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艺节 | 舞动时代脉搏——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类终评(第一场)观感
2025-09-28 16:35:15 来源:重庆文艺网

9月25日下午,第二十届群星奖广场舞类终评第一场在重庆大田湾体育场举行。观众的掌声与欢呼在赛场回荡——这场活动,与其说是一场比赛,不如说是一次欢乐的文化盛会。十七支来自大江南北的队伍汇聚一堂,这不仅是一场舞蹈表演,更是一幅多彩的风俗文化画卷。各参赛队伍在服化道、编曲、动作设计和队形编排上极尽巧思,吸收了各地传统歌舞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展现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b19acac67a8a4020b1766ad4571a283e

首先,来自各地区的少数民族舞队以富有民族特色的服饰、音乐和舞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个登场的节目《幸福像花儿一样》展示了贵州彝族姑娘们的风采——她们崇尚黑色,喜爱纯洁的银饰,舞者们身着黑色长裙,衬托得银饰越发闪亮耀眼。舞者们伴随着热烈欢快的音乐舞动时,黑裙下摆的七彩裙裾如朵朵鲜花在脚下盛开,呼应着节目的名称,烘托出舞蹈的主题。

《天琴姑娘梦飞扬》为我们带来广西壮族特有的天琴艺术——这是一种将唱、弹、跳融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壮族姑娘们身着黑色高开叉上衣,配以红色发带和红色下装,色彩对比鲜明,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舞者们左手执火红的花朵,右手指间佩戴金铃,铃声清脆,舞姿热烈奔放,如朵朵木棉花盛开。

《盛开的羊角花》是优美大方的羌族舞蹈,舞者们载歌载舞,粉色腰带如彩蝶飞舞。随着音乐节奏逐渐加快,她们的舞姿也从舒缓渐变为热烈奔放。《欢腾鄂尔多斯》在大气恢宏的呼麦吟唱中徐徐展开,舞者们身着红绿撞色的传统蒙古服装,饰以金色配饰,艳丽夺目。马头琴的低吟和刚健有力的鼓点交织,舞者们双臂舒展如雄鹰,轻盈的马步中透着稳健。

《悦动赛舞韵》展示了新疆维吾尔族传统舞蹈赛乃姆的风姿:舞者们服饰艳丽,女舞者优美舒展,男舞者矫健有力,伴随着节奏鲜明的手鼓,舞出一片欢腾。《花儿开满幸福路》节奏明快,舞蹈动作轻盈欢快,呈现了宁夏回族自治区特有的曲艺形式“数花”,歌曲以男女对唱的形式,从天山雪莲到洛阳牡丹,舞者们手举红花,当音乐从灵动转为激昂时,舞者们挥臂一展,红花变成红绸带,呼应了“花儿开满幸福路”的作品主题。

同样是藏族舞蹈,西藏自治区的《欢歌起舞》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果洛·遗·舞》却各有特色。《欢歌起舞》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舞者们身着以黑白为主色的藏族服饰,以红蓝绿装点,显出低调的华丽。节目开始时舞者们似在呼朋引伴,看似随意,却极快地组成队形。舞蹈动作有高原苍莽之风,大开大合,自由舒展,长袖如波浪翻飞,刚中有柔,极富感染力。来自青海的果洛锅庄舞则是具有厚重的历史感的传统民间舞蹈,它起源于公元七世纪,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果洛·遗·舞》的表演者们身着米色和浅棕色的为主的传统藏族服饰,外袍系于腰间,垂下的长袖成了舞者们握于手中的道具。音乐初起,鼓点沉重,铃声清越,舞者们舒展双臂,以撩、甩、晃为基本动作,舞姿大气沉稳,热情剽悍中透出岁月的沧桑;音乐中段增加了几分柔美,舞姿随之转为舒缓;后半段节奏加快,增添了现代气息,舞者步伐也更加肆意挥洒,如同从苍茫的远古走来,奔向日新月异的现代生活。

来自海南省的黎族舞蹈《椰壳哒哒幸福来》则青春逼人,舞者们身着翠绿嫩黄相间的衣裙,头簪花朵,银饰撞击时发出清脆的响声,分外俏丽活泼。舞者们双手持椰壳,时而双手互击,时而击打地面,时而敲打缚于腰间的椰壳,清脆的声响,是南国的节奏,更是青春的律动。

舞台上不仅有少数民族的浓郁风情,还有历史的回响。来自江西省的《井冈山上》表现了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台步韵味十足, 转扇、翻扇、抖扇、挽扇花……千变万化,灵动活泼,将非遗艺术与红色主题巧妙融为一体。甘肃省报送的《龙首节韵》展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永昌节子舞”。“节子舞”又名“霸王鞭”,舞者们身着银袍银甲,足蹬红靴,双手执木质道具“节子”,两端分别饰以红绸和绿绸,象征日月。舞者踏着刚劲有力的鼓点变换队形,如行云流水,又如古代战士排兵布阵。舞姿融合了武术和舞蹈,配合舞者们的声声呐喊,气势如虹。在极具穿透力的唢呐与铙钹声中,山东舞者们带来了《大河奔海》,经过改编的《好汉歌》节奏更加鲜明,音乐后半部分更有摇滚色彩。男舞者们舞姿雄健有力,一显鼓子秧歌的蓬勃力量。既有山东好汉的豪迈,又有鲜明的时代气息。站在C位的银发舞者神采奕奕,身手矫健,毫不逊色青年小伙儿,彰显出广场舞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特色。

4eb6611f91c241119920c70da7018b3a

男舞者们雄姿英发,尽显阳刚本色,女舞者们则如百花盛放,展现出女性千姿百态的美:《水乡幸福路》舞出了江南水乡的诗意与柔美——沾衣欲湿杏花雨,分花拂柳玉人来;《回娘家》则是另一番风情:鹅黄衣衫,点缀一点娇俏的桃红,舞者们拧肩、扭臂、屈膝,姿态活泼,巧妙地将河北非遗“井陉拉花”与《回娘家》的旋律融为一体,欢乐俏皮,富有生活气息;《山美水美东北美》则舞出了东北姑娘的爽朗:大红衣裤、红头巾和腰间的红帕,皆以白毛边点缀。她们甩起红帕,跳起秧歌,火辣中透出几分妩媚,舞出了浓郁的东北风情。来自广州的《鱼游春水》则胜在创意十足,以活泼的锦鲤表现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舞者们身着橙色长裙,前襟点缀红鳞,裙摆装饰波浪。舞者们赤足而舞,舞鞋握在双手中,鞋上饰以鱼鳍,舞动时如游鱼戏水,灵动活泼。舞至中段,舞者们穿上舞鞋,舞鞋敲击地面,踢踏作响,如春水破冰,令人倍感惊喜。

f5ed7f37723c4da9be69eeaf98176f19

当然,重庆本土舞者们带来的《幸福生活节节甜》自然让本地观众倍感亲切。舞者们身着橙红色服饰,点缀着明亮的黄色,舞姿像重庆火锅一般热辣爽朗。民间音乐《高粱杆儿节节甜》和传统舞蹈“连宵”都是川渝人民自幼熟稔的民间艺术。“连宵”又名“钱棍舞”“打连枪”,这种舞蹈以竹竿为道具,内置铜钱,缀以明黄色流苏。舞者们或晃动钱棍,或以钱棍互击,或以钱棍顿地,或以钱棍拍打身体各个部位,击玉敲金,节奏铿锵,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连宵”不仅是一种民俗文化,还曾经是红军用来向老百姓宣传革命道理的艺术形式。它来自川渝人民日常生活,在革命战争时期增添了红色基因,如今又展现出了蓬勃的生命力和新时代的风采。

十七支队伍,各自携带着不同的地域印记与文化基因,为观众呈现了这场盛会。我们在短短的一个下午,看见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既有厚重的历史,也有灵动的日常;既有民族的独特风情,也有现代的青春气息,既是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也是新时代的盛世欢歌。作为一种群众性的集体舞蹈,广场舞的艺术感染力,不只来自整齐的动作,也来自舞者之间那种默契的呼应:圆阵、长队、三角形、忽聚忽散的方阵……队形犹如万花筒般流转,在变化之中凝聚出和谐。它不是孤芳自赏的舞姿,而是一种群体性的生命节奏。正是在这一点上,广场舞显得格外动人:它不是只属于少数人的精英艺术,而是平凡的人们为了彼此、为了共同的幸福生活而舞出的庆典。

因此,比节目本身更打动人的,是广场舞所承载的社会意义。它已经远远超出了“健身娱乐”的范畴。广场舞是群众文化自觉与自信的体现,是人民主动走上舞台、走向艺术的方式。在舞蹈中,我们不仅看见了文化的传承,更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无论男女老幼,一支广场舞队伍,就是一个小小的共同体;而当这些队伍汇聚在全国的舞台上,就成了一种宏大的文化景观——这些舞者们来自社区、学校、农场、建设兵团……他们以最接地气的方式,舞出了生活的美和力量。广场舞,不仅仅是一种舞蹈。它是一种生活的姿态,一种文化的自信,一种精神的写照——那是对幸福生活的信念,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对未来的期待。当舞者们在舞台上尽情挥洒汗水,当观众在台下热烈鼓掌,那一刻,舞动的是人民的精神与时代的脉搏。

(作者:曾立,系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教师,中国剧协会员,重庆市剧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