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0家小厂到工业集群!这场讲座揭秘抗战时期重庆工业的“崛起密码”
2025-08-26 21:01:19 来源:重庆文艺网

第1眼TV-华龙网讯(王景行)8月26日下午,“渝中讲坛・渝州讲席”第48期讲座在渝州书房举行。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守广,以《抗战时期重庆新兴现代工业的支撑及其意义》为题,用鲜活史料与详实数据,带领听众重温抗战时期重庆工业的崛起之路。

讲座现场

抗战前的重庆虽已是长江上游重要港口城市和区域商品集散中心,但现代工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当时重庆城市人口约30万,工业基础较为薄弱,仅有刘湘创办的武器修理所、卢作孚的民生机器厂等少数企业,以及60多家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的小型修配厂。”讲座伊始张守广向大家介绍,“这些零星分布的工业力量如同星星之火,为后续重庆工业的爆发式发展埋下了伏笔”。

转折始于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的“工业内迁”。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一场规模空前的工业大迁徙运动展开。张守广指出,重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战略位置,成为内迁企业中最重要的接收地。“据不完全统计,初期迁渝厂矿约180至200家,而到抗战胜利前后,这一数字已增至600家。”在这一过程中,重庆形成了李家沱、小龙坎、磁器口、江北、大渡口等多个工业聚集区,俨然成为长江上游、中国西部最大的工业中心。

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守广

讲座中,张守广深入剖析了抗战时期重庆工业的结构特点:“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特征是以兵工、机械、化工、冶炼等重工业为主导。”据他介绍,在重庆1694家工厂中,重工业占比近70%,资本更占到77.2%。尤其兵工业表现突出——例如第21兵工厂,职工人数达1.43万,生产包括步枪、机枪、迫击炮等二十多种武器装备,为前线作战提供了坚实支撑。

“这些武器不是冰冷的数字,更真实作用于战场。”张守广以长沙会战举例,“正是这些‘重庆造’武器组成的火力网重创攻入长沙的日军,起到了扭转战局的作用。

据张守广介绍,重庆工业在抗战中实现了从草创到集聚、从零星到系统的历史跨越,不仅为前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也为大后方社会秩序稳定奠定基础,更深刻影响了战后西南地区工业布局和新中国的建设进程。

讲座在热烈掌声中结束。听众纷纷表示,通过张教授的讲解,深刻感受到重庆这座城市的工业韧性与历史担当,也对“工业强国”的现实意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