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眼TV-华龙网讯(王景行)9月20日,“隐匿叙事:刘可、熊莉钧双个展”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深入呈现两位艺术家的创作脉络与美学探索,旨在通过跨地域、跨风格的艺术对话,构建当代艺术展示与学术交流的新平台。

本次展览展出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刘可,与四川美术学院教授、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熊莉钧两人的多幅精品力作。尽管二者艺术语言迥异,却共同体现出对当代视觉文化的深刻洞察与叙事重构。
走进展览现场,可以看到,艺术家熊莉钧的作品以热情奔放的红色为主调,笔触里满是鲜活气息,而不远处刘可作品中理性严谨的线条结构,正以沉静的绿色与之呼应。两种看似反差的视觉语言,却在展厅的光影里形成张力十足又和谐统一的氛围。

熊莉钧的画作中,烫卷发、穿热裤、涂着各色口红的女孩,极具时代感的新潮青年形象成为她笔下极具辨识度的视觉符号。在作品《繁花与世界》中,熊莉钧更是将自己的画作呈现在八块折叠的巨大镜面不锈钢片上。除去被油彩涂抹的部分,画面中不少的留白都成了镜子。“我希望观众在画里也能看到自己。”在艺术家熊莉钧看来,这增加了作品和观众的互动,让绘画成了观众和艺术家共有的视觉经验。

作为熊莉钧的老师,著名艺术家庞茂琨指出:“她的绘画不仅具有鲜明的卡通化风格,更承载着深层的叙事意图,反映出新一代视觉文化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结构。”
而另一位参展艺术家刘可的作品则展现出截然不同的理性气质。在其作品《下楼梯的山》《圣维克多山天空》中,他运用严谨的线性结构与沉静的颜色调性,进行抽象语言的极致探索。

“这些作品需要使用刮刀作画,每画一条色带前都需用胶带隔离相邻区域,并等待已画部分完全干燥,整个过程极其耗时。”现场,刘可分享了其创作过程,“作品实际绘画时间虽不长,但等待油彩干燥的过程太煎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易英对刘可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刘可的创作是一种“社会的介入”,将艺术的个体性置于广阔的社会交往关系中进行审视。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表示,此次双个展不仅是两位艺术家作品的呈现,更是川美与广美两所院校学术资源共享与艺术理念碰撞的重要契机。展览通过“隐匿叙事”这一主题,拓展了叙事性在当代绘画中的可能性,也为未来两地开展联合教研、艺术家驻留与青年创作推广等项目奠定基础。
据悉,本次展览将展出至10月7日,感兴趣的市民可前往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7号厅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