莉莉周映后 | 《苦干》归来,一部尘封奥斯卡影片带给今日的震撼
2025-09-11 19:08:55 来源:重庆文艺网

一段值得被铭记的历史,一种震撼人心的精神,一场跨越时空的崇高致敬。

一部沉寂七十余年、曾荣获奥斯卡奖的纪录片《苦干——中国不可战胜的秘密》,经过精心高清修复,再次走入公众视野,重现那段坚韧不屈的历史岁月。

由莉莉周观影团协办的纪录片《〈苦干〉归来》业内专场观影会,于9月1日与9月9日分别在重演渝北文化剧场与重庆巾帼园成功举办。

重庆市妇联《〈苦干〉归来》特别观影活动结束后主创和部分观众合影
《〈苦干〉归来》业内专场观影结束后主创和部分观众合影

这部关于“寻找”的纪录片,让我们重新看见了一部几乎被时间遗忘的奥斯卡获奖之作——《苦干》是如何穿越战火与年代,重返我们的视野。《〈苦干〉归来》不仅是一次影像的修复,更是一场跨越八十多年的历史对话。

本期我们汇集了部分资深影迷的观影回应——他们从重庆大轰炸的个体记忆到人类命运的共同命题,从“苦干精神”的传承到国际视野下的抗战叙事,这些文字以不同的角度切入,却共同指向一份未曾褪色的民族情感与历史清醒。

他们写的不仅是影评,也是一封封寄往历史与未来的信。

勿忘历史 爱我山河

《散文家》杂志执行主编 雨馨

一部实拍重庆大轰炸的《苦干》,揭开埋藏在历史深处的一段难忘的“南渡记忆”。

秋日里,在“莉莉周影艺”的组织邀约下,我和无数影迷们观看了这部《〈苦干〉归来》。

影片中无数个珍贵的片段,让我们再一次穿越战火与时光,跨越85年,将历史与硝烟链接,让我们见证脚下这片土地,这座不屈不挠的“英雄之城”因“《苦干》归来”,震撼心魄。

是的,1940年8月19日到20日,日军对重庆主城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画面中,硝烟四起,浓烟滚滚,美国记者斯科特在重庆南岸拍下了这珍贵的影像,完整记录下这段真实的历史。

“不打扰,只见证。”影片中,斯科特只用最真实的镜头无声地表达。

重庆,不仅是一座让每个重庆人自豪的英勇之城,还是令国际社会称赞的“愈炸愈勇”精神之所在。

经历了6年多战火洗礼的废墟上,我们重建了今天拔地而起的崭新的城市。

勿忘历史,爱我山河。

在林语堂先生满是爱国情怀的字里行间,我读到了,另一座长城,属于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热爱和平的另一座精神“长城”,巍然屹立。

如今,伟大的抗战精神已深深融入重庆的血脉,“坚韧、忠勇、开放、争先”正成为我们这座城市的精神底色,历史不可磨灭,重庆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付出的巨大牺牲,影片中,它来自于每个重庆人,中国人,爱国的人。也许,正是这种血浓于水的家国情怀,让我们的修复团队辛勤工作,夜以继日,克服重重困难抢救性保存了这部珍贵的纪录片。

我们不止一次被那些震耳欲聋的轰炸声带回历史,带回防空洞,带回战时的消防抢救现场。巍巍三峡,云遮雾绕,山高雄险,我们跟随民生公司的船帆,仿佛又置身浪涛暗礁那不惜生命、抢运抗战物资的江中……

长达6年零10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对重庆及其周边地区投下了2万多炸弹,数万百姓,万顷房屋瞬间坍塌,可我们的防空洞内藏起来的兵工厂仍坚持生产,百万川军仍浩浩荡荡,奔赴前线……

感谢《苦干》归来的策划和修复团队,《苦干》归来是那段无比珍贵的抗战历史的归来,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的归来,是和平年代人们爱国情怀的归来,深深地向每一位幕后工作者致敬。

纪录片《〈苦干〉归来》 片段

穿越时空的记忆考古与精神对话 

重庆师范大学教授 江虹

《〈苦干〉归来》是“关于一部电影的电影”。它把旧影像与新现场并置,让当年的战火与今天的灯火相互映照,仿佛把时间拧成一股绳,牵着观众一路走回历史的原点。

1939年,美国摄影师斯科特走遍香港、广东、广西、贵州、重庆等地,用彩色胶片记录下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真实图景,并将影片带回美国命名为《苦干》(KUKAN)。八十多年后,《〈苦干〉归来》将两个国家、两代创作者、两个时代的线索交织在一起,凝聚成“寻”与“归”的双重母题。影片一方面追寻1939—1940年斯科特在战时中国的拍摄,徐徐展开一幅抗战影像史;另一方面回溯这部影像的传奇命运,在岁月里失散,又被一段段寻回并修复,重新回到公共记忆与国际银幕。“寻与归”的主题让影片天然印上“记忆考古”的气质,它挖掘的不只是胶片,更是影像与历史之间的回响。而“归来”也因此有了双重意涵——既回到中国观众身边,也回到世界电影史的现场。

《〈苦干〉归来》的叙事主体,落在重庆大轰炸珍贵影像的复现与转译。影片按图索骥寻找当年拍摄地,用同样的角度再次观察斯科特镜头中的场景。创作者身后的是欣欣向荣的山水之城,手中握着的是大轰炸后的残破景象,史料与现场并置,制造出一种触手可及的“时间折叠”。经由时间创造出的强烈反差又重新确立了“城市”的叙事主体地位,重庆不只是战时舞台的背景板,更是抗战精神与现代化进程的承载体。片中特意引述了《苦干》里斯科特在重庆大轰炸后的感叹“或许重庆城遭到了毁灭,但这里的人们会继续活下去;城市里的建筑遭到了破坏,但这里人们的精神不会被打倒”。今天,现代化的重庆在原址拔地而起,桥梁、轻轨、灯火连成新的城市纹理。当重庆今天的繁华景象与80年前的废墟影像在银幕上重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城市的重生,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精神的传承。

影片整体不张扬、不急躁,“寻与归”的故事讲得干净明朗。旧影像被温柔对待,新城市被认真凝视,历史没有被神化,也没有被消解,而是被妥帖地放到我们能触摸的生活里。当影片结束,观众感受的不只是战争年代的骄傲与心酸,还有一种沉静的笃定——影像能把我们与过去连起来,也能把我们领向更宽的未来。更妙的是,关于这段“归来”的故事还在延续。

纪录片《〈苦干〉归来》 片段

主题曲《归来》深情演绎 炽热动人

高级教师 林俊杰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纪录片《<苦干>归来》深深吸引了我,打动了我。《苦干》历经80年岁月沧桑,已不可见。为了找到、修复这部经典,有关人员付出了艰辛的努力。纪录片《<苦干>归来》,真实再现了为修复影片《苦干》所经历的过程。铭记抗战历史,传承不朽荣光。特别是片尾主题曲《归来》以其炽热的情感,动人的旋律深深打动了我。

这首主题曲不仅旋律悠扬,歌词更是深情款款,每一句都仿佛在诉说着那段历史的厚重与英雄人民的伟大。它让我仿佛穿越时空,亲眼见证了那段峥嵘岁月,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民的坚韧与不屈。在主题曲的陪伴下,纪录片中的每一个画面都显得更加生动,每一个细节都更加触动人心。我深深为这部纪录片及其主题曲所打动,它们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英雄人民的颂歌。

主题曲仿佛是穿越时空的赞歌,向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英勇奋斗的人民致敬。每一句歌词都承载着深沉的情感,每一个音符都跳跃着不屈的精神。它们共同编织出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亲身感受着英雄人民的苦难与斗争。

“斑驳的影像,藏着呐喊的声。瓦砾堆成山,你却挺起了脊梁。在断墙之上,刻下不屈的痕。归来啊,岁月深处的身影,硝烟散不尽你眼里的星。归来啊,穿过沧桑的姓名。让历史回声,叩击每颗心。”

“叩击每颗心”,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回响,更是对当下的启示。它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而英勇奋斗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传承。这首主题曲,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纪录片《<苦干>归来》的点睛之笔,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观众的心中。

“黄葛树的年轮,数着倔强的春,吊脚楼的往事,在江雾里浮沉。你站在废墟,种下希望的根,让这座城池活成生命的证。归来啊,时光回响中的风,吹尽千帆后,洗不散初衷,归来啊,写在皱纹里的梦,让岁月开出明天的花丛。当照片渐暗,你化作一束光,照亮所有来路,我们记住你的模样。”

这段歌词以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历史的沧桑与人民的坚韧。黄葛树的年轮,象征着岁月的流转与人民的坚持;吊脚楼的往事,在江雾中浮沉,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苦难。《苦干》这位历史的见证者,站在废墟之上,种下希望的根,让这座城池在废墟中重生,活成了生命的证。

“归来啊,时光回响中的风”,这风,是历史的低语,是人民的呼唤,它吹尽千帆,却吹不散那份初衷,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归来啊,写在皱纹里的梦”,这梦,是岁月的积淀,是人民的智慧,它让岁月绽放出明天的花丛,让希望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

《苦干》里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仿佛将我们带回了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硝烟弥漫的天空下,重庆城在轰炸中屹立不倒,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那些断墙上用鲜血书写的“愈炸愈强”,不仅是战时标语,更是中国人民誓死保卫家园的决心与信念。它们触动着每一个观者的灵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那段历史的沉重与悲壮。《苦干》不仅记录了一段历史,更传承了一种精神,一种永不言败、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纪录片《〈苦干〉归来》片段

《苦干》用镜头捕捉了历史的瞬间,用胶片定格了民族的记忆。斯科特,你的勇敢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了战火中的真实与残酷,《苦干》成为了历史的见证。李灵爱,你的爱国情怀与无私奉献,让我们感受到了海外华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与热爱,你的努力与付出,为《苦干》的传承与发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罗宾龙,你的坚持与执着,让我们看到了对历史的尊重与敬仰,你的不懈努力,让《苦干》得以重见天日,让更多的人能够铭记历史,传承精神。致敬冒着生命危险在战火中拍摄记录的斯科特,致敬充满爱国情怀的华裔女子李灵爱,致敬为修复《苦干》做出不懈努力的罗宾龙!致敬顽强不屈的英雄人民!

抗战中英雄的人民,你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民族的脊梁,用不屈的意志谱写了历史的篇章。你们的英勇事迹与崇高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致敬,英雄的人民!你们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民族的记忆之中,成为我们前行的力量与方向。

影片的结尾,以壮丽的长江、嘉陵江和两岸美丽的城市风貌为背景,推出“雄奇山水,新韵重庆”,寓意深长,催人奋进。这不仅是对重庆自然风光的赞美,更是对这座城市及其人民在历经沧桑后重获新生的颂歌。画面中的每一帧,都仿佛在诉说着英雄人民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故事。那奔腾不息的江水,正如重庆人民生生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那错落有致的城市建筑,则是他们智慧与汗水的结晶。影片以这样的画面作为结尾,不仅让人心生敬仰,更激励着每一个人,无论面对何种困难与挑战,都要像重庆这座城市及其人民一样,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纪录片《〈苦干〉归来 》片段

路在人愿

资深编辑 陈晓文

看了《〈苦干〉归来》,感觉其实人们念兹在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存在的,在二战背景下,人类善恶、存亡决战的境况中,人性、理性还是通约的。

让我想起“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那首暖人的歌曲。

《〈苦干〉归来》为血与火中的休戚与共,有温度的历史记忆与迫切的现实纷难,提供了一条有价值的线索。

白云苍狗,沧海桑田,而万变不离宗。世事的底层逻辑没有改变:目标在那里,路在那里,就看人们怎么选择,怎么走了。但愿“苦干”精神和宿缘,隔而不隔,还能支撑、连接彼此。

纪录片《苦干》剧照

致敬“苦干”不息的中国人         

大学教师 黄丹

应莉莉周观影团邀约,今天下午观看了纪录片《〈苦干〉归来》,我跟旁边的影友们一样,感动得哭湿了一张又一张的纸巾!

对于历经重重苦难如今重新崛起的中国,这样的世界之问是少不了的——“中国,为什么不可战胜?”

80多年前,有人通过一部电影纪录片回答了这个问题!

那是美国摄影师雷伊·斯科特在美籍华裔李灵爱的资助下,四次来到抗日战争中的中国,穿梭在战火连天的华夏大地上,拍摄纪录片《苦干》——影片中,中国人民勇敢拼搏、奋力抗争的苦干精神,感动了世界,并于1942年获得了奥斯卡最佳纪录片!

多亏了李灵爱和罗宾龙这两位华夏优秀儿女,让我们时隔八十多年后仍然有机会去重温那一段血与泪的抗争岁月!

透过纪录片《〈苦干〉归来》的镜头和讲解,我看到了我们伟大的先辈们为自由而战的感人身影,感动得数次落泪:那个年代,不仅全中国的老百姓都自觉自愿地进入全民族抗日,就连旅居全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也纷纷站了出来,为祖国的抗战出心出力,大家紧紧抱成团,一起在苦难中不屈不挠地顶住了敌人来势凶猛的炮火……

特别是总被我夸耀的重庆,她曾经被日军连续猛烈轰炸了6年又10个月,但,重庆人和重庆精神没有被炸废,反而是“越炸越强”——面对轰炸后的断瓦残垣,重庆人没有气馁,而是利用日军没法轰炸的浓雾季节,默默地动手重建家园,来年家园又被炸掉,他们再继续埋头重建……

正是中国人这样的勇气和坚韧,感动了天,感动了整个世界,终于一举打败了侵略者!直到今天,我们凭着自己的苦干精神,亲手打败了贫穷,打败了屈辱!

经由斯科特冒死拍摄出的零距离战时画面,我感觉自己的心被战争洗礼过了,从此,不再觉得眼前的现世太平是理所当然;从此,不再对重庆这座城市的历史无感……一部影片,几十分钟的记录,让我从这千千万万平凡又伟大的中国人民中汲取了足够的精神力量,从今往后,我更清楚地知道应该怎么活着才能让生命有了高度和意义——从此,我会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时代给予的和平富饶,我会更加勤奋努力地继续参与建设我们的家国!

微信图片_20250911191139
微信图片_20250911191155
微信图片_20250911191158
微信图片_20250911191200
微信图片_20250911191202
微信图片_20250911191205
观影现场部分合影
观影现场部分合影

(莉莉周观影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