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茶花·新大众评论|以“降维”的姿态推动公共对话——对话《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
2025-09-30 11:03:20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董小玉、卢松岩

出版于2025年的《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是许纪霖教授的著作,本书虽为2003年《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的再版,但作者倾注了新的思考。正如他在自序中所言:“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这第三个版本,依然保持了作为首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的精神气质。”相较于传统学术著作的晦涩,《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则更为“亲民”,这也与他在书中所提出的“降维启蒙”概念相呼应,作者试图以此书推动更为理性的公共讨论氛围。 

image

许纪霖教授长期深耕于20世纪的中国思想史领域,聚焦于知识分子研究。他出版的《安身立命:大时代中的知识分子》《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等著作,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轰动,影响力更是波及到了社会大众层面,真正践行了他所倡导的“启蒙”的愿望。

众声喧哗:流量时代下驳杂的公共空间

在自序中,许纪霖教授提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在这样一个网红的时代,知识分子何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全面的数字化转型,曾经作为启蒙大众的知识分子亦身处其中,其角色与作用在互联网的多次变革浪潮中几经更迭。许教授将这一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BBS阶段、微博时代、自媒体时代以及短视频时代。这一过程不仅体现在媒介形式的迭代上,更表现为传统知识分子话语权的日渐式微,——正如本书第七章标题“新媒体的迭代更替与知识分子的边缘化”,而公共舆论场的日益喧哗,则是贯穿这一变迁的核心线索。如果说在BBS时代,民众在网络空间中的讨论还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充满理解与对话,那么在当下的短视频时代,“情绪”则超越“内容”,成为了争夺受众的主要策略。在这一趋势的推动下,习惯以长篇大论参与公共讨论、试图启蒙民众的传统知识分子,其网络空间中的话语权日渐边缘化。相较于复杂深奥的学理性文字,大多数受众更青睐具备视觉冲击和情感挑动能力的短视频,这成为当下网络空间话语表达与交流的典型症候。  

降维启蒙:当下知识分子转型的新姿态

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知识分子应如何重新出场?许教授提出了“降维启蒙”这一概念,他指出:“所谓‘降维’,指的是姿态的放低,不再是高高在上,俯瞰众生,而是以平等的方式与大众交流对话。”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的教育普及率也在日益提升,公众的知识结构已远胜以往,在互联网世界这个公共、公开的言论空间中,民众自然愿意积极地参与到公共事务的讨论中,为公共事件建言献策,这既是国民素质提升的表现,也反映出民众社会责任感的觉醒。然而,无论是普通民众、还是知识分子,都存在视野局限,尤其是在学科划分日益精细化的当下社会,每个人往往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看待问题,难免存在“一叶障目”之嫌。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知识分子与民众们其实都面临着对话方式的变革、交流态度的转变。许教授所提出的“降维启蒙”便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他期待知识分子放弃过去高高在上、指点江山,甚至视民众为“群氓”的心态,转而俯下身与民众站在一起,在与民众的真诚沟通中看到他们的智慧、坚持以及困境,继而有针对性地引导民众,推动公共对话的深化。许教授在书中格外推崇罗翔,他认为“罗翔不仅具备年轻人喜欢的脱口秀表达能力,而且擅长讲故事,自信、幽默、谦卑且真诚”,更重要的是“罗翔对知识分子的知识骄傲和道德骄傲有真诚的反思,从自己身上发现了人的有限性,他的谦卑与真诚是最打动人的”。在许教授看来,即使身处众声喧哗的短视频时代,知识分子对此并非全然束手无策,甚至“网红”和“知识分子”之间也并不完全是一组二元对立的存在。罗翔的成功,正是“网红知识分子”的成功典范,他们借助极具“网感”的表达方式,既普及了知识,又向大众展示了知识群体的现实坚守,这正是对“降维启蒙”真谛的最佳诠释。 

坚守初心:在浮华中坚定内心的渴求

如何成为罗翔式的“网红”知识分子呢?许教授虽然未在书中给出直接的回答,但读者可从其自述中管窥一二。许教授回顾自己的学术生涯时提到1987年所发表的论文《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人格的历史探索》《从中国<忏悔录>看知识分子的心态与人格》,这几篇文章令他名声鹊起,时值而立之年的他,几乎一夜之间尝到了成名的快慰,随后稿约不断,风光无二。但在1988年底到1989年初时,他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感”中,即在众多约稿文章中不断重复自己既得的观点,缺少进一步的突破。认识到这一点后,许教授毅然远离浮华的名利场,重返故纸堆,在经典文本中寻求学术上的新突破。

时至今日,许教授的文章与著作已不再局限于某个个案研究,而是具备更加宏观的历史视野、更加开阔的中西格局。他在书中提醒读者:“千万不要落笔太快,学问是一股精气,要做大学问,平时要善于养气,假如稍有灵感就释放,自然养不成浩然大气”。这番经验之谈对于当下浮躁的社会而言,无异于一股降温去热的清风。这提醒我们: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公共表达,“慢思考”与“深积累”恰恰是抵御浮华最根本的力量。“降维启蒙”的真正内核也正在于此:它不是知识的矮化,而是态度的谦卑;不是迎合浅薄,而是搭建桥梁。真正的启蒙者既要有能力走入人海,听懂众声,也要有定力退回内心,守住院落。不沉湎留恋于“小荷才露尖尖角”时的短暂浮光,沉心静气,方能在不断地反思与追问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