再是静态的“文化遗产”,而是能够持续生长、贴近大众的活态艺术。

拥抱时代才能被时代拥抱

唐晓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将个人艺术追求深度融入时代叙事,为当代曲艺作品创作探索出一条可行路径——拥抱时代才能被时代拥抱。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她创作通俗歌曲《顽强》,以激昂铿锵的旋律展现人民群众面对灾难时的团结精神与坚强意志,生动诠释了音乐“抚慰心灵、传递力量”的社会价值;她创作四川盘子《携手双城曲满天》,以传统曲艺形式结合现代流行唱法,生动展现荣昌、隆昌两地协同发展的活力,让传统艺术成为连接区域文化、促进区域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巴渝文化传播领域,唐晓的作品精准贴合重庆特色,成为巴渝文化的“音乐名片”。为重庆四面山实景剧《四面情缘》创作的主题曲《四面山情缘》,以当地著名的“天梯爱情”故事为创作灵感,将四面山的自然风光与真挚人文情感融入旋律,每年夏季都成为四面山景区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为荣昌区“千年荣昌 历史文化周”创作的四川清音《海棠花开》,突破传统清音的唱腔,创新性融入民歌元素与舞蹈表演,开创“清音歌曲化”的艺术新格局,实现曲艺与巴渝文化的深度绑定。

同时,唐晓擅长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挖掘创作灵感。四川车灯《飞花令》以古代“行酒令”为创作切入点,用曲艺形式展现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与文化内涵,既传递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也让年轻观众在艺术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原创作品《觉醒之音》作为民革中央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线上文艺汇演的开场曲,以音乐叙事再现中华民族在党的领导下攻坚克难的辉煌历程,成为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近二十年来,这些作品先后登上重庆市少儿曲艺大赛、地方大型文艺晚会等重要舞台,成为传统艺术服务时代、服务群众的典范之作。传统曲艺需要传承,更需要敢于突破的“焕新”。本场音乐会的成功充分证明:当古老的曲艺艺术真诚地拥抱时代、贴近大众,时代与大众必将以热烈的反响予以回应。

守正创新

唐晓与曲艺艺术的深厚羁绊,源于“家学传承”的基因。她的父亲唐柯贵是原重庆市歌舞团的资深二胡演奏家,正是父亲的艺术熏陶与悉心教导,让唐晓从7岁起便与二胡结下不解之缘,开启了长达43年的音乐艺术之路——童年时期,父亲手把手教导她掌握二胡的把位技巧与旋律把控;进入重庆市曲艺团后,面对全新的曲艺音乐领域,父亲又通过乐谱解析、音频对比分析等方式,帮助她梳理四川曲艺的曲牌规律,成为她探索曲艺音乐创作的“第一引路人”。这种“口传心授”的传统传承模式,不仅为唐晓打下扎实的传统器乐功底,更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信念深深植根于她的心中。

这份家学传承,在唐晓的创作与实践中转化为鲜明的“守正”底色。她创作的民族器乐管弦乐作品,始终保留着父亲那一代艺术家所注重的“重庆腔调”,延续地域音乐特色;在创作四川清音《海棠花开》时,她特意请教父亲对传统清音唱腔的理解与见解,确保作品在创新表达中不失传统本源。与此同时,唐晓并未局限于家学的“传统框架”,而是积极探索突破——她将父亲传授的二胡演奏技巧融入乐队编配,让传统器乐与现代声部碰撞出全新艺术火花。如音乐会中的《记忆中的旋律》,便以二胡为主线串联三首经典民歌,既延续了家学传承的基因,又通过现代配器手法赋予作品鲜明的时代感,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

如今,唐晓的传承早已超越“家族范畴”,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薪火传递者”。她深知当前曲艺创作人才短缺的行业困境,因此在本场音乐会中特意增设“主持人访谈”环节,分享父亲教导自己的艺术心得与创作经验,让观众直观感受家学传承的温度与力量。从父亲的“手把手教学”到自己的“紧跟时代创新”,唐晓用两代人的坚守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既需要敢于突破的创新勇气,更需要“世代接力”的坚定恒心。而这种扎根家庭传承、紧跟时代步伐的传承模式,正是曲艺艺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

唐晓的艺术之路是传统曲艺“守正创新”的生动缩影。未来,期待唐晓能将曲艺音乐的核心——“曲牌”更多地融入创作,在彰显曲艺音乐本质特色与塑造个人艺术风格之间找到更佳平衡,创作出更加经典的曲艺作品,用作品与行动证明,只要守住传承的“根”、握紧创新的“魂”,传统曲艺就能永远“活”在当下,持续“火”向未来。

(作者:田金迪,重庆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助理研究员,重庆市沙坪坝区曲艺家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