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小玉 潘昱竹
《单向度的人》于1964年问世,彼时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物质繁荣的黄金时期。然而,在表面的繁华与技术进步的背后,马尔库塞敏锐察觉到一种深刻的控制与异化机制,它正悄然侵蚀着人的主体性与批判能力。为此,他提出“单向度的人”(又译“单面人”)这一概念,指出发达工业社会已蜕变成一种“单面的社会”,活动在其中的则是具备“单面思维”的“单面人”。该书的核心目的正是批判发达工业社会如何通过一系列隐蔽的方式,压抑人的自由意志与批判能力,并试图为超越这种单向度的生存状态寻找可能的出路。

本体之思:单向之人何以成立?
所谓“单向度的人”,即指在发达工业社会中逐渐丧失否定、批判与超越能力的人。他们不再质疑现实,不再想象另一种可能的生活形式,而是彻底顺从于现存体系的逻辑与价值。这种人恰如尼采笔下的“末人”——安于舒适的平庸,逃避自由的重负,失去了创造的欲望和超越的冲动。
马尔库塞的理论融合了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深刻揭示了现代技术理性如何演变为新的控制形式,进一步导致人性的异化。单向度的人的主要特征——物质至上,过度依赖物质享受,忽视精神需求与灵魂丰富;批判性丧失,只盲目地屈从现实、接受现实,缺乏反思与反抗的意识;技术控制深化,技术理性通过媒介渗透到生活方方面面,占领了私人的空间。
该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技术进步和消费文化压抑人的批判性思维,警示现代社会需警惕科技对精神的侵蚀,强调精神追求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马尔库塞还对社会科学中的“操作主义”提出了尖锐批评。他认为,操作主义将概念的意义窄化为可测量、可操作的内容,排除了一切超越性、批判性的维度。这种思维方式排斥了“历史替代性选择”——即不同于现实状况的其他社会可能性,进而削弱了人们想象另一个世界的能力。
真假之辩:单向困局何以深化?
单向度状态的固化与马尔库塞所提出的“虚假需求”密切相关。他严格区分了“真实需求”与“虚假需求”:后者指由特定社会利益集团通过广告、媒体和文化意识形态强加给个人的需要,如追求特定品牌的消费、接受娱乐工业提供的放松方式,甚至是被塑造出来的爱憎情感。它使人沉溺于 “舒适的麻木”中,以维系系统稳定。在这种控制下,人逐渐异化为工具性的存在。正如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隐喻的,人在现代秩序中沦为非人的、功能化的客体——异化不再局限于劳动领域,而是渗透进休闲、消费和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马尔库塞的这一洞见,在今天仍带给我们清新的空气。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刘擎指出“我们总认为,在日常语言中、人际交往中、社会实践中,所运用的所有概念都是理所应当的。” 当今社会下,语言的影响力被空前放大,互联网的普及与UGC的常态化为话语权力的泛化提供了土壤。新奇的概念一旦出现,便易引发盲目追捧。尤其在算法加持下,个体似乎不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动物,而被简化为一串串冰冷的代码,由机器解析偏好,投喂同质化内容。
这种现象固然提升了信息传播效率,但弊病也显而易见:现代人的语言习惯与审美趣味日趋雷同。我们习惯于根据数字平台上的信息决定消费行为,沉浸在短视频所搭建的 “短平快”的价值观中,咀嚼着由商业电影、流水线音乐、时尚杂志和综艺偶像所铺陈的看似繁荣、实则单一的文化盛宴。由此,我们是否已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单向度的人”?
破茧之道:双向新篇何以开创?
双向度社会允许对现实进行批判性思考,而单向度社会通过技术手段(如高效率生产、消费模式)消除对立性因素,使个体被动接受现状。
为此,我们首先需要辨明马尔库塞所区分的“虚假需求”与“真实需求”。法国学者鲍德里亚指出,现代社会的消费行为已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转变为对符号化物品与服务中所承载的“意义”的消费。对此,我们需以智慧之眼、心灵之窗,审视内心,警惕被社会操纵的消费欲望,避免成为马尔库塞所警示的、在舒适温水里丧失批判能力的“单纯技术性动物”。
其次,培养辩证思维,拥抱多元视角。古往今来,先贤哲人们无不倡导辩证看待问题。老子言“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揭示万物相互关联、相互转化之理;亚里士多德的 “四因说”,从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存在和变化;苏轼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莎士比亚的“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皆以深邃洞见为我们打开看待问题的多向之门,他们的思想正是对世界多元本质和否定性向度的深刻洞察。因此,在现代社会,我们需要突破线性思维、挑战权威,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最后,在人工智能时代善用技术,守护独立思考能力。过度依赖AI进行决策与信息获取,容易陷入思维定式,失去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这正是马尔库塞批判的“技术理性霸权”在现代的极致体现。AI作为一种工具理性,通过算法推荐固化我们的信息茧房,通过效率最大化剥夺我们试错和反思的机会。因此,在素质教育中,不能仅停留在培养使用技术的能力,更应涵养对技术本身进行批判与反思的维度,探索如何使技术从社会控制的手段,转变为实现更高自由的工具。
总而言之,真正的破茧之道,最终仍需回归个体的自觉与勇毅:发掘真实需求,对一切信息保持批判的向度,在技术洪流中守护精神的主体性。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看似固化的结构中,为灵魂争取一寸自由的空间,重新获得想象另一种可能性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