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剧《杜甫》以最美丽的舞姿,吟诵最深沉的诗行。那“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切肤之痛,那“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赤子之心,无一不令人感慨:千古名句从来不只是文字——它们是心跳,是血脉,是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家国情怀。
让我们循着舞剧《杜甫》中的千古名篇,去触摸你我心中那颗热切跳动的诗心。
杜甫笔下的《丽人行》

《丽人行》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年)春。此时的唐朝虽然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经暗流涌动,安史之乱的阴影正在悄然逼近。杜甫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深沉的忧国忧民情怀,创作出了这首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作品。
舞剧中的《丽人行》
在舞剧《杜甫》中,这首长篇叙事诗被翻译成了引爆全网无数网友竞相模仿的现象级舞蹈IP。
青年杜甫立志“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但却一路科举不顺。他不愿和那些为仕途而失去良知、慕荣华而前倨后恭的文人为武,因而困顿长安。舞段《丽人行》的大幕便是在这困顿的脚步后缓缓开启。
远山如黛,烟波飘渺,一片高远宁静的天地。
在这里,再美的生命也只能是剪影。
她们静静地等待,等待那个“炙手可热势绝伦”的女子。
台下,即使再粗犷的汉子也只敢轻轻地呼吸。
妃,乘着万众瞩目的期待,飘进画里。
长长的锦袍,铺进了台下多少人的梦。
呼吸都是丰腴的,起伏着垂下腰枝,起伏着转动脖颈,高傲又慵懒。
妃的一颦一簇更是唐王朝的“气象万千”!
妃扬起的不是下巴,而是一个王朝的傲慢。
妃摇动的不是身体,而是权欲中心的漩涡。
妃是构图的中心,裙裾似乎还绣着开元天宝的辉煌,足下仍是盛唐气韵。
这胭脂涂抹的国色天香,从来只识君王笑,哪里听得见有人在哭。
慎莫近前,慎莫近前。
脱去绣罗衣,那一件件民脂民膏扭曲得像一座座坟茔。
或许某一场,这句预言会一语成谶。
舞剧没有语言,但场场幕幕都饱含着丰富的象征。
起初的高远宁静变得欢愉起来,长安最显贵的丽人睡卧在了如梦似幻的三月三。
舞蹈《丽人行》是舞剧《杜甫》的经典片段,获得第十一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古典舞提名,入选首届中国舞蹈优秀作品集萃,全网四十亿流量,再现盛世风华。
舞剧,是一幅流动的画,也是一本无字的书。它用身体书写文化的厚度,用韵律传递情感的重量。重庆歌舞团的舞者们,正在用现代的笔触,重新勾勒舞剧的边界。
所以,朋友,请您也不妨换一种目光去凝视舞台——这里不只有美,更有思想;您能感受的不只是韵律,更是心意交融的呼吸。
文/任艺
图/重庆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