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非遗守艺人 | 铜梁龙灯彩扎周合平:40余年坚守,为铜梁龙匠心“点睛”
2025-08-21 07:55:00 来源:重庆文艺网

开栏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中最富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最宝贵的共同财富,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人类历史的文明与辉煌。

今年,重庆15人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第1眼TV-华龙网策划推出《非遗·守艺人》栏目,深度挖掘入选传承人的故事,生动展现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精神与“守正创新”的实践智慧。

提起铜梁,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灵动潇洒、气势磅礴的“铜梁龙舞”,但铜梁龙舞能够声名远扬,也离不开铜梁扎龙艺人的高超技艺和匠心守护传承。

周合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25年,周合平获评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铜梁龙灯彩扎)代表性传承人。

在铜梁,周合平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每逢重大龙灯制作及任务,总能见到他忙前忙后的身影。

周合平为龙灯上色

在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联欢活动中,9条70米大蠕龙气势磅礴,而那独具卡通风格的龙头设计,让传统的铜梁龙焕发出活泼可爱的风采。这一巧妙创意正是出自周合平之手。

从1983入行至今,40多年来,周合平在非遗传承之路上默默坚守,用匠心为铜梁龙“点睛”,让铜梁的彩扎技艺声名远扬。

从小白到龙灯彩扎大师

仲夏的下午,第1眼TV-华龙网记者来到铜梁区南城街道的一家扎龙工作室,周合平和徒弟赵正正在为大型山水实景剧《追梦铜梁龙》赶制一批新型龙灯道具。

工作室内,四周堆满了扎龙所需的各式道具,在小小的空间里呈现出一片繁忙的景象。龙头由竹竿支撑,对称地摆放在墙的两侧,而房顶的梁上则密密麻麻地悬挂着龙身的支架。

周合平和徒弟赵正正在赶制一批新型龙灯道具

这样的情景,对周合平而言是家常便饭。

今年57岁的周合平出生于龙灯彩扎世家,是铜梁第三代龙灯艺术传承人。爷爷周均安、父亲周生超都是当地有名的扎龙高手。1983年,年仅15岁的周合平便开始随祖父、父亲学习龙灯彩扎。

周合平谈道,“小时候,受父亲和爷爷的影响,对龙灯彩扎产生了兴趣,在那个年代条件艰苦,只有拥有技艺才能维持生计,加上看着竹片和纸料在爷爷和父亲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灵动可爱的龙灯,很是喜爱。由此,爱上了这项彩扎技艺。”

从学习扎龙以来,周合平勤奋好学,技艺得到飞速成长。如今,周合平已经具备了良好的编织能力、造型能力、审美能力和绘画表现能力,熟练掌握了构图、造型、裱糊、内装(声光电)、测试、彩绘、整装、检测等八个步骤,且掌握了上百道工序。

龙灯彩扎不仅是一门手上技艺,同时也是一项体力劳动,需要频繁地对龙灯道具进行抽拉、拽扯等操作。长年累月,周合平的双手已经磨满了老茧,对周合平而言,这门手艺不仅承载着家族的荣耀,更是一代代铜梁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

公司艺术团表演的《焰火龙》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焰火龙》获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为了精进彩扎技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周合平走南闯北,到不同的地方交流学习。他前往太原、贵阳、昆明,远赴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地,在不断的交流学习中开阔了眼界,提升了彩扎技艺。

随着技艺的不断精炼,周合平全面掌握了表演龙灯、景观龙灯和工艺龙灯三大体系的扎制技艺,其龙头采用狮头造型,笑口常开,龙颜饱满;龙身圆润硕长,色彩丰富艳丽,深受行业认可和市场欢迎,其作品曾获得过“群星奖”“山花奖”“夔门杯”等多个省级和国家级大奖,《飞龙在天》龙灯艺术作品还被国家非遗展览馆收藏。

作为铜梁龙灯彩扎第三代传承人,周合平已成长为技艺娴熟的大师傅,为这一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飞龙在天》龙灯艺术作品

带着龙灯登上世界舞台

尽管周合平深知传统手艺之重,但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复制,而是大胆创新。

周合平说:“传统手艺还是要与现代艺术接轨,光守着老手艺不行,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让铜梁龙灯真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从1999年至今,周合平扎制的道具龙,先后参加了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60周年、70周年联欢活动和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暖场、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外展演200多场次。

为不断提升铜梁龙灯彩扎工艺,周合平长期坚持文创产品的研发,不少作品成为畅销的旅游纪念品。其中,2000年研发的《中华第一龙》等龙灯工艺品被重庆市政府、铜梁区政府指定为专用礼品。2004年,他为重庆市政府精心研制了龙灯工艺品《神龙飞天》,赠送给航天英雄杨利伟。

不仅如此,在众多大型文艺活动中亦不乏惊艳之作。200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晚会上,周合平大胆创新,精心制作了两条各长100米的大蠕龙。他借鉴传统川剧变脸的绝技手法,成功实现了龙身在舞动过程中瞬间变色的效果。这一独特创新令全球观众眼前一亮,为之赞叹。

70周年国庆晚会上的铜梁龙2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上的铜梁龙

2019年,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中,周合平精心制作的9条、9色、70米长的大蠕龙惊艳亮相。尤为引人注目的是,龙头造型大胆借鉴了卡通元素,使得传统的铜梁龙焕发出活泼可爱的风采,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周合平向记者讲述道,记忆最深的是2009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联欢活动那一次制作,当时导演组要求龙舞要在一瞬间变换颜色,这一技术要求,在当时的制作条件下,难度极高。

论制作手艺,周合平堪称一流,然而面对导演组提出的技术要求,这位拥有二十多年龙灯制作经验的匠人也不免感到棘手。在一次讨论会上,有人提议借鉴川剧变脸的手法,这一建议顿时启发了周合平,他立刻返回工作室进行实践,在龙身的把位处巧妙设置了拉绳机关。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尝试竟然成功了。周合平迅速绘制出结构图,并与导演团队进行详细讲解,方案很快便获得了认可,随即就进行了制作。

微信图片_20250819113552(1)
周合平指着泛黄的纪念册

周合平拿出了泛黄的纪念册说道,这次演出虽然零失误,也达到了导演组的预期,但对自己而言仍有不足之处。他指着纪念册照片中的龙身说道:“你看就是这里,有一处没有变换完成,这是这次演出唯一的遗憾。”

为了让铜梁龙灯彩扎走向世界,亮相国际舞台,周合平还前往马来西亚、阿联酋和泰国举办灯会,并赴法国巴黎和英国伦敦参与中法文化交流年、中英文化交流伦敦泰晤士河嘉年华等大型活动,为这项技艺的宣传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外,2017年至2018年,周合平制作的各型铜梁龙,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旦特别节目《飞龙醒狮耀中华》、中央电视台特别节目《万家邀明月,一起盼中秋》文艺晚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奔跑吧,新时代――2018体育嘉年华》表演、录制,在多个电视台展播,让更多的人看见铜梁龙的魅力。

2000年铜梁龙应邀在马来西亚绿野仙踪公园举办中华龙灯展图为周和平和他扎制的铜梁龙(1)
2000年铜梁龙应邀在马来西亚绿野仙踪公园举办中华龙灯展,周合平和他扎制的铜梁龙合影

让铜梁龙灯“热闹”下去

作为一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周合平深知技艺传承的重要性。从2000年起,他便以作坊式加工铜梁龙灯、带徒授艺,向当地村民传授龙灯彩扎技艺。

徒弟赵正就是其中之一。在跟周合平学习扎龙前,他只是一名普通工人,常年在外务工。从2000年开始跟着周合平学习扎龙,在他的培训指导下,赵正成为一名合格的龙灯彩扎工人。

目前,赵正已全面掌握核心技艺,自学艺开始,已跟随周合平勤勉工作长达25年,并于2017年被认定为铜梁区级代表性传承人。

赵正仅是周合平技艺传承的一个缩影。多年来,在周合平的悉心指导下,先后培养了周诚、夏锌、敖森等20余名徒弟,他们熟练掌握了龙身、龙尾、裱糊等核心彩扎技艺。此外,还有200多人成长为合格的彩扎艺人。值得一提的是,最小的徒弟也是其儿子周越浩于2019年开始跟随周合平学习扎龙技艺。

周合平指导教学铜梁龙灯彩扎

自2018年以来,周合平积极参与铜梁区村级龙灯彩扎基地员工的技艺培训与提升活动,开设专业培训班,传授铜梁龙灯彩扎技艺。为铜梁区玉皇村、坪漆村龙灯彩扎基地无偿提供彩扎工艺相关的图文及视频资料,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做出了卓越贡献。

不仅如此,如今的周合平还频繁出现在校园,将彩扎技艺引入学校,把非遗传承教育融入课堂,让孩子们从小学习并掌握这项非遗技艺。

多年来,周合平的辛勤付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他不仅荣获“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和“重庆市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称号,还摘得“重庆市非遗手工技艺十佳传承人”等多项荣誉桂冠。今年,他更是荣膺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铜梁龙灯彩扎)代表性传承人的殊荣。

微信图片_20250819122502(1)
周合平教授学员制作龙珠

一项项荣誉,一次次认可,见证了周合平40年来对龙灯彩扎技艺的坚守与传承,彰显了他对这项传统艺术的真情热爱。

如今,周合平依然坚守着这门传统手艺,让铜梁龙灯彩扎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让铜梁龙灯一直“热闹”下去。

文/第1眼TV-华龙网记者 陈发源 实习生 张子涵 图/受访者 设计/孔倩

相关链接:

非遗·守艺人 | 延续近千年的文脉 燕青门传人朱怀宇让中医正骨术走得更阔更远

文化中国行·非遗守艺人 | 石雕大师刘能风:一刀一刻,皆为传承序章

文化中国行·非遗守艺人 │ 四川清音传承人马光华:一曲清音 唱尽人生

文化中国行·非遗守艺人 | 铜梁龙舞梁志春:“舞”活了文化,更“舞”美了生活

微信图片_20250820104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