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博会观察:从“书海捞针”到“知识引航”
2025-07-27 08:12:56 来源:重庆文艺网

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以下简称“书博会”)人潮涌动的中央大厅,“陆海之约——以出版力量推动陆海文明互鉴”主题展区前,市民李思凡停住了脚步。他的目光被一整面高达三米的主题书墙牢牢吸引。

书墙之上,并非简单的书目罗列——一条清晰的思维导图脉络如枝蔓般延伸,串联起古丝绸之路、历史上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以及当代共建“一带一路”的清晰脉络。

此刻,李思凡正沿着这条“知识航线”,找寻着他想要读的书单。

这正是本届书博会特色展区之一“陆海之约——以出版力量推动陆海文明互鉴”主题展带来的全新体验。

市民正在参观“陆海之约——以出版力量推动陆海文明互鉴”主题展

特色展览

让读者无须在书堆里“大海捞针”

据了解,“陆海之约——以出版力量推动陆海文明互鉴”主题展由重庆新华出版集团与中信出版集团联合打造,展现“一带一路”倡议十年伟大成就、陆海文明交流互鉴千年脉络、陆海思想学术创新成果等。

“本次展览,我们打破了传统书展模式。”重庆出版社重点图书编辑室主任徐飞介绍,“不是让读者在书堆里‘大海捞针’,而是用图书内容本身搭建认知路径。”策展团队从海量出版物中精选深度诠释陆海文明的中西方经典书目,尤其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品,将其核心观点、图书摘要等内容通过可视化思维导图立体呈现。

策展团队从海量出版物中精选深度诠释陆海文明的中西方经典书目

“比如,你想了解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的世界观,那不妨看看钱穆《国史新论》提供的中国视角;想理解阿布拉瓦内尔《被美国化的英国:娱乐帝国时代现代主义的兴起》中所述的文化冲击,许倬云的《中国文化的精神》则是理解中国文化深层内涵的重要参照。”徐飞说,“面对同一知识领域,中西方学者常有着不同的思考路径。我们梳理这些内容,引导读者进行对比思考。这并非简单地推荐书目,而是通过内容逻辑为读者建立知识体系,帮助他们主动发现自己所需之书。”

推荐书旁精心撰写的“读书笔记”

现场还有个巧妙的设计:推荐书旁附有精心撰写的“读书笔记”——提炼出核心问题,给出精要答案,甚至配上关键图示。一眼扫过,这本书的知识脉络、价值所在便清晰浮现,大大降低了读者的“入门”门槛。

从“博”到“引”

书博会成为读者的“知识领航员”

在书博会现场,像“陆海之约——以出版力量推动陆海文明互鉴”主题展这样引导读者主动探索的展览还有很多。中央大厅的“真理之光——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展”,通过图书著作、实物模型、文创产品、VR体验和互动答题,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思想之旅,让读者在自主探索中领悟真理力量。

“真理之光——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展”

N3馆的“龛韵千年——中国石窟寺出版作品展”,则将出版物与精美的石窟瑰宝复制品共同呈现,清晰梳理了中国石窟寺艺术从印度起源、华夏盛行到本土化完成的传播史。这些展览的设计核心,都是让读者循着策展方铺设的“知识引线”,自己主动去发现、去构建认知。

“龛韵千年——中国石窟寺出版作品展”

“本届书博会主会场展区面积达到了8万平方米,充分体现了‘博’的内涵。”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马然希在观展时表示,“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展览不仅是图书的展示,更让读者带着自己的知识需求去主动发现书籍,让其在寻觅图书过程中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真正实现‘把读者请到书展来,帮读者引到书中去’。”

“引”的理念不仅体现在线下策展,更通过数字平台实现了延伸。

“蚂蚁找书”作为本届书博会全新推出的一站式阅读生态平台,聚合全国书博会参展商的图书信息,整合展会动态、活动直播及政策解读内容,集成现场图书销售服务,同时嵌入场馆地图和主题展区导览功能,让每位读者在有限时间内精准触达所需内容。

本届书博会全新推出的一站式阅读生态平台“蚂蚁找书”

当一位观众在“陆海千年”展区对古丝路某段历史产生兴趣,他不仅能在“陆海之阅”的墙上书单找到推荐读物,更能通过“蚂蚁找书”扫码或搜索,即时获取相关图书的详细信息、购买链接、作者分享会时间地点等,甚至发现更多关联主题的延伸阅读。数字平台与主题策展的结合,形成了线上线下联动的“知识引航”闭环,极大提升了信息获取效率和阅读发现的精准度。

从浩瀚的“书海捞针”到精准的“知识引航”,重庆在本届书博会的这一系列新实践,正悄然改变着书展的传统面貌。通过精心构建的知识图谱、一目了然的阅读指引、无缝衔接的数字服务,帮助读者在信息的汪洋中迅速定位“灯塔”,激发探索欲望,更顺畅地“入书”,更深入地“知书”。

这不仅是书博会的一次创新尝试,更是应对信息过载时代、提升阅读体验和效率的有益探索,为未来的阅读推广和出版业服务升级提供了生动的样本。

文/第1眼TV-华龙网 王景行