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 | 文化传承与时代共鸣——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类终评观后
2025-09-29 18:56:54 来源:重庆文艺网

文/张可佳

9月25日的重庆市体育馆,在掌声与欢呼的热浪中,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决赛火热启幕。三十四支来自天南海北的队伍轮番登场,这不仅仅是一场舞蹈比拼,更是一次民俗文化的展示。广场舞这一街头巷尾健身活动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艺术节的聚光灯下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蜕变。它超越了单纯的肢体锻炼范畴,以一种不可抑制的蓬勃姿态,演进为承载千年民族文脉、折射当下时代精神、并积极推动艺术创新的多维文化现场。我们的视线,从福建畲乡云雾缭绕、山歌回荡的翠绿茶园,延展至黄土高原那被风雨切割、充满原始力量的雄浑沟壑,从都市那喧嚣繁华、人潮涌动的现代化广场,漫步到延边那宁静祥和、秩序井然的传统村落。这并不仅仅是一场全民参与的舞蹈盛宴,它更是一次以最质朴、最直接的身体为媒介,生动书写中华文明的深度文化实践。在这里每一支舞蹈都是一个鲜活的文化样本,每一次跃动都是时代脉搏的共振。

image

民族风俗的活态呈现

当古老民族历经岁月沉淀的风情习俗,与现代舞台的声光电影相遇,广场舞便自然而然成为了这些文化基因最富活力的传递者与革新者。

《福满畲乡》:从茶园到舞台的文化转译

福建代表队倾情呈现的《福满畲乡》,其最动人之处,在于它绝非浮于表面的民族元素简单堆砌,而是一次深入到文化肌理之中的、充满敬意与巧思的“转译”过程。据了解,编导陈捷娟和她的团队曾多次、长时间地“浸泡”在闽东的畲族村落里。他们此行,目的不仅仅是常规的采风与素材收集,更是一次沉浸式的学习与体验。他们与当地人同吃同住,学习他们的语言,聆听他们的故事,感受他们的情感。创作团队面临的核心挑战,是如何将“三月三”对歌节上青年男女那份炽热、奔放的情感交流,以及日常采茶劳作中那种灵巧、细腻的身体姿态,精准地捕捉并转化过来,最终形成一套既能原汁原味保留畲族舞蹈独特神韵,又便于毫无专业基础的广大广场舞爱好者学习与传播的舞蹈语言。

于是,在舞台上,我们看到了那令人印象深刻的细节,舞者们指尖持续而细微的颤动,模拟的已不仅仅是采摘茶叶的物理动作,它更传递出嫩叶从枝头被轻柔剥离时的那份小心翼翼与收获的喜悦。而那标志性的“三步一抬”步伐,其节奏与韵律,分明呼应着畲族先民们长年累月行走于崎岖山间茶园时所形成的独特身体记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群舞台上的表演者,绝大多数本身就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广场舞爱好者。她们或许动作不及专业舞者精准,但正是这份略带生涩的质朴,以及她们身着精美“凤凰装”时那份发自内心的自豪与喜悦,在或急或缓的鼓点律动中,将畲族舞蹈最核心的标志性动作“屈膝颤动”演绎得格外真实而充满生命力。

《红太阳照边疆》:手鼓点燃的集体激情

来自东北边陲延吉的《红太阳照边疆》,则为我们展示了民族舞蹈创新的另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径。它聚焦于朝鲜族最具代表性的农乐舞,并将其核心——复杂精巧的长鼓技艺,巧妙地进行了“降维”处理,将其转化为更适合大规模集体排练与表演的手鼓舞。这一改变,表面上看似是乐器形制和演奏技巧的简化,实则蕴含着极高的文化传播智慧与普惠精神。

舞台上,舞者们左手稳稳托住经过改良的、更为轻便易持的手鼓,右手执槌,在“击鼓边—击鼓心—揉鼓面”等一系列富有层次感的技法转换间,精准地配合着“深蹲—旋转—腾跃”等大幅度的动态舞姿,共同营造出一种排山倒海般的视觉冲击力与情感张力。这已经超越了舞蹈的范畴,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民族情感与时代豪情的集体宣泄,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延边人民在新时代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这个作品成功之处,在于它有效地打破了专业艺术与业余爱好之间的无形壁垒,让那些原本需要经年累月的专业训练才能初步掌握的朝鲜族鼓舞精髓,以一种更为亲民的方式,成为普通人也能参与体验、并能从中获得快乐与自信的文化载体。

时代风貌的多元化表达

image

广场舞的舞台,同时也是一面清晰而敏锐的时代镜子,它真实地映照出社会变迁中,传统美学与现代意识在激烈碰撞后所产生的那些绚烂火花。

《我爱北京》:当传统京剧与现代街舞的跨时空对话

北京市精心选送的《我爱北京》,无疑进行了一场极为大胆且充满想象力的“跨时空”艺术实验。它勇敢地让程式严谨、韵味悠长的京剧,经典的“云手”“走圆场”,与节奏强烈、充满自由律动的电子音乐同台共舞。让历经百年锤炼、一唱三叹的京剧唱腔,与节奏明快、直抒胸臆的流行说唱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然而,这种看似冒险的融合,在作品中却并未呈现出丝毫的生硬与拼凑感,其成功的根基,恰恰在于编导对北京这座城市本身深厚的、多层次的文化底蕴所具有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舞者们的身体成了书写城市历史的笔触:他们用沉稳有力的“弓箭步”,模拟出古城墙的坚实与历史的厚重,运用街舞中“锁舞”特有的快速收缩与爆发,精准地展现出现代都市脉搏那永不停歇的强劲跳动。当《前门情思大碗茶》那婉转悠扬、充满京味儿的老派旋律,与年轻一代熟悉的、强劲有力的电子节拍在舞台上共同响起时,现场观众无论老少都情不自禁地随之摇摆、击节赞叹。在那一刻,我们真切地看到了艺术所蕴含的那种超越年龄代沟,弥合文化断层的巨大力量。

《一起跳舞吧!》:海派风情的爵士演绎

上海长宁艺友舞团带来的《一起跳舞吧!》,则为我们精准而优雅地勾勒出一幅充满现代气息的海派文化图景。它以自由奔放的爵士舞为整体基调,却巧妙地将上海特有的石库门建筑所蕴含的几何线条感,以及弄堂游戏中那些充满童趣的肢体记忆,天衣无缝地融入其中。舞蹈的编排极具叙事性:开场,舞者们用“踢毽子”时那轻巧灵活的腿部动态,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潇洒利落的爵士舞步。中段,则通过童年游戏“跳房子”所特有的前进、后退、转身等队形变化,来演绎现代都市生活那种既规律紧凑又充满无限可能的节奏。结尾处,更别出心裁地融入了“旗袍走秀”的经典肢体语言,自信而从容地展现出都市女性特有的那份优雅、独立与魅力。

这部作品的成功,绝非偶然,它深深得益于其采用的“专业引领,业余主体”的创新型创作模式。专业的编导负责搭建起作品严谨的艺术框架与美学标准,而来自这座城市各个角落、各行各业的业余舞者,则用他们鲜活的生命体验与真挚的情感,为这个骨架注入了饱满的血肉与灵魂。这种模式本身,就完美地诠释并践行了海派文化最核心的精神特质——“兼容并蓄”,即在坚持高标准艺术追求的同时,始终保持向最广泛大众开放的胸襟。

艺术传承的创新实践

image

广场舞以其无与伦比的广泛参与性与社会渗透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一条极具启发性的传承新路径。

《鼓舞声声迎盛世》:横山腰鼓在代际接力中重获新生

陕西的《鼓舞声声迎盛世》,无疑是本届艺术节上最具视觉与心灵震撼力的节目之一。它的卓越,在于没有简单地停留在对横山腰鼓传统风貌进行博物馆式的复刻与再现,而是通过“鼓点节奏、肢体语言、空间构图”这三个维度的系统性创新,成功地实现了这一承载着黄土高原灵魂的古老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的转化与升华。

整个表演最精彩、最富象征意义的片段,出现在一阵极其激昂、仿佛能撕裂苍穹的密集鼓声之后陡然渐缓,直至归于一种期待的宁静。此时,舞台灯光如追光般聚焦于中心区域,映照出一群满脸稚气却眼神坚定的孩童。他们每人手中都持着一面特制的小号腰鼓,在数位经验丰富、气势沉雄的资深鼓手的环绕与守护下,同步敲击出虽然稍显稚嫩却无比清晰、充满希望的清脆鼓点。孩子们的身形虽然尚显单薄,但他们一丝不苟、整齐划一地复现着“凤凰三点头”“马步缠腰”等腰鼓的经典技法。这一幕,构成了一幅极具冲击力的视觉画面:一边是成人鼓手所代表的、如“千军万马”般磅礴的传统力量,另一边是孩童们所象征的、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希望。两者既形成鲜明的对比,又在此刻达成了一种高度的和谐与统一。当孩子们那清亮的鼓声与剧场内成人观众那雷鸣般、饱含激动与赞许的掌声交融在一起,回荡于整个空间时,横山腰鼓便完成了一次本质性的跨越,从“黄土高原的灵魂之舞”这一地域性文化标识,蜕变为可以被全民所共享、所传承的“文化基因”。

在共同舞动中,看见文化的未来

纵观本届中国艺术节的精彩呈现,广场舞已经以其不容置疑的实绩证明,它完全有能力成为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扩大时代精神表达、激发基层艺术创新的重要平台与强大引擎。从闽东畲乡清越悠扬的山歌对唱,到朝鲜族激情飞扬的铿锵鼓点。从北京舞台上那场跨越古今的精彩对话,到上海作品中所洋溢的现代都市风情,再到黄土高原上那依旧磅礴、却已注入新生命的千年回响等这些风格迥异却又精神相通的作品,共同向我们诉说着一个朴素而深刻的道理:当艺术创作真正深深地植根于人民最真实的生活沃土,当传统精粹与现代文明不再被置于二元对立的位置,而是能够欣然共舞、相互滋养之时,广场舞这种看似平凡的文化形态,便能爆发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巨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