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徐佳佳
在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每一朵民族之花皆以其独特的姿态绽放。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终评在重庆市体育馆顺利举行,34件作品在方寸舞台之上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多姿多彩,也通过广场舞的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其中所蕴含的民族特色和地域差异。广场舞本是应运而生的群众性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此次活动将群众文艺作为文化传播的载体,不光冲破了地域跟年龄的界线,更借鲜活的实践证明:当传统跟现代同进、个体与家国共鸣,文化传承在守正创新里面释放出持久的生命力。
多元共舞:民族文化的交融叙事
我国各个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在第二十届群星奖彼此交汇,展现出一幅体现各民族独特光彩,又融洽统一的多元文化景象,此次活动中的34件广场舞作品来自全国各地,明确地表达出不同地域文化及其鲜明的个性特征,构建起“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交流和谐局面,这种文化交流绝不是文化元素的简单累加,而是深入到文化的本质里面,开启了一场具有深度和意义的理解与对话。

不同地域文化的贴切表达,为民族文化的交流打下坚实基础。北京呈现的作品《我爱北京》激情四溢、恢宏大气,作品密切贴合“爱北京”这一主题,在音乐和舞蹈动作之中巧妙地融入太极、京剧等文化元素,通过舞者们活力四射的舞姿和富有感染力的音乐将其地域特色传递给观众,表达出对北京这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的热爱与赞颂之情。重庆《“渝”快起舞》可谓地域文化融合的典型范例,由6个区文化馆携手创作的作品,以“肉连宵”及“竹枝”歌舞为核心动律,创造性地采用手掌击打身体的方式代替传统竹棍,把川渝民歌《黄杨扁担》重新编配,让巴渝文化随明快节奏自然淌动。上海的《一起跳舞吧!》以都市白领的工作节奏与文化表达为焦点,体现了带有“上海味道”的新时代特质,此作品借助舞蹈动作、队形以及服装变化反映上班到下班的转变,把新时代白领的生活状态呈现得生动鲜活。
跨界融合的创作模式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开民族文化的地域边界,把传统和现代、本土跟世界合理交织。云南选送的《弹起弦子跳脚来》把彝族左脚舞当作核心元素,这种历经近千年传承的民族舞蹈被赞为彝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舞者采用闪膝、踢脚、翻身、转跳等标志性动作,与彝族龙头四弦琴的悠扬乐声相配合,把高山劳作呈现的坚韧、节日庆典的欢腾与对生活的热烈情感融合在一起,其节奏如同一股山涧清泉般明快,情绪炽热如篝火燃烧,既留存了彝族舞蹈“以足传情”的原始韵味,又利用现代舞台语汇重构了民族文化的表达层面,让千年非遗在广场舞的节奏跃动里重新焕发生机。福建参评作品《福满畲乡》把畲族文化当作底色,展现出独出心裁的山海交响,创作者从畲族传统歌舞内萃取核心内容,将“盘歌”“铃刀舞”等非遗元素跟现代舞蹈语汇开展有机融合,舞蹈动作刚柔相掺,既有模拟山鹰展翅的宽广舒展,又有模拟溪流潺潺的柔媚婉转,在刚与柔的张力范围里勾勒出畲乡的磅礴画卷。更让人内心触动的是,舞者借助眼神互动与队列变化,把畲家人对幸福生活的心愿、对自然山水的敬畏添入每个细节里面,促使传统歌舞成为承载民族记忆及时代精神的鲜活载体,当民族文化撕开地域禁锢,跟当代审美、现代技术深度契合时,既能持守文化根脉的纯粹品性,又可获得跨越时空的传播活力。这种创作实践不仅丰富了群众文艺的呈现样式,更为全球化语境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给出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薪火相传:文化传承的代际对话
广场舞是群众自发创造的带有强烈参与感和健身目的的活动,本届群星奖作品凭借鲜明的创作导向,消除年龄壁垒,打破“中老年人专属”的标签,造就了“老带新、新承老”的文化传承态势,让传统文化在不同年龄层面的互动里重焕新生,承担起文化传承的任务,这种传承不是呆板的复制,而是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创造性转化。
老年群体的文化坚守为代际传承奠定基石,中老年人身为广场舞的主力人群,在文化传承当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掌握着广场舞的动作范式与文化要义,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把技艺传给年轻一代。陕西《鼓舞声声迎盛世》节目中,经验老到的舞者与少儿舞团的少年们联动,带着少年们演绎横山腰鼓的磅礴韵律,横山老腰鼓被赋予“黄土高原上的生命律动”称号,老艺人的沉稳与少年的灵动形成一种奇妙的呼应,让观众感受到横山腰鼓豪壮的气势。

青年人群的汇入,为文化传承赋予活力,更多的年轻人登上舞台,为文化传承带来了全新的表达。一群中学生倾情演绎了《我爱北京》,把新时代青年朝气蓬勃的模样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展现得相当透彻,作品借助中学生特有的纯粹热情,表达出了“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内涵。它绝非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节鲜活的爱国主义教育课,让观众亲眼看见:当青年们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展现对祖国的热爱时,传统与现代、个体与家国正于青春舞台上实现最具感染力的对话;上海选送的作品《一起跳舞吧!》聚焦于都市白领这一群体,把爵士舞、流行舞与海派文化进行交融结合,创造出既具减压作用又有艺术美感的“新时代海派舞蹈”。
各代人一起共舞的场景,建立起文化传承的良好格局,在诸多作品里头,不一样年龄层的舞者一起上台表演,实现了活泼的文化对话,这种代际对话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承的内涵与形式,更为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守正创新:传统文脉的现代表达
群众文艺的活力,源自人民群众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以及对时代发展的呼应。本届群星奖的34件作品合理掌握“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创作养分,掺入现代化元素加强不同年龄层的参与感,让传统文化借广场舞的形式展现新的生命力。
非遗的表达是达成“守正”的核心路径,众多作品把非遗元素作为创作的关键内核,利用音乐和舞蹈动作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活力。湖北选送的作品《雕花剪纸》大胆把非遗剪纸“弄”上舞台,采用巧妙规划的肢体造型,使静态的剪纸艺术在动态舞蹈里重焕生机;天津《津韵声声幸福来》把天津快板、西河大鼓等曲艺元素整合到一起,靠舞蹈展现“曲艺之乡”的文化风采,跟民族室内乐《津津有味儿》构成跨类型的文化呼应,这些作品证实,非遗跟广场舞相结合,可让传统技艺赢得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创新创作形式可提升传统文化传播力,主创团队舍弃了复杂的呈现样式,按照“接地气、易传播”原则推进创新设计,既符合广场舞特性,又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陕西《鼓舞声声迎盛世》又把横山腰鼓的铿锵和少年街舞的灵动结合到一块,传统鼓点跟现代节奏碰撞出神奇的文化火花,收获了“老少皆宜”的传播成果。广东《彩云追月》把经典民乐当作蓝本,添加现代队形调配,使岭南韵味在时尚表达里重显活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我们都是屯垦人》通过质朴舞步与现代编排相配合,展现着屯垦戍边的家国情怀,使红色文化与兵团精神得到新的表达。
文化传承与发展,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类别借生动实践予以证明:群众文艺也可以是文化传承的承载渠道,在这场不同文化产生的碰撞里,民族文化借助极具参与感的广场舞精准表达其蕴含的美与意义,通过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跨界融合的创新方式,既凸显出文化各美其美的魅力,更实现了当代美美与共的画面;同时,还通过舞者的年龄差异体现出文化传承的主题,将“传承”这一动词鲜活表达,并且既保留了民族文化和非遗技艺原本的韵味,也通过对音乐和舞蹈动作的创新性加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持续激发出永恒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